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1-02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动漫、游戏迷队伍的不断壮大,巨大的动漫、游戏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市场人士更是估计国内动漫、游戏市场蕴藏着每年将近10亿元的“能量”。但与此同时,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
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原创精神匮乏 创造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个大环境尚缺乏原创性,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是过多地强调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
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 动漫专业在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崛起,但首先面临的是定位问题。这应该取决于市场需求、岗位需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的人才,而不是主观臆想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不能根据师资强项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后期制作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规格分析
一个完整动画的制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策划阶段、中期制作阶段、后期合成阶段。后期制作课程讲授是整个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使课程的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一致,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我们对东莞和广州地区的产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后期制作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归纳。后期制作所对应的岗位概括起来主要有后期合成师、动画后期剪辑师、栏目包装师等。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如下。
色彩和画面的感知应用能力 色彩是艺术表现的要素之一,是视觉审美的核心,要根据和谐、均衡、重点突出的原则将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根据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合理地加以运用。
图像处理及后期软件应用能力 后期制作过程中会对各类素材进行处理,最常见的是对图片的处理,所以,掌握平面图像处理软件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给影片加入文字、特效,并且制作声音,使影片变得完整。
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的灵魂以创意为中心,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创新思维即是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构思和构想具有创造性、创新性、 独特性。
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 动漫艺术的创作很难以个体的形式进行,必须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整体创作。从前期的剧本、分镜、原画,到中期的形象、场景、动作的设定,再到最后的后期制作、音效合成,无不凝聚着创作人员的群体智慧。
基于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螺旋递进式培养途径
明确能力目标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所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项目模块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如图1所示。可通过企业项目提炼的模拟项目,即基本技能模块加强学生对后期合成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通过企业原始项目模块,即实践能力模块引入完整的企业项目,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色彩感觉、画面艺术、镜头表现和衔接等能力;通过职业素质模块让学生发挥所长进行自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述的三段式能力培养目标可使学生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从视频设计师的职业岗位出发,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出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最后提炼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过程如下页图2所示。
第一级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模块 第一阶段技能实训是专业项目技能实训,按照后期制作的主要流程将主要内容划分为如下页表1所示的六大模块,每个子模块有相应的学习情境训练,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应用和后期制作的主要工作流程。
第二级技能训练——实践能力模块 通过企业的完整项目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页图3所示。一是通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实例分析项目的特点引出项目;二是通过画面的选题、画面的颜色表现等各个方面分析项目的主体元素选取和配色方案等特点;三是师生共同完成准备素材、处理各种素材、合成素材、添加特效等工作步骤并完成项目;四是从实际项目的选题出发,由学生自行分析设计一个相应题材的作品,对项目实现拓展;五是通过自评、教师评价等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级技能训练——职业素质模块 职业素质模块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实施的。具体实施时可使实际工作过程与教学相结合,将课程设计具体划分为6个实施环节,如图4所示。第一阶段是介绍项目的具体要求,如制作周期、制作形式、提交形式等等,进行项目背景介绍。第二阶段是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项目策划方案,控制项目实施,不仅可锻炼学生养成规范化的工作习惯,更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社会能力,学生的策划案如表2所示。第三阶段是团队合作,由小组负责人根据策划案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第四阶段是客户反馈,由教师扮演客户,客户可能以非专业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所以此时学生要学会做别人喜欢的作品,并且要学会容忍并接受客户意见。第五阶段是产品汇报阶段,由学生演示项目成果,介绍关键技术及组内分工等,对作品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价,然后通过多维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第六阶段是进行项目总结,通过这个阶段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使学生了解整个制作的流程,还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创造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动漫专业后期制作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以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一鸣,秦本涛,李林静,郑月斋.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19-23.
[2]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44.
[3]马红英.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74.
[4]张耘.基于岗位能力“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2):67-70.
[5]邓良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内涵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1(5):56-58.
[6]范志勇.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设置专业培养课程体系[J].才智,2011(22):286-288.
[7]李志斌,安娜.适应高职院校岗位能力教学改革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0-11.
激光照亮大银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历经十一年的产业化调整,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年产百余部电影到年产六百部电影,银幕数从千余块发展到两万余块,年票房则从不足十亿人民币发展到了2013年的突破217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电影产量大国和票房大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电影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他也希望电影技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能继续努力提升国产技术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份额,发挥电影技术对电影艺术的支撑作用。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光源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本届论坛上,中国数字电影行业新军――中影光峰激光影院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正式开启了电影激光放映技术的普及进程。”
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激光光源放映协会联合创始人、巴可公司高级顾问Bill Beck先生,他也详细介绍了激光技术在电影放映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五位一体”助推中国电影大发展
随着全球电影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世界主要影院市场即将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数字电影已经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在全球电影数字化浪潮中,中国毫无疑问走在了前列。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的全覆盖,影院票房市场也呈井喷之势。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任李枢平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促进我国电影由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转型发展,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途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高度重视网络化信息化在电影产业的发展应用,正在组织起草制定《中国电影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李枢平在论坛上介绍了我国电影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也分享了他参与起草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强调了即将出台的该规划在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有序、快速发展的指导意义,并指出通过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和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将使中国电影的技术、管理和运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合作:电商与电影院
从今年初开始,电商在电影市场的作用有目共睹。“BAT”在电影产业的布局尤为引人瞩目。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邀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等互联网企业,与中影影院投资公司以及金逸院线等代表进行了“大数据时代电商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主题对话。在80分钟讨论时间内,专家们不仅对时下热议的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营销理念等进行了视角独特的看法分享,更对未来数据时代影院、发行、制片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发表了宝贵意见。论坛的这一“变革”板块也凸显出网络化、信息化对电影行业发展的刺激作用。
电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贡献不容忽视。目前,电影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影院的空置率居高不下,这需要电商和影院共同努力,一起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未来,合作共赢做大市场将成为电商和电影院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9-02
近年来各省属师范类院校先后开设了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师范类或前身为师范类的高等院校均在2000年前后相继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截止到2013年四川省内已有十余所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在省属师范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其优势和特色均长期立足于师范技能教育,开办新闻传媒类专业以来,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影视技能的教育和掌握逐步在办学过程中广受关注并日益发展。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产生背景
国内本科生教育培养的双导师制雏形产生20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的社会背景下,早期引入“双导师”制度的专业往往集中于与市场关联度更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及的高等教育转型议题在2014年初见成效,从国家到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分均对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部分学校和专业明确提出了转型目标和进程规划。以文科研究见长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顺应本科教育规模扩张趋势,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仅省属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达90%以上,专业的重复建设和“艺考热”的兴起同时带来的则是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众多办学者的软肋。表现为骨干教师培养难、专业实验室维护难、教学团队打造难三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理论学习有余实训操作不足,技能掌握宽泛有余具体环节精进不足,课程丰富性与专业发展现状互动不足等方面有待改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导师制产生不仅是基于传媒类专业影视技能教育现状,更是省属师范类院校转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师资建设的需要
省属师范类院校大多建于建国后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方各级师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其强势专业均为传统学科并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传授,研究
与技能并重。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为例,学院下设的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分别开设于2003年和2009年,从专业建设之初办学者即确立了培养基层广播电视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但办学现状却存在专业培养历史短,专业底蕴弱,师资建设缺口大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影视技能课程师资引进和培养的困难度则从一开始就显露端倪。
高校传媒专业的影视技能课程涉及了新闻、传播、电影、电视、广播等多专业的技术课程,以当前四川省各省属师范院校的专业学生人数平均量和专业教师人数平均量来看,均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师生比例。同时,影视技能课程的师资来源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并在高校教师的准入机制日益严格的时间点上被放大。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高校环境和氛围走向更趋向于研究性和学术化,实务经验和指导水平都与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这也是近十年来,传媒专业影视技能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且改善情况较差。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确立是
(二)校地合作的双赢
从筹办传媒类专业开始,省属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者便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实训实习计划,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政策逐步摸索找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最终要求和目标,传媒类专业则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能更好做到这点。继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之后,双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各级用人单位的又一合作成果。也是高等院校在平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矛盾的最佳模式。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传媒类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进校开始确立自己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将从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随着分批次进入各级电视台顶岗实习之后,学生将逐步建立起自己与业界导师的技能学习和实务交流,以此来完善学业导师校内指导缺乏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校地合作的内涵得到深化,双导师制成就高校和地方的双赢。
二、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应用模式
双导师制发展至今,由学业导师和实务导师对传媒类专业学生协同指导的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相较于省属师范类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传媒专业学生的影视技能双导师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模式。
(一)校内的理论实践双导师
在省属师范类院校的传媒专业办学过程中,校内导师的制度建设屡次提出,但都难以实施操作。校内导师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低估和忽视,原因主要体现在:影视技能课程导师人数少,难于完成具体职责;影视技能理论知识滞后,脱离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学历程度高业内经验少,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传媒类专业教育过程中校内导师的角色长期缺失,或仅有制度没有推行。
本文所提出的校内双导师是指传媒类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习开始即确立一名影视理论知识导师,本科二年级协调专业兴趣配以影视技能课程实训导师一名,并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影视技能课程的汇报作品展演。校内双导师的职责集中在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并以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据,对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有系统认知,了解传媒类专业的业界前沿发展方向。经过课题组两年的调研发现,基于当前省属师范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师资现状,校内双导师的推行仍存在技术骨干教师匮乏,导师职责不明,有针对性的指导泛化等困境。
(二)校外的写作制作双导师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核在于校外导师的选择和职责。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省属师范院校中为应对自身专业背景的不足均大量各级各类型校地合作基地,常见的校地合作是高等院校将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送往传媒业界做实习实训培养,且多数合作方式仅局限于将学生派遣前往之后便任其发展,既没有前期规划也没有后期考核,校外实习指导的实际意义常常止步于学生的自律和导师的他律。因此,校外双导师的实际推行也已日益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趋向。
校内导师难以更好完成的指导可以由校外双导师补足这一点,各办学者已达成共识。但校外双导师的重要性却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认识,影视技能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涵盖了策划、文案、写作、制作、播出的五大环节,其中具体制作工作则更繁杂。但大多数省属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专业学生今后的出口和去向则较为明确,即面向省市级甚至县域传媒机构。在这些传媒机构的日常工作分工并不完全细化,对应人才培养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名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的学生都能够在相应工作岗位接触到掌握影视技能的多项必备环节,使其能力得以最大提升。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推广途径
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办学理念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相关论述和探讨在高等教育范围内长期被借鉴和使用。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由于其产生时间晚、专业特殊性强、技能要求高等特征,其双导师制的推广途径也与其他专业有较大差异。
(一)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是在传统双导师制基础上的拓展,由校内的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及校外的写作和制作双导师共同构成,覆盖了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因此,只有实现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才能做到教学指导各环节协调合作,互为补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校内指导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以前,结合专业特点以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训制作为基础,以学期实训周、年度作品展、中期考核汇报为契机构建立体指导规划。在已完善的规划中两位导师的时间安排应做到互为独立但并不割裂,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校内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在大学三年级以后,传媒类专业学生将逐步进入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校外导师应在前期就联系和约定。由于校外导师的时间安排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双导师的必要性得以体现。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学生的岗位工作可分为两阶段,将写作和制作技能的指导交叉进行,使之充实高效。
(二)内容指导的切实可行
内容是影视技能教育双导师制的核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的推行内容应以理论融入实践、实训践行理论,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尤其是前期校内双导师的指导,教学的计划制定和内容选择多以影视技能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校外双导师的内容指导则侧重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加强技术要求的强度和深度,以适应传媒类行业的现实境况。在调查中发现就省属师范院校而言,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表现出欠缺指导内容的确定性和指导环节的合理性,这是非传媒类专业院校的共同症结,引入校外双导师的急迫性所在。
(三)教学目标的互为统一
双导师制的教学目标评估体系是之前学科中经常性忽视的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双导师系统的关键内容,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体系则应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影视技能双导师至的教育目标应划分为三个阶段,校内理论和技能基础指导的掌握,目标评估多以考试方式实现。除此之外参照专业院校技能培养的方式,校内外各等级竞赛也应逐渐成为学生技能掌握的评估参照。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最为显著,在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传媒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个人技能掌握和中型作品完成为教学目标的评估方式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得出,但具体到校外导师指导环节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化难以推行。因此,在第三阶段中,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成为上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延伸。在省属师范院校中,延续了传统学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应逐步以传媒类学科特点考量以技能掌握展示为主,响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变革。
综上,构建省属师范类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教育双导师制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均已势在必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成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使传媒类专业的办学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是推行影视技能双导师制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艳,段联合.对影视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2]伊继东,刘六生.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3]潘秀通.论影视技术、艺术与知识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2000(02).
[4]胡智锋.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回顾、现状与展望[J].艺术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