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畜牧业前景

畜牧业前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 海城市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城市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强化免疫等措施,坚持深化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营,强化社会化服务,使畜牧业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09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97.3万头,出栏58.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9.4%和19.1%,畜牧业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农业总产值的50%,蛋类总产量5.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居全省之首,特别是通过畜牧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我市饲料、畜禽加工业的发展。据统计,海城市共有饲料加工企业87家,年生产饲料190万吨,年产值43亿元,饲料产量占鞍山地区的60%,占全省8.5%,名列全省县级之首。

2. 针对海城市畜牧业实际情况确定需要重点解决的五项工作

2.1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控制重大疫病的发生。继续稳定防疫队伍,搞好畜禽免疫工作,规范检疫监督,做好饲养环节的监督管理。2.2实施科技兴牧,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推广实用新技术,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加科技含量。2.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舆论宣传等措施,提高优良品种比例,增加单产,提高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4建设养殖小区,促进规模经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建设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采取政策吸引,提供养殖服务,技术咨询等措施,鼓励群众建场。2.5规范行政执法,促进生产快速发展。深入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行业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畜禽、兽医、兽药、水产种苗、饲料及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

3. 海城市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同时,也给水体、空气、土壤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甚至导致各种病原菌的滋生,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压力明显增大。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3.1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高浓度畜禽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畜禽污水其有毒、有害成分甚至会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养殖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围空气,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并且也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这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3.2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会使环境中病源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发生疫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畜禽粪尿及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虫卵首先对养殖场的畜禽产生危害,导致育雏死亡率和育成死亡率升高,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给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3.3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

在各种资源日益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利用畜禽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农村新型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则用作畜禽和鱼的饲料,也可用作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肥料,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可能,也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建议

4.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时刻提醒他们如不减少牲畜总量,使草场进一步恶化,将给他们和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加大出栏,加快牲畜周转,减轻草场压力,给草场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才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稳步增长的先决条件。

4.2转变广大农牧户的饲养观念 。

引导农牧户树立科学养畜的观念,彻底改变以往的只求牲畜的总量、不注重牲畜的品质的饲养方式。大力引进优良种公畜,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加快牲畜周转,减少牲畜存栏总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为海城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大力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海城市实际,推广走舍饲和半舍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户户有暖棚和户户有育肥的饲养格局,并结合海城市农牧结合的实际,实施“牧繁农育”的饲养方式,既解决了牧业区的草畜矛盾,又解决了农业区饲草饲料的有价利用,使农牧区走向双赢的效果。

4.4加快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步伐。

篇2

(一)畜牧主生产有着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

我国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研究中,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着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我国猪、牛、羊肉的生产成本及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羊肉价格约低50%;而牛肉甚至低80%左右,因此有非常强的竞争力。据有关学者研究,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对生猪饲养成本进行比较优势测算,中国生猪具有较大成本优势,国内生猪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均小于1。也有的通过直接比较国内外生猪的每公斤增重成本及具体成本项目构成认为,中国生猪饲养不论农户和专业户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均低于美国的生猪饲养成本。以上说明我国猪肉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肉牛业是我国养殖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肉牛饲养(农户散养)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的测算表明,从1991年至今,中国肉牛生产的DRCC值最小值为0.117,最大值也仅为0.392,基本未出现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如果单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中国肉牛生产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牛肉的情况相似,我国羊肉生产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的测算结果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羊肉生产一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总之,据近几年有关学者对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的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在不考虑畜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我国畜产品基本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与众多种植业产品的劣势地位相比,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应当列为优势产业。

(二)有着畜产品消费的大市场

我国人口众多,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使畜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强烈的需求拉动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在产业化发展中,支持发展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等的资金投入,增加畜牧业的肉、蛋、奶、毛等生产基地的建设,在我国一些农业区开始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地带(如华中和东北的肉牛带)。国外都看准我国是世界的食品消费大市场。

(三)有着发展畜牧业饲料的资源优势

农村牧区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仅为30%,如果提高到60%,家畜存栏可增加900万头(只),在饲料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牧区我国草原面积有4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4倍,只要合理利用,就只需很少投入甚至不需要。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畜产品出口将会大大增加。

(四)有畜牧业传统养殖经验的劳动力优势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显著。既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又有相当丰富的传统养殖经验。只要进行合理引导、组织,并进行必要的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必会成为很好的畜牧业生产者。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五)畜产品是天然绿色产品,特别是草原畜产品具有独特地位

草原畜产品包括活畜和肉、奶、毛、绒、皮和内脏等,其别是牛羊肉和羊毛绒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草原分布在边疆地区,受各种污染的程度非常小,风味鲜美、品种优良,号称无污染的草原绿色产品。如内蒙古兴发的绿鸟鸡、牛羊肉,伊利、蒙牛的鲜牛奶、酸奶、冰淇淋等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以上说明我国畜产品多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比起发达国家仍很落后,与现代化要求差距很大,畜牧业结构不合理、品质差、科技含量低、防疫安全和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等又限制了进人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

二、入世后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人世对国内产业的负面影响不会太明显。某些畜产品的进口会有一些增加,但数量不会太大,对国内市场起不到大的作用。同时,一些畜产品的出口将会有增加趋势。

进口方面,我国已经就削减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进口关税及取消缺乏科学依据的动植物卫生措施做出了承诺。但由于我国肉类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仍具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肉类进口量不会因为人世之后关税下降而明显增加,有所增加的主要是动物内脏,在国外是价格非常低的副产品。此外,我国还承诺人世后降低乳制品的进口关税,其中酸奶、奶酪、乳糖和冰淇淋产品的关税率将下调到20%以下。由于这些产品的运输和贮藏成本相对较高,因而短时期内不会有很大增加。而且从长远看,国外企业占领我们市场,主要可能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在我国投资建立加工厂,直接生产这些奶类加工品并在我国市场销售。

出口方面,由于我国在肉类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出口潜力是较大的。包括牛肉、猪肉和禽肉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蛋类总产量的40%来自中国。目前,国内畜产品生产与需求已达到平衡,局部地区供过于求。因此.出口畜产品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获得许多优惠条件,如减少或取消包括数量限制在内的非关税措施与贸易壁垒,还可以得到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更优惠的有关待遇,这必然促进我国畜产品的出口走向国际化。不过出口潜力能否得到很好发挥,使潜力变为现实,还受着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卫生检疫问题和进口国的保障措施问题。

另外。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将享受到缔约国应有的权利,会对我国畜牧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如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将会得到大的提高;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国家对畜牧业的支持补贴将会增加。

三、提高畜牧业生产竞争力的思考

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短缺的特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利机制和世贸组织的规则,尽快提高畜牧业生产竞争力。

(一)政革现行农牧业管理体制,促进农牧业发展

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人世后农畜产品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农牧业国际化对农牧业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需要。必须借鉴国外管理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尽快建立一个对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农牧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统一管理的机构。对农牧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进

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农业一体化管理体制。

(二)收业发展必须走产生化经营道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化经营是迅速发展农牧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一个集约化、规模化的格局。国外畜牧业是现代化的经营组织形态。以世界畜牧业大国荷兰为例,猪、牛、羊等畜产品由于在产业化开发中增加科技含量平均提高产值5倍以上,其中深加工的生物制品提高产值在10倍以上。我国畜牧业在价格、质量和品种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畜牧业组织形态。我国畜牧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的道路,建立一批高科技投入、高效益产出的新型畜牧业龙头企业,组织起来,与国外畜牧企业竞争。

(三)转变对蓄牧业国内支持和保护政策

人世后,农牧产品的出口就不能补贴,国家必须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和黄箱政策进行国内农牧业生产补贴。“绿箱政策”(是不引起农产品价格扭曲的补贴)世贸组织规则允许范围很广泛,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市场信息、水利设施等方面投入支持,均是合法的。在畜牧业上为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科研和应用技术推广的投入都是行之有效的。对于“绿箱政策”,世贸组织的规则没有设定补贴的上限,只要有能力都可以补,这是提高我国农牧业素质和农畜产品竞争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黄箱政策”是例外补贴,即所谓微量允许支持。根据世贸组织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以补贴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0%,我国谈判中确定的补贴比例为8.5%。这样我国例外补贴可达1740亿元左右。实际上,我们的国情国力不可能补这么多,但会有大幅度增加。因此,政府要尽快完成国内农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才能使我国农牧业尽快适应人世后新形势的需要。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

随着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疫病已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发生的范围逐年扩大,生畜死亡率居高不下。据统计,由于动物疫病。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0多亿元。因疫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和人工浪费、药物消耗等造成的间接损失每年可达800亿元左右。动物疫病也直接影响到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对畜产品的卫生要求日益严格,对许多疫病都有明确限制性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只因技术标准频频引发农畜产品出口受阻,成为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拦路虎”。每年都有上百起出口农畜产品因质量问题退货,由于缺乏标准化而痛失良机,原因在于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至今还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使得活猪、活鸡、冻肉出口非常困难。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国出口农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技术阻力;另一方面,国外的农产品千方百计进入我国市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其实就是技术标准规则,控制了技术标准就占据了进人市场的主动。我国检疫标准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有近60种认证标准,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要想改变现有局面,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对农畜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检测,确保食品标准和质量,积极促成农畜产品向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打通农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我国畜产品的竞争力。

篇3

1青饲青贮玉米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如今以养殖业为主做的农业调整后,玉米已不仅仅是粮食概念这么简单,而将它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主要饲料作物。青饲青贮玉米具有生物学产量高以及营养价值丰富等优点。大量研究数据发现:青饲青贮玉米秸秆的主要成分有糖分、胡萝卜素、维生素B1以及维生素B2等,营养价值高,适合做食草动物饲料。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农牧业领头的国家早已种植大量的青饲玉米,其是玉米种植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三或十分之四,比如像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每年分别种植约2270万亩、1396万亩、487万亩的青饲玉米,而在美国的威斯康星洲,其养牛量是最多的,因此每天至少需要四分之一的青饲玉米作为养牛粮。然而中国的青饲青贮玉米正处于初创期,在1980年之前中国的青饲青贮玉米品种寥寥无几,大多数使用粮食品种来生产青饲,因此使得产量以及质量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种情况在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以及高产优质青饲青贮品种出现之后得到了改进,使得生产青饲青贮玉米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中占据玉米种植业的主导方向。青饲青贮玉米是养牛业中不可或缺的饲料。近几年来,中国的养牛业提供给国内外市场大量的牛肉,一些地方像安徽蒙城也因此成为有名的养牛大县。除此之外,牛奶业也随之发展起来,饲料转化率极高的营养物质是牛奶,其相比于粮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顺应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大力发展牛奶业以及推广青饲青贮玉米,具有深远的意义。

2青饲青贮玉米在畜牧养殖业中的经济效益

青饲青贮玉米在饲养中的优势显而易见,研究发现:在土地以及其他耕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之下,青饲青贮玉米相对于籽实玉米可产生较多的收入,多生产出可消化蛋白53kg,喂养青饲青贮玉米的奶牛比不喂养的日产奶增加3.64kg。发展青饲青贮玉米可以有效的解决玉米秸秆的问题,其可以作为饲料直接喂养一些动物,还可以晒成干草以备用,其贮存条件以及设施都比较简单,另外,其营业物质可以保存较长一段时间,节约了大量的建库资金。此外青饲青贮的连作危害较小,可以大量机械化栽培,因此,青饲青贮玉米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青饲青贮玉米在畜牧养殖业中的意义现如今,在中国市场上青饲青贮的饲料品种主要是农大108、农大86、中原单32以及高油115等。在这些青贮品种中的原单32比较符合预期计划,它是全国唯一通过审定粮饲兼用型玉米的品种,其品种中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秸秆蛋白质含量相比普通玉米高出大约百分之四,因此深受牧民区农民的喜爱,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玉米品种,逐渐成为未来种植业的较大发展方向。青饲玉米的生产周期短,种植比较密集,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青饲青贮玉米具有较大的潜力,其收获时有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因此发酵比较稳定,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因此缓冲容量低,其在很长一段收获时期内,营养价值保持相对稳定状态。青饲青贮玉米具有非常高的能量以及吸收率,唯一不足的是粗蛋白含量较低。青饲玉米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各种能量比普通玉米高出约一半,然而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产量高出4倍多,在相同土地里播出的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实际投入少,盈利却比普通玉米高。相关实验表明:玉米青贮饲料喂养的奶牛每头产奶量增加0.83t,高的可达到1.15t。除此之外,有利于增强奶牛免疫力,提高乳脂率,相应延长奶牛泌乳期。青贮饲料若用来喂养肉牛,可使肉牛每日多增重330g,用来喂羊可使受胎率提高,相应提高成活率,还可使每日增重提高70g。青饲青贮玉米的发展不仅使牛羊等食草动物大量增加,延长了产业链,还相应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发展优质青饲青贮玉米,有利于将农业种业结构进行调整,为今后“两高一优”饲料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有利于中国畜牧养殖业生产,尤其是“节粮型”和“秸秆型”畜牧业的发展,使得玉米为中国畜牧业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青饲青贮玉米,为我国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推动作用,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