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区域社会保障水平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通过对大量已有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和加工,从中抽取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信息。本文选取2009年衡水市11个区县的有关衡量社会保障的指标来进行分析,所涉及数据均来源于《衡水市统计年鉴》。
(二)数据的预处理
1.数据的无量纲化。在本文中,指标为区间指标,即指标值在区间0处达到最好最优水平,指标值离0点越接近越好。2.权重的确定。本文先采用因子分析客观赋权,然后采用层次分析主观赋权。因子分析是利用少数公因子来说明相关变量之间复杂结构的多变量技法。[2]在目前所有指标权数的设计方法中,应当说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设计方法,目前被多数国家所采用。
(三)实证分析结果
对具有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个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根据SAS分析的结论,前五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都大于1,且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达到了86.83%,符合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要求。因此,提取五个因子作为影响社保综合水平的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见表3)。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Factor1对指标Z7和Z8的载荷较大,可以解释为养老保险因子;Factor2对指标Z2、Z3、Z11、Z12的负荷较大,可解释为受GDP水平影响的医保因子;Factor3的情况比较复杂,它对指标Z3、Z4、Z6、Z8、Z10、Z14的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6,可以认为是受这些指标综合影响的结果,而这些指标对整个指标体系的5个二级指标所分列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因此,认为Factor是影响社保整体水平的综合因子;Factor4在指标Z6、Z10、Z11上的载荷偏大,且都在0.8以上,这一因子可解释为受社保基金影响的医保因子;Factor5的情况很明显,它对Z13、Z14、Z15的因子载荷都达到了0.7以上,可解释为社会福利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可以看出,市辖区桃城区的社保综合水平最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市经济政治中心的角色是相符的。枣强县排名第二,这与枣强县实行新农保有关。新农保的实施让枣强县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水平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参保人数是原来的6倍多,保障水平提高到基础养老金55元/月的水平,极大地改善了老农保时期老人月领取保费金额从几角到200多元不等的情况。排名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安平县和冀州市,同时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全市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排名最后的阜城县与第10位的故城县差距不大,二者在今后都要注重社保领域尤其是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发展,下大力度推进社保政策实施,提高保障数量和质量。
三、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提升,覆盖面越来越广,使各种低生活水平人群生存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相比,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相关制度的任务还任重道远。[3]针对当前社会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夯实基础,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每一次社保水平的提高都相应得到了法律支持,因此,立法先行是保障社保制度得到切实实施的政策手段。现阶段加快形成社会保障基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政策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社会保障事业有序、有力、有保障地推进。
(二)完善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筹措的有效机制
多渠道筹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4]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缴纳、单位承担以及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的拨款,但市、县等各级政府也应当分担一部分资金压力,尤其是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应合理确定市、县两级财政各自负担比例,根据保障对象和地方财政能力分担。也可以从有条件的乡镇财政和较富裕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保资金的来源补充,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进入实质阶段。
(三)突出重点,加速推进乡村养老保险的进程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乡村养老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保障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购买力和可比价格来分析,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的公布数字,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均已经超过英美等国家当年建立农村社会保险时的基础。因此,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应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扶持和激励,加快建立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使社会养老保险尽快惠及这一特殊人群。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undp.2007/200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2]cs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7.
[3]张亚欣,张平宇。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 6) : 43 -47.
[4]朱守先,庄贵阳。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 以吉林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 2) : 230 -233.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UNDP.2007/200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2]CS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7.
[3]张亚欣,张平宇。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 6) : 43 -47.
[4]朱守先,庄贵阳。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 以吉林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 2) : 230 -233.
[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8) : 38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