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教学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4-01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使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炼,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的目的,高中学生面对的压力大,思想还不够成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事例,这些人物成功的坎坷经历和人物面对挫折的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最直接的例子,还有一些是作者的事例,都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素材。比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年纪轻轻的就双脚瘫痪,身体上的创伤带给他巨大的心灵创伤,像每个正常人一样,他也会痛苦,也会崩溃,甚至想过自杀,心情绝望到了极点,但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之后,终于站了起来,从文学道路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如《史记》作者司马迁,面对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的“腐刑”,他受尽了世间的痛苦和屈辱,仍然忍辱负重,成一家之言。通过对这些人物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坚强的性格特点。

2.利用作品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语文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的赏析,而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的内容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诗歌内容的感染,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再如朱熹的《水口行舟》,作者寄情与自然事物,通过对看似平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深刻的道理,这首诗通过对雨夜行舟的心理描写,最后揭示出主题,那就是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前进,无所无惧,所有的事情都会迎难而解,教育学生要相信挫折的暂时性和坚持的重要性。

3.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能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文化熏陶,丰富知识经验,提升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老人与海》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学生不仅在文章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故事主人公坚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看到,一位老人尚且能够如此坚韧的品格,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不能轻易被困难打倒,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接受人生的挑战。

4.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有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灵得到沉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命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比如让学生根据“挫折”“痛苦”“面对”等关键词语写作文,学生可以回想以往的经历,反思自己在面对挫折时有没有以坚强的勇气来面对,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在写作中,学生能够对挫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记日记或者写随笔,及时发泄学生生活中的压力,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情感,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坚持写作对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有帮助。

5.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语文本身就是和生活相连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走出教材的束缚,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训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收集励志类的名言警句,并随时阅读和记忆,使丰富的哲理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去。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有关时事新闻的探讨,比如汶川地震、日本海啸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样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就不会轻易的放弃生命,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悲剧也会减少。

6.引领学生在体会自然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高中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时间或有心情体会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审美领域,体会自然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学生在体会自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的作品,作者在对大自然的描写中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比如曹操的《观沧海》,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作者在体会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力,使心灵得到沉淀,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显得渺小了,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净化了心灵,使焦躁的内心变得平和。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用作品蕴含的道理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中从容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培忠. 浅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J]. 文教资料, 2010,(24)

[2] 杨世春. 发挥学科优势 关注心理健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 科技资讯, 2009,(01)

篇2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乐乇锥耍,语文教师一直在寻找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努力探索“多快好省”之路,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课堂教的不是考的,平时练的是考题中少见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以下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个措施:

一、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渠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秩序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填鸭式教学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

二、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思考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来让学生增强应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从而使学生在困难面前得到锻炼,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摆脱困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勇气,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挫折教育。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并且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高中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利用教材人物,开展挫折教育

高中语文课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对伟大人物的介绍,通过这些人物的成功事迹,能够了解到在其成功的道路上所经受的磨砺。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真实事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挫折教育,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也能够学习伟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例如,在讲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时,可以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司马迁在牢狱中经受了身心方面的折磨,并饱受煎熬,他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为后人留下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一巨著是记载历史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形象分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成功的不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须要经历挫折和失败。当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应该勇敢的面对,并努力的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写作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写随笔或者日记,这样当学生被学习压力困扰时,就能够及时的宣泄自己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挫折来进行自主写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直面困难,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三、通过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在平时的闲暇时间中,教师可以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应对困难的勇气。例如,让学生在平时多多积累名人名言,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将知识积累到学生的脑海当中。教师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来增加自身抵御困难的勇气。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都有着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和勇气;在南方雪灾来临之时,人们能够团结在同一战线,共同来应对自然灾害,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事实,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学生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培养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能够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四、在阅读教育中融入挫折教育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挫折教育渗透到阅读当中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够从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高中阶段的学生可能比较喜欢《老人与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对文章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主人公坚强不屈的坚定品质,通过这种挫折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通过教材内容,开展挫折教育

通过教材内容来开展挫折教育时,只需要对课文进行赏析。高中的语文课文一般都比较重视文章的哲理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优化和升华。例如在讲解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诗歌所要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接受这一观点的熏陶以后,能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在讲解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通过自然事物表达出来。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这两句诗描述的不仅仅是自然事物,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阐述出深刻的道理,当遇到困难时,不需要畏惧,应该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样才能使困难迎刃而解。通过诗歌的解析,不仅能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内容,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受到磨练和洗礼。

六、让学生感悟生命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材内容都是围绕着自然之美描写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无穷,学生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升华,从而从容的面对困难和磨难,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平和,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七、总结

在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承,还应该利用挫折教育的方式来鼓舞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勇敢的面对,而不是去逃避,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