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的指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近些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含义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要求及发展规划,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对不同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来看,各个学者都是依据个人知识积累以及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判断,选取适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目前并未形成一个具有规范及标准形式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于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有效、指标体系能否准确描述经济发展实际都缺乏相关检验,因此,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在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经济发展真实情况。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要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因为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利用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期望为其他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分析提供一定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不难发现,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如何进行设置的问题以及运用指标体系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方面。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王文博(2001)根据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设置的规定和准则,以经济发展质量的本质要求为依据,从反映经济数量、效益、要素配置和效率、要素重新组合、经济平稳度以及科创角度设定了评估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李变花(2004)首先指出了现有经济质量评价主要考虑从经济总量方面来评价的指标体系缺陷,针对以上缺陷,提出要从经济增加总量水平、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经济结构合理性、科技创新、环保质量、人民生活几个方面对前有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冷崇总(2008)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结构维度、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维度、潜能维度、资源与环保维度、科技进步与创新维度、经济波动性维度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分享性维度。
(二)指标体系的运用及实证分析的研究现状
钞小静,任保平(2011)选取经济转型30年来我国和各地区经济数据,构建评价体系,测算了各个年份国家和地区经济质量指数。刘小平(2014)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关分析评价方法,从横向(即分区域)和纵向(及分时期)两方面对全国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PCA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量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工作。宋明顺等(2015)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三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并提出国际标杆对比法来对我国宏观经济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度和比照结论与我国及标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吻合。
三、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大量阅读经济发展质量和指标体系设立相关文献,尝试以经济发展质量本质含义为出发点,以测度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目的,结合江苏实情,考虑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健性、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6大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34个科学的、合理的二级指标的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四、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测算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以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为数据主要来源,分析江苏2004~2013年10年期间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并试图找出其中影响因素。
(二)指标筛选
以上通过总过前人经验和结合江苏实际构建了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虽然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反映和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但合理性和有效性无法直接作出判断,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原因在于:一是总量较多的基础指标导致数据收集难度;二是某些基础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多个方面,指标之间高度相关性问题难以避开;三是某些指标虽然能够用于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但其重要性和辨识能力较差,造成指标体系冗余。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删除相关性大的基础指标有助在精简指标体系本身的同时,确保分析评价的有效程度。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以下相关系数较大指标:第一产业贡献率X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率X13、人均科技投入X16、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人口比重X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X21、城市人均住宅面积X27、农村人均住宅面积X28、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X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4共十项指标。
(三)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评价分析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因此本文选取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进而测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计算步骤如下(其中代表基础指标,i为年份,m为指标总数,n为总年数)。
第一,无量纲处理数据以后,计算第j个指标、第i个样本指标值的比重pij,公式如下:
第二,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i,公式如下:
第四,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ωj,公式如下:
第五,计算经济发展质量指数vi,公式如下:
熵值法测算出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见表2。
根据计算所得的二级经济指标权重测算出相联系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2.8%、15.8%、13.8%、15.5%、24.5%、17.6%,其中经济增长结构、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每项指标权重基本上都在15%以上,表明每个维度都对经济质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指标体系6个维度选取合理。接着,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绘制了江苏2004~2014年这十年经济发展质量趋势变化图,见图1。
结合图1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江苏经济快速增长,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同时投资产出率也不断提高,有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物价平稳,经济增长质量呈上升趋势的;2004~2009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外部江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受到极大冲击,GDP增长率从2005年的23.96%降低至2009年的11.22%,进出口总额下滑,同时这一时期经济稳定性较差,不仅GDP波动较大,通货膨胀率也较高,城市化进程较慢,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速度缓慢,经济质量偏低;2009~2013年期间,江苏面对新形势,秉承十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和时代要求,坚持经济转型,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化。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是不断提高的,并且有保持继续提升的趋势。
五、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指标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高普适性,这需要通过有效性检验来衡量期是否有效。独立性检验、冗余性检验和普适性检验是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的重要维度和内容。本文参考付允、刘怡君(2009)和许涤龙、薛美荣(2014)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以冗余度RD(Redundanc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和冗余程度,灵敏度SD(Sensitivit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空间普适性,以删除较大相关性指标后的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
(一)冗余度检验
冗余度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指标体系本身是否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否存在冗余基础指标。在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为了构建合理的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往往选取较多基础指标来诠释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虽然这保证了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完整的描述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但这会造成指标选择的重复性,指标体系冗杂,因此有必要利用冗余度检验来考察指标体系结构合理程度。只要冗余度小于所设定的标准,则认为指标体系是通过冗余度检验的,结构是合理的。设指标体系相关系数矩阵为R:
这里设置RD的临界值为0.5,即只要RD小于或等于0.5时,指标体系通过冗余度检验,否则需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利用SPSS 19.0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相关系数绝对值之和为223.08,RD=0.36
(二)灵敏度检验
一个有效性较高的指标体系应当具有较高的普适性,这既是测度指标体系结果有效性的方法,也是检验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依据。灵敏度指的是一个或者某些个指标值的微小变化或误差是否导致检验结果的巨大变化,若结果变化大则表示灵敏度越高,被评价对象普适性越低;反之,灵敏度较小,被评价对象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下面采取公式(7)计算灵敏度大小,式(7)表示指标数据变化1%,引起的评价结果的变化大小。
因此,指标体系的灵敏度。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指标体系的灵敏度SD=1.36
六、结论
本文选取江苏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测算出江苏近十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利用冗余度和灵敏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 2004~2013年期间,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呈上升阶段,2004~2009年期间经济发展质量下降,2009~2013年期间,江苏努力推行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政策,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上去,实现经济发展数量上的增长,质量上的提升。
2. 在对剔除相关性系数较大的基础指标之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冗余度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指标选择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精简。利用平均相关系数检验的指标体系,其冗余程度偏低,保持精简性的同时全面反映了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指标体系通过灵敏度检验,指标的微小变化并未引起评价结果先后的巨大差别,这表明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4).
[2]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01).
[3]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04).
[4]李娟伟,任保平.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11(04).
[6]刘小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6).
[7]宋明顺,张霞,易荣华,朱婷婷.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02).
国家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到地域差别,资源禀赋有别,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在加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十多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西部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下,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沉重代价,因此,对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全面系统反映,分析其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引导和强化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进一步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1.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可以将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这些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多元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a.经济总量指标
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主要描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b.结构变动指标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其中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以乡村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衡量就业结构的变动;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消费结构的变动,该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工业经济的依赖程度,客观反映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富裕程度。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收入总额的比重;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外贸结构。
c.城镇化水平
即城镇化率,它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工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
a.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
b.主要反映工业化水平。
c.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主要反映规模结构。
d.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主要反映工业技术进步水平。
(3) 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指标
a.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人数×12÷累计月数
b.成本费用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c.总资产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d.流动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既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e.产品销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4)发展潜力指标
a.科技进步水平
科技进步水平指标主要包括R&D研究人员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以及新产品产值率。其中R&D研究人员和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均反映西部地区科技实力和基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主要用人均专利申请数来衡量,公式为:专业申请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新产品产值率指标,是一定报告期内新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品总产值的比率,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科技产出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b.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等。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都用于反映西部地区教育实力和基础,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
(5)生态环境水平指标:
a.万元GDP综合能耗
该指标是一定时期标准能源消耗与GDP之比,以能源消耗强度来反映资源利用率。
b.环境保护指标
主要从环境治理水平、环保投资水平等角度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因此,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环境质量等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值废气排放量。该指标反映大气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单值废水排放量。该指标反映水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固体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千克/元)。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反映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100%
c.其他指标
主要包括:治理工业污染项目投资额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公式核心问题,因此选择适当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评判法等。考虑到认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综合评测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假设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原始变量,表示为X1,…,Xp。这P个变量构成的N维随机向量为X=(X1,…,XP)。对X进行线性变化,考虑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Z1=l11X1+l12X2+l1pXp
Z2=l21X1+l22X2+l2pXp
……
Zp=lp1X1+lp2X2+lppXp
主成分是不相关的线性组合Z1,…,Zp,并且Z1是X1,…,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与Z1,Z2,…Zp-1都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2)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设原始矩阵为X=(Xij)n×p,其中Xij表示西部地区中第i个省市区的第j项指标数据。为了消除各项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
步骤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
r11r12…r1p
r21r22…r2p
……
rp1rp2…rpp
其中rij(i,j=1,2,…,p)为原变量xi和xj的相关系数,rij=rji,其计算公式为: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步骤三: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
λ1≥λ2≥……,≥λp≥0;并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并要求||ei||=1。
步骤四: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λi/∑pk=1λi(i=1,2…,p),累计贡献率为∑ik=1λi/∑pk=1λi(i=1,2,…,p)。根据选取主成分个数的原则,特征值要求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特征值λ1,λ2,…,λp所对应的的1,2,……,m(m≤p),其中整数m就是抽取的前m个主成分,即Z1,Z2,…Zm。
步骤五:计算主成分荷载:
主成分荷载是反映主成分Zi与原变量xj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原始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载lij(i=1,2,…,m;j=1,2,…,p)。
lij=p(zi,xj)=λieij(i=1,2,…,p)
步骤六:计算主成分得分:
Fm=W1Z1+W2Z2+…WiZi
3.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测算
(1)样本选取 本项目拟选取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区(除)2010年至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西部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数据均来自西部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
运用所选取的样本以及所构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得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西部是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2010至2011年的两年内,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区市只有重庆、四川、陕西、广西四省区市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为正值,而其他七个省区均为负值,形势不容乐观。按指标值来排名,重庆最高,达到1.5031分值,宁夏最低,为-0.8514,排名如下:重庆、四川、陕西、广西贵州、内蒙、新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第二,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局部波动,如重庆和四川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653和0.0455,陕西、内蒙古以及广西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则分别上升了0.6574、0.7210以及0.2962,其余省市区则出现下降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的波动性反映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西部各地区由于选取的发展战略不同以及根据资源禀赋选取相应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从而可能成为综合评价指数在不同时点上出现局部波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纵向维度来看,贵州、甘肃由2010年的正值变为2011年的负值,广西则由负值转为正值。并且,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2010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9379-1.0290之间;2011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8514-1.5031之间,地区性差异显著,这也验证了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现状。我国西部各省市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基础水平本身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并有可能使得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拉大西部各省市区内部差距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KRICHELDOFH R.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des[J].Chemosphere,2001,43: 49-54.
[2]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122-124.
[3]李同宁.我国及各省市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分析[J].软科学,2006(2):40-42.
[4]陈元江.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与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6):819-82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
所谓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指的是通过建立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合理关系,使经济与科技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现阶段,科技的发展应该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作用。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则是:(1)经济发展支撑科技进步。(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3)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先导作用。(4)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当,若是差异过大,无法体现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协调性。
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系统的内部协调。(2)经济发展促进科技系统的内部协调。(3)经济与科技运行协调。具体表现在: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指对科技的投入总量、对科技的拨款、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贷款以及技术引进用款等占总量份额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的是科技成果的应用率提高、反映物质投资与智力投资平衡的指标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科技综合实力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正相关度提高等。
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要求
(1)描述功能。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深刻且客观地动态反映经济与科技各个领域的现状,既能够反映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各自内部因素间的对比关系,又能够反映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
(2)解释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既能够测量出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协调的成都,而且还应该有能够帮助判断协调原因的指标。
(3)预测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拥有能够利用近一段时间内历史、现状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预测未来经济、科技各自的发展趋势和协调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4)预警功能。预警功能是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重要的功能。能够通过研究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规律,分析出影响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相应的数量关系,制定适应的指标阈值,将其作为经济与科技严重失调的数量界限。若是靠近或超出这一界限,能够及实地发出预警。
三、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R&D投入额和R&D强度指标
科技进步需要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现阶段资金投入对科技进步起到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R&D投入水平通常采用R&D投入额和R&D强度两个指标来表征。R&D投入额,指的是一国对R&D的投入总量,计算方法为:
R&D投入额=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企业以外的单位资金投入本企业、委托本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经费支出额
或:R&D投入额=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资金支出额+企业R&D资金外部支出
R&D投入额指标能够反映科技投入的纵向变化,但不能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
而R&D强度指的是R&D经费占GDP的比重,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R&D强度低则表示科技投入量不足,经济缺乏对科技的支撑力度。横向比较R&D强度,能够清楚地看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撑程度。
(二)索洛: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用增长速度计算科技进步对产值的增长速度的贡献,他提出的计算公式是:
y=a+αk+βl
上式中,y是产出增长速度,k是资金增长速度,l是劳动者人数增长速度,a是技术进步速度,α和β分别是劳动和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比上产出增长速度。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索洛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来源,一是来自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二是来自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出了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于要素投入量的贡献,那么经济增长模式属于集约型,否则为粗放型。
(三)R&D弹性指数
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并且科技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当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这一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一定时期内,R&D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用R&D弹性指数来描述这种关系,R&D对GDP的增长弹性大于1,则表示科技的投入增长适当超前于GDP的增长,这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普通状况。
(四)位差
位差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位置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能够说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所处的位置是否相当。经济综合指标可以用GDP总量或者人均GDP,技术综合指标可以用科技发展R&D投入额和R&D强度等指标,计算出的位差越小,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
四、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3级,一级指标是经济科技协调程度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科技内部协调指标、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标以及经济内部协调指标三个指标。三级指标是反映经济、科技内部协调的子指标和反映经济与科技外部协调的子指标。
科技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结构、科技人员结构、科技成果数量和成果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资比、科技人员各个等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技术出口额等。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的评价指标从经济水平与科技投入水平的协调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与科技运行的协调性三个方面来看,有科技成果应用率、GNP增长率等。经济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则可以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地区布局等多个方面来看,有恩格尔系数、各地GDP等等。
五、小结
综上所述,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按照经济与科技协调程度、内部协调、子系统等来分为3级,每一级都有对应的具体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可以从科技投入的强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D弹性指数、位差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与科技的协调程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析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