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文化的发展史

茶文化的发展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的发展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茶文化在传媒中的具体体现

传媒有多种方式,不同的传媒方式满足人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惯。茶文化的传播在以下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1.《儒林外史》中对茶文化的描述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著作对于古代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多处提到茶及茶文化。首先,在书中提到茶的名称,如第2回中:“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第41回中写道:“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其次,在这本著作中还对煮茶方法做了描述,如第2回的“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第20回的“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第27回中的“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喝。”此外,在书中,也有喝茶的提法,如第3回中的“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第16回中的“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书中还对于饮茶器皿、饮茶地点和饮茶礼仪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由此看来,《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是茶文化传播的优秀代表作品,人们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茶文化通过书刊的形式得以弘扬。

2.《茶马古道》是茶文化传播的典型影片

电视剧《茶马古道》的播出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播出后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创下了新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茶马古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通过影视的方式得以了解茶文化,而且使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同时热了起来,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传媒对于茶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传播方式的优越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3.《印象·大红袍》是茶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张艺谋首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茶文化的主题,以茶文化元素为主线,是茶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新的传媒形式,它把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这个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为了这部作品,张艺谋等还专程抵达福建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现场采风取景,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茶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形式,有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 茶文化运用传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媒介的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只在少量的传媒形式中出现了茶文化,被大家所熟悉的只有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儒林外史》和《茶马古道》,专门进行茶文化宣传的其他传媒形式还较少。相对于现如今多种多样的传媒形式,关于茶文化的形式就显得非常少,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影响茶文化的宣传,而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传播茶文化的内容较少

“茶文化是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人文为主)上的应用和创造的过程。”这是浙江大学的黄志根对于茶文化给出的定义。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自然科学,也包括茶文化的人文科学。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但是,现在在媒介中给大家呈现出来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相当之少,这就限制了人们在传媒中了解茶文化,从而不能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更加广泛地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知识对于全面传承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3.传播茶文化的力度不足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达到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传播茶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只有少数专门研究或者是对其感兴趣的人对于茶文化比较了解,而大部分人不了解茶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茶文化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借助传媒的形式来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茶文化,了解茶知识,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传媒促进茶文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篇2

Abstract :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to meet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needs, guarantee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in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perfect syste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team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surve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让城乡居民享受文化的强力滋润、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以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务实的政策措施去推动。近年来,宣城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依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一、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宣城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所有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并全部投入使用;建成800多家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覆盖全市789个行政村,提前一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每个农家书屋都配置了1500余册图书,100多种张电子音像制品,30多种报刊供农民朋友免费阅读;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联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②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加强

我市共有8个图书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个文化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从2011年6月28日免费开放至11月底,我市所有图书馆免费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54.1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44.5小时;接待人次从85295人激增到459608人,是免费开放前的5倍;流通图书量从12.6万册增加到25.8万册,数量翻了一番;新办图书证8605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级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包括下基层演出、书画培训、音舞培训、非遗展览、艺术画廊、数字放映、戏曲联谊、计算机应用培训等。2011年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112次、公益性展览展示52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75个和成立馆办文艺团队28个。③

(三)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宣城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龙船、舞狮、高跷、龙灯、放荷灯、旱船等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据统计,现有各类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60多支,每年为群众演出达1000余场(次)。宣州区近年来连续举办 “五月五、庆端午龙舟赛”;④宁国市畲乡的三月三歌会;绩溪的民俗展演、元宵民俗文化巡游、农民欢乐腰鼓大赛;泾县连续举办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周,灯谜、灯展、焰火晚会、民俗表演、书画展、花卉展、广场舞展演、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带动了乡风文明。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宣城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农村文化工程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公益性文化机构活动经费。宣城市级文化馆活动经费30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30万元、博物馆经费20万元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⑤2011年郎溪县“农家书屋”工程在上级资金尚未全部下达的情况,县财政主动作为,采取先行垫付的办法,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宁国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基层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人均1元标准安排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奖励经费,市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⑥

(五)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得到加强

近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市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先后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3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培育了4名国家级、32名省级、46个市级“非遗”传承人。市财政大幅度增加文物维修保护经费的常年预算,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2011年全市重大文化活动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拍摄了《洋船屋》、《春风化雨》、《天下第一墨》等影视作品,开展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⑦

二、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吉云照影觥筹尽显生活秀,庆语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是一条集聚排档美食文化和汉味民俗文化的历史名街。其开放的经营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吉庆街缺乏公共配套措施、建筑老化等等问题逐渐暴露。2009年3月,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进行了全面整改。改造采用“异地重建”的方案,以保护修复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力争还原街区历史风貌,打造民俗创意区和文化馆藏区。然而,整改后的吉庆街反现萧条,商家惨淡经营,人气每况愈下。2016年12月,重新竣工的吉庆街焕然一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以吉庆街为对象,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吉庆街文化产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查前后经过设计问卷、实地考察、分发问卷、采访经营者、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数据的工作,于2016年6月启动,前后开展3次集体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255份,对经营者、管理者进行了2次采访。本文采用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 调查样本分析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吉庆街商圈的人群总体呈现出年龄层低、省内出身、教育水平高、文化消费水平较高这四大特点。

其主要年龄层在25岁以下(44.31%),超过半数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53.33%)。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程度以上(83.13%,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占44.31%)。常住于大中型城市(74.12%,其中大城市占49.41%。来自于本省、本市的人员占83.53%,其中省内非武汉市出身者更是占到47.8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年度文化娱乐休闲消费额度在1000―5000元之间(51.37%)。如此看来,吉庆街的潜在消费者为年轻人群。

2.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受访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中,通过各类传媒和亲友介绍(55.29%)最多,占半数以上。而通过旅行社得知吉庆街的最少,仅占2.35%。扩大范围来看,在针对包括吉庆街在内的武汉市内四个景点的共计940份调查问卷中,经由旅行社推荐而来到景点的人数仍旧占比较低,仅1.28%。在除了“其它”和“旅行社”之外的四个选项中,占比最大的是亲友介绍(21.57%),其次是网络新媒体(17.25%),再次是传统媒体(16.47%)。可推测,将吉庆街介绍给外地亲友的应多为本地市民或近郊人群,这点表明,来访人群往往不带有明确的旅游目的,大多数是探亲出差时顺便游览。该数据一方面说明吉庆街的景点魅力有局限性,吉庆街旅游文化缺乏宣传,另一方面说明吉庆街在制定发展决策时应优先考虑将本地居民作为受众,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街区商业环境和文化项目。

(二)吉庆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描述

1.吉庆街文化产业到访次数、同行人员、游览目的分析

在受访人群中,“来过吉庆街三次以上的”占总数的56.47%,而第一次或第二次分别占比18.82%、14.9%。问及同行人员,占比最高的是和同学、同事一起(36.86%),其次为和朋友、恋人一起(23.53%),随团到访的最少,仅2.75%。

调查人群游览目的,顺位最高的分别为“其它”和“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居中的为“了解城市文化底蕴,开阔视野”,最低的是“被广告宣传吸引”。可以分析,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甚突出,作为购物地点的特征也体现不多。“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现代社会许多休闲场所都具备的功用,表明吉庆街作为市民消闲场所这一特征的延续。而且,回溯吉庆街的前世今生,吉庆街正因其排挡文化和草根文化吸引大众,在将来的发展策略中也应着重强调这一深厚的文化背景。

2.吉庆街文化产业观光内容分析

询问受访者在吉庆街实际观光的内容。排序最高的是“其它”,比排序第二的“品尝特色美食”得分整整多出一倍。据走访中实地观察,单纯路过、周围居民在此纳凉散步、附近上班族休息、聚会、等人会和占相当一部分。除了与上文已经讨论过的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魅力尚有欠缺这一点相互印证外,值得注意的是,品尝美食与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仍然占据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人们对吉庆街作为著名汉味文化景点的价值仍然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期待度,吉庆街的相应价值值得保护和强化,在这一点上,绝不应该放弃吉庆街90年代以来作为美食文化名街所积淀下的底蕴。

3.吉庆街游客旅游感受、与满意项目分析

分析受访者的的旅游感受,表示“没达到预期效果,不推荐”以及“比预期差很多。会以负面形式宣传”的受访者比例达到24.7%,表示“基本满意,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的占55.29%,而“超过预期,会推荐亲友过来”的受访者仅占20%。与之前“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吉庆街”一项中超过20%的受访者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而到来的数据相对照,吉庆街的口碑效应有待加强。

分析满意项目答案,“特色美食”在满意项目中得到了4.24的高分,“无”、“传统人文景观”、“特色表演”分居二、三、四位;不满项目中,“无”选项排位最高,“配套服务”和“消费价格”、“景观建造”分居二、三、四位。

特色美食的高分说明吉庆街的招牌仍然是美食文化,特色人文景观中的老式里分建筑是吉庆街用来招徕人群的潜在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汉市其他同类美食街市中所没有或者说不太突出、尚未形成特色的音乐、曲艺表演在调查结果中仅占第四位,得分比“无”选项(1.69)低了将近一半(0.87),这一特色不够突出,令前来的顾客感到吉庆街除了美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访过程中发现,吉庆街的音乐表演者人数减少,演出质量、收费水准有待提升。

4.吉庆街消费金额、不满项目分析

吉庆街的文化,是带着汉味的草根文化。根据人们旅游时考虑的因素显示,人们进行文化观光时,金钱成本也是观光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排在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然而,结合人们对吉庆街的不满之处,吉庆街的消费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不满意项目,排位仅次于“无”和“配套服务”两项,居于第三。消费金额调查显示,占44.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吉庆街的消费在200元以下,200-500元的也占29.41%,500-1000元的占比44.31%,而消费1000元以上的占比8.36%。

吉庆街低额定价是它的巨大优势。然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吉庆街里满是高级连锁餐厅,老街两边经营的私人小餐馆,其菜品定价离亲民廉价有一定距离,基本和武汉市其他地区餐馆的定价水平持平,其菜品价格也不具有汉味特色。事实上,来到吉庆街的人群在调查中表示对消费价格不满,多是因为对吉庆街的草根认知与现实情况有落差。

在不满项目中,除去上文提到的草根文化的流失和价格优势的丧失,配套服务成为吉庆街的首要短板,而景观建造位居第四。以上均是吉庆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吉庆街发展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吉庆街备受政府与人民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造重建。2016年12月,改头换面的吉庆街重新面向广大市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建筑老化、缺乏管理等诸多问题,使吉庆街承担起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俗草根文化流失

新吉庆街的建设方式是“异地重建”,投资巨大,群众期待也极高。新吉庆街采用民国复古建筑模式,取缔了原有的露天排挡文化和市民草根文化。结合影响观光因素一问的调查结果,景点独特性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审视现状,吉庆街原本以夜市露天餐饮为招牌的特色模糊起来,艺人的不断流失使其失去吸引力。从吉庆街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城市建设与特色传承的矛盾。现代城市建设在追求整洁、卫生之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此外,新吉庆街的管理者大量招揽全国连锁型餐馆,不仅损坏吉庆街固有的美食特色,使之与高档商业区别无二异,也使价格提高,影响居民消费。

(二)缺乏相关部门有效宣传

吉庆街曾扬名中外,相关小说、影视剧作一度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吸引远客纷至沓来。相较当下游客骤减,且多为周边居民的现状,可见吉庆街的名声已大不如前。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吉c街的宣传较少,现有报道多反映其萧条现状,表示吉庆街不值游玩。同时,有关部门未能充分利用新新崛起的网络媒体平台,使其在新生代消费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吉庆街一度没落。

(三)缺乏配套设施建设

武汉的市政交通建设是民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是城市的必要发展经历。只是,武汉交通建设缺乏规划,2009年长江过江隧道试运使中山大道通行受阻,减少吉庆街车流量。2014年8月中山大道又进入进入两年的全封闭地铁施工,加大游客到达吉庆街的难度。五六年的时间使得吉庆街从如日中天变成藏在深闺,在人民心中日渐衰落。吉庆街在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地位被新生力量取代。2016年,吉庆街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车位较少,交通拥堵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转化方式,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吉庆街的草根情怀终难长久延续。

三、吉庆街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议

通过对吉庆街经营者的采访,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现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 政府的战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

1.加强文化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吉庆街特色

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其次,市政府应在对吉庆街进行统一规划时保留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维护汉口老街巷文化,增强文化景观文化内涵。有关部门要对入驻商家进行适当筛选,争取吸引艺人回归。同时,政府要丰富宣传渠道,提高吉庆街知名度。使得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达到平衡,发扬吉庆街独特的草根文化。

2.维护商家艺人权益

政府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在艺人管理上,推行艺人俱乐部或工会,为艺人购买社保基金,提供社会保障。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为了重新焕发吉庆街的活力,政府可以针对吉庆街的商户推出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保障小个体户的权益。在城建执法方面,有关人员可在吉庆街附近范围内进行限制性管理,开设步行街,恢复吉庆街热闹风貌。

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武汉市政府应抓住吉庆街的交通优势,加强地标建设,对旅游景点进行区域性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如在进行公共交通线路规划时优先考虑经过吉庆街的线路,将吉庆街与其他临近景点联合,形成旅游经典线路;以“吉庆街”命名公交或地铁站点;在周边景点地图中加入吉庆街地标,进行一定的景点介绍和旅游推广。同时,也应完善公共设备,规划露天大排档区域和停车场区域,完善配套措施。

(二) 商家和艺人的文化自觉

要把吉庆街建设成武汉饮食文化的另一张名片,那就必然少不了吉庆街传统商家的力量,个体商家需要在正确认识吉庆街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营进行适度改进,走亲民路线,无论是食品的味道还是用餐氛围的营造、价格上都力求亲民。除了在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以外,也应继续严格地遵照餐饮行业规范,保证食品安全,对顾客负责。

在吉庆街的街头艺术方面,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街头艺人都应有文化传承自觉。其音乐种类、与艺术形式可以适当创新,形成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吉庆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吉庆街改造工程完成,吉庆街逐渐重回大众视野。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型公益活动的承办,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意味着吉庆街必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同时,吉庆街的改造之路可广为借鉴。其所代表的典型问题,体现在传统民俗文化转型升级的各个方面。唯有加以重视,才能更好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元斌,李晟.吉庆街:武汉休闲文化名片的打造[J]. 学习与实践. 2004(07)

[2] 孙静梅.展示城市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武汉市吉庆街街头音乐表演形式的分析[J]. 学习月刊. 2006(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