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师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教师的角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无论科技也好,人才也好,最终都是教育的竞争,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教育就必须与时具进,教育的与时具进就是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改革,而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性措施就是全面推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新课标的颁布,对传统的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彻底的颠覆,传统的语文课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走进新课程的历程中,每一位关注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在不断的检视自我、叩问自我: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追寻的理想角色是什么?其实,面对新形势,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新课程和时展的需要入手,来转变自我的角色。

要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具体是“转变一个中心,强化两种意识,整合三个目标,实现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转变一个中心”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教学相长。

2、“强化两种意识”是指语文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发展。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容器”,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显示人,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有张扬个性的自然需求。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这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的首要任务。

3、“整合三个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时间,重组和中和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他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完美整合。

4、“实现全面发展”是指通过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时间,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后,就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向传输,即教师主要是讲,学生主要是听。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代表。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将自己所储藏的“一桶水”的知识一滴不漏的倒进学生的“碗”里,学生似乎只是一个装水的容器了、这样倒水的一个过程,可以说知识一个量变的过程,结果也可能是学生得到的比那一通水还要少,所有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搬运的过程,根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得到一“碗”一“碗”的水,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吸收这些水。教师的一桶水,如果没有定期更新,那一通水将不新鲜,还有可能变质,那么,学生也就得不到新鲜的活水了。传统观念上,语文教师就实行着将水输送到学生那里的行为。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面的讲述给学生,只要是自己知道的,统统灌输给学生,不容学生费心,整个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

语文课程课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一新的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摒弃陈旧的观念,要求语文教师不再采取输出――输入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单方向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听者,而成为一个参与者和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兴趣。

语文教材上还存在着很多“空白”,仅有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填充这些“空白”的,需要教师和血红色互相补充共同完成。例如在教授小说《项链》一文时,大多数教授就针对马蹄尔德的虚荣心,项链对马蹄尔德命运的影响进行提问讨论。然而,有些学生就挖掘了这样一些问题:马蹄尔德与路瓦裁心智正常,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换衣项链是假的呢?项链的主任弗莱斯接夫人为什么不告诉马蹄尔德项链是假的呢?其实,细读本文,我们就会发现,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的主动出击,学时的质疑,找出来文本的“空白”,而后在学时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商讨互动中填补了“空白”。教学重要落实的情节、人物、主题等,也会在学生这样的体验和思辨中完成。这样,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变“静”的课堂为“动”的课堂,变“无趣味”的课堂为“有生命”的课堂。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篇3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播知识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究,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切实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制定上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 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语文教师要真正把主权归还给学生,就必须确立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以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就广度而言,个体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和语文水平将得到完整的提升。

二、关注差异,做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者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如果不顾及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达标”度,将会窒息许多学习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差异性,明确其中常蕴含的特殊性乃至创造性,相信那些无法为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可能是很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包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很有现实意义。

三、塑造灵魂,做学生立身行事的引导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