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
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高中学生想要跟上现代历史学习的步伐,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复的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却依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历史
1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民的骄傲和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本。高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挖掘、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高中历史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运用,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知识内容较多: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高中历史的时间跨度大,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事件、历史人物,高中历史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和繁杂。高中教学包括多门课程,分给历史的每周也就几节课,面对庞杂的知识内容,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考验。
2.2学科不受重视:至1952年实行高考以来,从推荐到考试,从“3+2”到“3+X”高考制度几经变革,但语、数、外在高考中占主体地位的根本理念没有变化。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历史作为“副科”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从心里没有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另外历史课程多为枯燥的知识点记忆,诸如年代、人物、事件、经过等等,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学习,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2.3教育观念落后,“填鸭式”教学理念占主导:目前,高考依然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使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向高考聚集,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着成绩转,只要学生成绩过关,其理解与否、兴趣与否都不重要。这使高中历史教师更多的关注历史知识点的灌输,学生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考试过后“知识还给老师”的情况较为普遍,与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理念背道而驰。
3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作用
3.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scienceeducation)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选取某一问题或知识点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激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提倡的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提升和有效补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方”,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是教师思维模式之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应付考试,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现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两种教学、学习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上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
3.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一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学生的地位置于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摆脱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的成果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调查研究,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针对某一既定问题展开大范围的知识收索、整理、加工,探究性学习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知识内容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无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既定问题。(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就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论证、问题的结论进行系统地策划,并摸索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学习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系统组织能力,掌握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4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转变观念,提升探究性学习认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灌输式”学习的弊端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自觉探索和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并将其带入课堂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应摆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学习状态,将探究性学习方法与原有的学习方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4.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面对高考很多学生几乎处于亢奋状态。高度的压力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发挥,这要求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从“课堂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成“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其次,教师应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工作,对学习方法、策略、途径等进行引导,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4.3客观评价,对学生探究结果给予肯定: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应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并对不同水平、不同侧重点的结论给予充分尊重,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给予足够肯定。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认可,杜绝嘲笑、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结论还应给予客观评价,并对其学习过程、探究方法提出改进、优化的积极建议。
参考文献
[1]田维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4(18):237.
[2]史晓晨.浅析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2013(29):178-179.
[3]刘瑞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22):190.
[4]李惠琼.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168.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