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治理方法论

社区治理方法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15:33: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治理方法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治理方法论

篇1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种种原因(如激励创新和信息共享等),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组织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知识管理在很多业务和技术决策人员眼中仍然是个模糊的概念。成功的实践者称赞知识管理在客户关系、业务变革、流程效率以及全面改善绩效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学术性),它的拥护者们经常推动知识管理和其他战略项目、关键业务(如CRM)相结合N颐欠⑾终庵帧坝位鳌狈绞娇梢栽銮靠尚哦龋??皇蔷哂姓绞醪忝娴挠跋臁H绻?狈σ欢ǖ钠笠抵卫砗拖低撤椒ǎ?庵痔乩?缘闹?豆芾斫?嵩斐筛好嬗跋欤??液苣驯Vね蹲适找媛剩≧OI)。到2006年,全球前2000的组织中有三分之二将会制定出长期的知识管理治理制度。2007年,知识管理将越来越多地围绕人力资本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战略展开。我们接下来列举一些成功的知识管理项目最佳实践。

与组织目标进行战略性的结合。对知识管理的一种常见的抱怨就是它过分的强调学术意义上的“知识”,而跟特定的业务成果脱节。最佳实践的组织可以保证知识管理战略尽可能的满足企业和业务部门的目标(如增加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等)。一个常犯的错误是强迫所有的业务部门适应企业层次的需求。这种方法在那些需要足够灵活度来保证市场领先地位的多层次组织中将会产生问题。组织需要一些企业层次的知识管理目标,但是知识管理战略必须保证企业在作为一个整体运营的同时,允许分支机构在各自的业务领域采用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

领导、承诺和社区。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的CXO头衔——知识主管(CKO)。尽管很多组织和部门(如政府)在这个职位上有些成功应用,我们认为CKO在这些组织中更像是项目经理。CKO的角色可以这样定义:它是负责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中多个知识管理项目的“原动力”。我们经常发现成功的知识管理战略深受组织中多个层次的领导的影响。知识管理不能成为“管理法令”,而应当是员工自己的选择。我们发现社区层次的领导者是那些自发站出来影响局部行动的人。领导链(如高层领导、管理者、部门主管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向上、向下和横向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明确目标和评估标准、克服政治壁垒,以及优先考虑知识管理相关活动——特别是知识管理费用投资(例如包装内容、提供领域专家等)。为了实现组织承诺,知识管理必须是一个循环递归的过程:其影响应当被参与知识管理的人看到和感觉到,同时这些人又必须改变他们的行为(例如避免知识囤积)来产生这样的影响。

与人力资本管理结合。或许最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管理最佳实践的方面是与人力资本管理的逐步集成。人和流程问题占了知识管理成功因素的80%(另外20%是技术)。组织需要有正确配套的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技能和能力管理框架、接班人计划以及绩效管理制度来持续的改变员工行为。人力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反馈能力,用来监督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级治理,局部化执行。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实现多种手段的治理。PMO的职责是集中进行交流、培训、确定项目的顺序和优先级、定义及重用最佳实践,协调资源和资金分配。CKO应该领导项目管理办公室。知识管理PMO应该仅作为一个办公室实体而存在,直到高层领导认识到知识管理方法和实践已经制度化。此后,企业可以建立知识管理中心来进行治理。局部化执行以及强烈的所有权意识对于保持流程和社区建设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事实上,自底向下的影响往往使得知识管理效益能够被感觉到,而自顶向下的管理(如PMO)可以使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目标相适应。

普遍适用的方法和实践。知识管理战略的另外一个宗旨是在整个组织内应用最佳实践。这需要从某些特定的业务中抽象出可以用于其它业务流程的普遍的方法和实践。这种活动正是PMO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在PMO,业务专家、项目负责人可以和其他专家(如教学设计者、流程方法论研究者)一起工作并设计方法和实践。

以流程为中心。关注流程意味着重用最佳实践。流程通过定义合理的范围(例如与信息、协作和专家技能需求的集成)和确定衡量成功的标准(如流程例外处理及其结果)使知识管理变得切实可行。另外,流程通过定义位置、设备、人员和技术等使得知识管理项目在范围和规模上具有可管理性。对流程的考虑还使得知识管理成为其它业务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CRM项目可能包含知识管理项目来改善销售自动化)。

实践社区(COP)。实践社区在政府知识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如将最佳实践社会化)。那些具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成员(如教师、军人、公务员、医护人员、科学家等)主要通过参加社区内信息、技能等的交换来实现他们的职业使命。成功的社区需要由正式的管理机构指导,而当员工加入进来时就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另外,社区还可以通过调研和其它一些策略(如评估观点或建议)来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

度量。在知识管理方法中定义和嵌入关键绩效指标的组织更有可能优化流程和知识管理实践。将这些度量指标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管理(如企业记分卡),就使得知识管理战略和业务改进联系起来。这是维持知识管理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管理流程。优秀的组织认可并且投资于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必要的支持活动(如分类、元数据、内容包装、领域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在线学习、专家技能自动化系统等)。这些活动通常被看作是附加活动,但实际上它们应当被看成给流程提供操作性支持的重要活动(度量可以测定这些附加价值)。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20-02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意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其实质就是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并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依归。通识教育的鼻祖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将通识教育称为“永恒的学科”,但赫钦斯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这是其思想研究中的短板。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一词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为了防止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倾向,强调了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概念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其不但在大学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术领域也有专门的文章对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究,但与此同时,单就某一具体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却少之又少。

二、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自2006年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来,对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探究,从未间断。由于专本并轨的特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很难跳出受自考课程制约的怪圈。一方面,自考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求通过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但通过多方面调研,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通识性理念不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重视科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特别是缺少通识教育的理念。其所包含的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偏向于人文学科,只有一门数学属于工具科学,没有任何涉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未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适应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德育课必修课和文化课必修课,根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全校统一,而且开设的学期固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本身是一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欠缺的恰恰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而且其专业平台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公共基础课存在重复现象。例如,专业平台课中有《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德育课的限选课为《心理健康》;专业选修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重复。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8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枯燥,缺乏灵活性。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合理全面的精神营养,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可包括以下几个系列:人文学科系列、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和艺术教育系列等。但实际中学生选择相对较小,基本上限定于政治理论课。而课程形式多是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四)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目前为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四年级在校生30人,五年级实习生30人,毕业生20人,在校生家长20人发放《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共100份,在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的基础上,针对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否符合通识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以及是否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其中51.8%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28.2%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基本符合通识理念,10%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10%表示不太清楚。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比率分别为10.6%、14.1%、47.1%、28.2%。有84.7%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香港岭南学院黄慧英和卢杰雄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性,二是认知性,三是文化性。其中价值性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能够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认知性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学习探究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文化性是对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精神营养应该是合理而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能。所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单纯的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同样应该受到重视。针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其认知性教育尚存在欠缺,作为方法论的教育,应包括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除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外,同样应加强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对话性

很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对立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行过程中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专业教育,因为毕竟课时数有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更是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努力寻找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共同点,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互呼应,相互沟通,形成对话。根据调研,用人单位除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文化、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养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德育课注重了对学生政治、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但作为与专业能力的融合,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就业岗位群又多是公益组织、服务岗位,其文化素质培养应注重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思想史的了解、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职业素养除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外,还包括熟练的口头和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身心素质的养成应注重对人本博爱精神的渗透和对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强化。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适当反思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弥补和整合各专业凌乱知识的功能。如果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对话性,试图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拉近,那么反思性就是对专业教育的弥补,甚至站在专业教育的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类专业,而基于全校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向于人文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而且所有方法论的学习都是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这就容易使得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短板,因为自然科学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将与专业课程相重复的课程替换成理化、科学史、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四)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知识,而是要切身投入到课程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式实践,感悟人文气质,体验生命表达,领会科学魅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备充分的体验性,将其演变为精神修养的重要过程。而且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综合运用系列讲座、影视展播、实地参观调研、竞赛、场景模拟等多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而锻炼心智、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通讯作者:甘辉,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

摘要开展环境社会系统研究,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更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构。目前,环境社会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多学科融合不足,正处于探索阶段。把握环境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将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本文从共同演化、方法论、多样性、模型、案例五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国外环境社会系统的研究进展。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是共同演化的,前者影响了后者的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组织,后者也对前者产生影响并体现了环境系统的特点。开展环境社会系统研究需要发展真正的整体主义方法,形成新的理论框架。环境社会系统具有复合的模式与过程。系统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差异很大,不存在适合任何情况的单一制度安排;文化多样性为解决环境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选择空间。已有的定量模型与概念或定性模型并不相称,涉及演化的数学模型的所得的结果往往少于定性分析,需尽可能多地考虑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以避免遗漏的可能性。案例研究也是热点之一。

关键词环境社会系统;共同演化;方法论;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2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4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将环境、社会(包含经济维度)作为一个系统即“环境社会系统”来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并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并有望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外关于此系统名称的提法有多种,比如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1]、环境社会系统(Environmentalsocial system)[2]、复合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3]、人与环境系统(Humanenvironment system)[4]等。本文除直译外,其它主要使用“环境社会系统”这一提法。这类研究尽管意义重大,但由于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集成,因此难度较大,目前尚处于探索期,还不成熟。本文结合国外此领域的相关进展,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归纳。

1共同演化

共同演化(coevolution),由两物种之间的演化扩展到物种适应其生物和物理环境的各种特点时产生的演化[5],其意义在于它将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联系起来。演化的思想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6]。

目前,共同演化的概念已经从生态学扩展至不同种族基因、文化变迁领域[3,7,8]。虽然关于达尔文的进化的基本观点能扩展到社会、经济的哪些具体领域及其使用界限仍是目前的争论焦点之一,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社会、文化演化过程和自然进化过程都有其自身机制,且存在重要的、根本性的差异[5]。Norgaard[5,9,10]提出并初步发展了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互相影响、共同演化的思想: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是共同演化的,前者影响了后者的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组织,后者也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并体现了环境系统的特点。

文化演化的过程是指从宏观、微观层面包含人群在内的各种系统的变化。其方式主要有:通过大规模的生物物理影响;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文化产品和过程作为选择力量;故意“操控” 基因信息[5]。而自然演化又会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强度影响文化演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文化与自然共同演化的特点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组织的联系,以便理解人类的文化如何影响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知晓人类的生物性未来[5,11]。

Holling[8]把“pan”和“hierarchy”合成为“panarchy”,暗示了系统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预期的变化;并通过适应性循环(adaptive cycle)这一概念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发展、病态和毁灭等不同阶段中主体的状态特征。IPCC的一份报告[12]认为,为了理解社会、制度、技术的演化过程,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对新的行为、制度、社会或文化模式的研究;对那些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试验;使用各种方法选择“合适的”或“可取的”变化;使用各种方法普及并固定已经选择的变化。农业共同演化的研究认为,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共同演化而非动态平衡,行为的驱动因素可能随时间演化[13-15]。

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开展环境社会系统演化的动因、机制、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对不同区域迈向生态文明,实现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夏成等:国外环境社会系统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2方法论研究

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众多人造物都具有整体涌现性,因此需要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不仅需要生态学的参与,还需要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的参与[3,4,16,17]。

研究一个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系统、子系统、包含两个或以上子系统组成的体系,即suprasystem[8]。层次理论是理解和处理复合分级系统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具有等级结构的集成系统比不具有等级结构的、且包含与前者相同元素的集成系统演化得快,还具有更好的恢复力(resilience)[6]。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新的、复合的模式与过程,包括具有阈值的非线性动力学、互相影响的反馈回路、时滞、恢复力、异质性、意外、遗留效应、协同作用等[18]。反馈过程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反馈机制导致的持续的交互作用可能使得复合系统远离平衡[6,18,19]。社会-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反馈有可能成为理解制度变革得以产生以及变革结果得以维系的原因[20,21]。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常常是复合而非线性的;在联系链条中的各个要素中,因果关系可能是循链而动,也可能是跳跃的[17]。

就系统优化的方法而言,Ostrom认为〔22〕:环境社会系统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背后的概念结构是一幅崎岖不平、有着众多“山巅”和“山谷”的图景。如果一旦发现了某些山巅就简单地把潜在的解决方案急剧地减少到几个“优化的”策略,往往不足以形成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而且,任何提高某个子系统的适应优化程度的过程很可能对提高整个系统的恢复力是不利的[3,22]。在短期内有利于应对全球性变化的治理策略在长期可能是有害的[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