首页 公文范文 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

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4:51: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

篇1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科学的宏观调控,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机械工业的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三、整改问题的主要对策

结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新,确保当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主攻高端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2、创新驱动战略

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在很多时候采取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路线,不仅缺少本土技术,更导致发展规模和产品效益受制与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的机械工业发展,导致很多机械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止步不前。为此,“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强化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性产品的开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主机与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篇2

“与发达国家同行媲美”,这是胡德霖董事长始终不变的一个梦想。苏州电科院是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字辈”企业,自2000年完成转制以来,在胡董的带领下,公司仅用十多年时间就从濒临倒闭的边缘,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5多亿、专业致力于电气检测的上市公司,并成为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工业电器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机械工业高低压电器及机床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机械工业汽车电子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2年,公司还正式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设备及元件合格评定体系组织IECEE-CB实验室,也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首批“工业(电器)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以及国家中小企业服务公共平台。而此前,公司还被工信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批准成为首批RoHS国推实验室,并成功建成当今世界上冲击容量最大的检测实验室。

作为中国电器检测行业的技术领导者之一,公司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的技术奖项:2001年及2008年两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项目贡献奖”,并已取得12项国家专利,拥有“不受制于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具有众多的国家级高低压电器检测业务资质,拥有国家质检中心、行业质检中心、省市技术服务平台及其它科研机构,如:国推污染控制认证实验室、机械工业第二十六计量测试中心站(苏州)、机械工业电器检测(苏州)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小容量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站、江苏省电磁兼容专业测试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苏州科技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和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工程硕士培养基地等,为国家和地方的电器检测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目前,公司正朝着“建成世界一流的电器综合检验基地”更高目标大踏步迈进。

转型升级靠服务

“在当前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国内的率先创新企业,要站在高技术、高容量起点上来完善提高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胡董事长在谈到当前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时说,要面向市场、面对企业,瞄准国内、放眼国际,依靠服务占领市场。想在国际同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服务型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建设,要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端检测技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国际知名。实际上,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年来公司十分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拥有教授级高工、硕士、博士、国家聘用技术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计量检定员、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实验室主任评审员等科技人员120多名。在高低压电器、智能控制、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电磁兼容、抗地震等各个领域,也均有由国内著名专家领衔,由博士、硕士人员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作为公司的“人才引进年”,2012年成功引入了包括国际知名专家在内的数十名高级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及下属各研究、检测领域服务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在胡董看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不仅提升了公司整体竞争力,也让公司获得高水平的综合效益。多年来,公司的检验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仪器设备也从原来200多台套发展到如今的4500多台套;固定资产从原来1000多万元发展到25亿多元;实验室从市站、省站进步到建立了机械行业中心和国家中心;涉及的产品检测领域从低压发展到了高压;实验室面积从3500多平方米扩增到160000平方米;国家及省部级奖项从无到现在的15项,并正申请专利技术25项、高新技术产品2项。目前,公司所有项目全部投入运行的年营业收入也已高达数亿元。

“世界一流”有信心

篇3

2011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给全行业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时期已逐渐过去,今后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由重“量”向更为重“质”的转变趋势,抓紧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在品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应更主动、更自觉地加快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需求增势明显趋缓,新增订单剧烈下滑,经济效益状况逐渐趋于严峻,利润率持续下降。尽管有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垫了底,2011年全年中国机床工业总产值增速仍由年初的近39%回落到年末的32.5%;实现利润增速由年初的57.5%剧降至年末的29.8%。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下半年以后国内不少机床企业开始为订单而焦虑,更有少数机床企业已出现亏损。但另一组数据告诉我们:需求形势的趋冷并不是唯一问题,出问题的还有中国机床行业自身的不足,即中国机床行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用户的需求。2011年,中国机床行业的进口为207亿美元,而出口为73亿美元,进出口逆差高达134亿美元,可见,中国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国内机床企业无法充分满足而已;如果能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中国机床工业2011年就完全可以再增加134亿美元的销售额。凡此种种,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几点结论: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机床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机床工业的规模和世界地位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