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生产成果,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监督 对策
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更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重、特大事故仍屡禁不止,各类事故的数量和死亡的人数仍呈增长趋势,这都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安全监督机制相对于安全管理而言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的约束机制,更是现代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目前安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上:有的规章制度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导致在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2.人员上:个别人认识偏颇“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有些年龄大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缺少现代电脑操作技能,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太高,存在着“不想管”,而年轻人有工作热情但业务不熟练导致“不会管”;
3.方式方法上:一是执法力度不够。检查走过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违章行为的处理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二是重形式、轻落实。从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到:主要是政策措施未落实到基层班组,一些基层单位以文件贯彻文件精神,以会议落实会议要求,上级监察部门在了解情况的时候则满足于听汇报,而没有到实地考察;三是安全文化建设滞后,宣传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盲点。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度的制定不够严谨,不够规范。没有采取“自上而下制定――自下而上讨论――上下结合修订――政策出台”的原则。
二是个别领导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某些领导在利益驱动的影响下,安全意识淡薄,等出了事故才去“想”如何加强安全管理。
三是“人隋风”还存在。如出现安全事故需要处理当事人时,个别人采取打电话说情,找朋友讲隋等。
四是市场准入制还不健全。由于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得以存在。一些新建、改建、扩建及原有企业违反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安全评价,及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的规定,安全设施不完善就投产,产生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
三、对策及建议
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基层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来妥善处理和应对所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是强化领导,推动落实。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责任落实。首先要以领导行为带动责任落实。主管安全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安全领导组织机构,将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人。其次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监督部门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发现问题,整改隐患。各项举措都要依靠企业法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不能动摇,更不能含糊。要依法合规组织生产,切实保证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不断更新、改造和维护安全技术装备、岗位安全责任、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等安全生产的“软件”建设。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安全不仅是领导的事,更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事。因此,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目的在于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要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行为。牢同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改革现行干部任用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同时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消除权力运行中的失职、腐败等违法行为,要从源头上抓治理。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21-02
食品加工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通常分为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这些危害可能来自原料本身、环境污染或是加工过程形成的。
生物性危害主要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的污染,按生物种类分为: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性危害、寄生虫危害、虫鼠害。
化学性危害包括食品原料本身含有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染、添加以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及过敏原、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的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带来的危害等。
物理性危害包括各种可以称之为外来物质的,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可能使人致病或致伤的、任何非正常的有机或无机杂质。多是由原材料、包装材料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事故、操作人员等原因带来的一些外来物质,如玻璃、金属、石头、塑料、骨头、纽扣等[2]。
本文主要讨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可能产生的原因,不涉及理化指标、感官指标项目等。
1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一:原料在配料间存放不当,造成原料变质、
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冷饮所用的大宗原料有白砂糖,奶粉,奶油,葡萄糖浆等。因配料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波动较大,会加速奶粉等原料中微生物的繁殖几率
针对原因一的预防方案:
1)实验测定极端环境下,各种原料的最长贮存时间,制定安全存放时间(原则上都小于一周);
2)剩余料包装应重新密闭;
3)的确需要较长时间贮存使用的辅料(如黄原胶)应放在独立干燥的空间内(原则上每月清理一次);
4)每次领用的原料在外包装上应记上领用日期;
5)所有原料应建立领用台账;
6)生产班组每周应检查一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7)车间及品管部门每月应检查2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8)品管部门每月应随机化验3批最长存放原料的微生物指标,并与入厂值进行比对,10倍数增量时应出具异常报告;
9)原料贮存环境应无有毒、有害及其他污染源;
10)冰淇淋良好生产规范(GMP)应作为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定。
2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二:生产过程中因清洗消毒不当,造成半成品、成品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冰淇淋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
针对原因二的预防方案:
1)结合生产工艺、设备制定清洗工艺规定。-4度以下存放料液或连续生产环境应小于12小时,-3度以下料液连续生产应小于24小时;
2)所有与冰淇淋料液接触的设备容器、管路应清洗消毒;
3)清洗过程中清洗液温度、浓度、流体喷射压力、机械搅拌、时间应符合工艺规定;
4)消毒无论是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都应保证温度、浓度、时间符合工艺规定;
5)清洗应有记录;
6)清洗过程及结果应有车间及品管部门检查;
7)清洗用试剂应不与设备发生反应造成腐蚀及危害物残留;
8)清洗工艺技术、清洗设备、清洗试剂应有必要性论证,且兼顾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基本要求;
9)任何消毒方法都会有不足,连续使用易诱引微生物耐药性,耐热等提高,应鸡尾 酒疗法每周变换使用;
10)品管部门应有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指导生产操作。
3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三:生产过程中因设备、容器原因造成产品被污染
针对原因三的预防方案:
1)与冰淇淋接触设备和容器选用食品级材料(耐热、耐酸、耐碱、耐磨、不与食品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等),防止循环泵、柱塞、密封垫等磨损,造成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浸出污染;
2)建立设备检修保养记录;
3)避免因设备检修不当造成的部件脱落,油泄漏等二次污染;
4)建立各岗位操作手册,避免因员工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5)制定生产中不合格半成品、成品处理预案(例冰淇淋料液经凝冻机后,未能及时生产造成融化,应立即用专用回收料桶返回配料间等);
6)产品包装后应设异物检测设备;
7)品管部门应制定生产异常情况产品留样及品尝制度(例开机首批产品,设备检修后生产的产品,清洗消毒后生产的产品等);
8)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应合理,避免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9)玻璃温度计、玻璃量筒等易碎测量用具等,不得带入车间。
4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四:生产环境不佳造成菌落总数及沉降杂质超标等危害
针对原因四的预防方案:
1)车间气压应略高于室外,用无菌空气备压;
2)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涂刷配有对人体安全的灭菌剂的乳液状涂料,地面也应作同样的处理[3];
3)下水道是车间污染源之一,应定期消毒;
4)包装材料进入车间带来细菌及杂质灰尘,应有消毒并去掉外包装再进入,且包装间单独分隔。
车间整体环境应每周有停产消毒操作。
5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五:人员传染性疾病带来危害
针对原因五的预防方案:
1)除食品行业禁止的各类人员外,普通员工因感冒,皮肤受伤者(也会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肝炎等)即应停止食品生产工作;
2)不良卫生习惯者会通过双手、衣物将有害微生物传至食品[4];
3)卫生操作规范(SSOP)应作为具体卫生规定。
6结论
冰淇淋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从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三类因素分析入手,依照生产过程逐项分析危害点,形成具体预防方案。为冰淇淋质量关键控制点(HACCP)提供些许素材,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2.
何为矿山设备?顾名思义:即以安全为核心辅助矿山生产,提高矿山生产效率的生产机械设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日益进步,矿山机械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矿山设备的水平高低,体现了我国机械工程及采矿学水平程度。矿山设备领域,是国家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也是体现我过工业水平及实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矿山设备制造行业涉及到矿山开采,矿山运输,巷道建设,人机安全等多个领域,主要任务是为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的矿山开采和深加工,以及为铁路、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安全,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及材料的需要。
改革开放33年,我国矿山设备行业经历了从开始的单一引进,到后来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从开始的初级材料加工到后来的合作设计合作制造,自主研发的发展道路。矿山设备制造业经历了数次变革,其发展路线也从单一仿制型到自主创新型,经过成熟的行业思考大部份的加工企业也完成了把经济效益形势从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短短的10年中,矿山设备制造业销售额以每年32%-40%的强劲势头增长[1]。
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带动矿山设备制造业日益繁荣,大大小小的机械加工行业向着矿山设备制造行业进军,人们开始讨论如何能够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的矿山安全设备检验标准,如何能够更有效,更切合实际的引导我国矿山设备加工企业走向正轨,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思考。
作为矿山设备的产生地,生产企业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产企业对矿山设备安全的认知程度,是直接决定了该设备安全与否的先决因素。绝大多数企业能够认清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秉持国家矿用产品安标中心对企业所提出基本要求,能够从始至终的依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来组织生产。但是,有部分企业对国标及行标了解不够透彻,认为国标行标里的部分条款过于严谨,没必要完全执行。因此私自更改或不遵照执行。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1.安标部件加工不标准,防爆安标部件的加工有严格加工工艺要求,包括产品部件隔爆面光洁度,焊接焊缝的堆焊高度等,电气类产品密闭性,部件材质等等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国家针对不同类产品制定了严格的产品加工标准,合格的矿用产品就是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生产出来的,在追求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能够严格把关产品加工工艺标准是每个安标企业在申请安标时被重点考察条件。2.受控部件采购标准及质量要求,安标产品受控部件要求生产企业严格按照产品备案登记的配件进行装备,同时受控安标部件除了要求生产企业在出厂时做到件件质检,采购方在采购该配件的时候也要做到件件检测,发现不合格的产品配件及时返厂更换或报废,
这种隐患不会在产品使用初期爆发事故,而是在产品使用中期,或使用后期出现。在成品采购时,对于成品了解不多的客户并不会在意,也由此埋下了不定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它所带来的潜在隐患远远要高于我们从肉眼直观能看到的产品质量问题[2]。
也有安标产品生产企业在申报安标过程中严格把关样品生产工艺遵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当安标审批合格后,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减少后期服务数量而私自缩减,更改,不按备案信息的受控部件,或者采购相同功能的非安标受控部件及非备案的零部件进行产品组装,总的产品性能根本不能够达到国家对于矿用产品进入矿山生产的标准。
如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制定统一格式的由国家安标中心制定的带有各企业识别编号的固定格式的成品出厂检验单(该检验单可附着在安标证书上作为检验产品是否按标准生产的依据),以便于成品设备采购人员(客户)依据检验单进行产品核对,同时,固定受控部件编号,整台设备及配件编号存档以便查询。
以上几种存在于矿山设备制造企业的现象是属于加大监管力度可转变的情况,而作为矿山设备生产企业,如果主观意识上就在违反安标理念,就在视矿山安全生产与不顾,是最危险的。一经发现应及时关停安标手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防爆产品加钱经部分改装更换,变身安标产品并获取安标证明,即“花钱买安标”。
非矿山安标产品生产企业,私自制造矿山设备流入矿山,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目前,对未取得安标的矿山机械产品生产企业监管存在空挡,该部分企业大部分打着设备维修的旗号,模仿制造一些假冒安标设备,销售到矿山,极大的增加了矿山的安全隐患。
违规使用安标证件(盗用他人安标证件使用,不同产品混淆概念使用,同一产品不同型号安标篡改使用)
改变以上几种现象的途径很多,增强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诚信度是一种长期不懈的方式,眼下最直接最有效的管控方法就是增加执法力度,加强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增加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正处于工业化进程蓬勃发展的我国,要增加管理矿山设备生产企业的力度。才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矿山机械的发展与人类的技术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和整体工业水平息息相关[3],矿山机械与普通机械的区别就在于,投入矿山使用的机械设备属于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特种设备,是必须建立在以安全为核心,以生命保障为前提的机械设备。设备是人造出来的,因此设备是否安全决定矿山生产是否安全,同理可知由矿山机械所造成的矿山事故是完全可控的。只要生产企业抓好产品质量关,使用企业严格按照操作制度及设备使用制度执行我国的矿山安全水平会有一个很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哲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2011-2015年中国矿山机械行业投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