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工程监理职业分析

工程监理职业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程监理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工程监理职业分析

篇1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倡导下就尝试开展知识管理,下面结合表1对惠普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

识管理分析

er>建立了沟通专家、领导、员工的知识网络

同时,在进行了大量文献和实际案例分析基础上,“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与支持”、“组织文化”、“信息技术设施”、“培训学习”、“知识结构”、“绩效评价”,被公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3]。

3层次9要素

其中,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 在归纳了众多知识管理实践案例后,提出了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三层次九要素”[2],见表1。

键成功要素

促进了知识共享与转移。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知识共享与知识增值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下面以惠普公司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例,具体分析实施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成功要素。

键成功要素

相互提取和利用,大量孤立的数据、众多独立的系统为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带来阻碍,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在这些系统中,信息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信息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知识。

补偿机制不完善,对知识输出方的物质和精神补偿不到位,企业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和管理人员倾向于“守住江山”——“垄断知识、巩固岗位、守住优势”,而不愿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这样导致知识共享机制不完善。对于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在兼并收购以及进行本土化策略过程中,还必须克服企业文化“水土不服”与文化冲突现象导致的知识流失。

知识管理,企业内各部门将“自然”地进行知识分享,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实际上,成功的知识管理是知识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或者人力资源的问题”,知识管理必须在管“知识”和管“人”两方面都要同时取得成功。

此,在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系统迁移过程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比一般的信息系统(如ERP)系统要长。因此,期望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能快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践上看惠普公司,据英国电信PLC组织研究负责人Daniel Morehead调查,知识管理项目成功的比例不到50%——“不能说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项目完全失败,但这些项目没有最终达到规划时的最初目标。”总的来看,目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有以下主要的问题和困难。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管理项目,一大批知识管理的软件问世。美国此阶段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显性知识收集、储存、共享。欧洲和日本则把研究焦点放在知识的创造(包括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及知识资本的测度上。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知识管理进入全面纵深发展阶段,实践中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工程项目实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理论上对知识管理的实证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展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存储和知识创新等,成功实施知识系统工程对知识和人的管理不可偏废。

因此,人是知识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要素,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内以人为本的管理。

理则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是对知识的综合系统管理,重在实现知识的共享。

对人的管理。同时,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知识迁移模式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管理。

和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管理的内涵。

”,“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KMS)的手段,包括技术应用于技术创新”

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

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观点。

的内涵

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Socialization:群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融合;Internalization:内化)对于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博士在1965年所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管理概述

参考文献

[1]AlazmiM, ZairiM. Knowledge management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3, 14 (2) : 199 - 204.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3.

[3]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9(6):87-91.

[4]王众托.关于知识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 管理学报,2004(7):18-24.

[5]赵洋,胡峰.知识管理: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3):42-45.

篇2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9-0063-02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机构人员的调整,企业内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个别的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失误或激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需要研究企业职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研究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一、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

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拿破仑・希尔认为:压力“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作出来的无固定形式的反应”。也就是说,任何加诸于身体的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如不愉快事件)还是物理因素(如环境因素),都是压力的来源,就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压力有正反两种意义,既是行为的动力,又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损伤。压力水平与个体的动力或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函数曲线来描述,大体上是一条抛物线。没有压力人则会懈怠,不可能有较高的工作绩效;长期的过高压力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而适当的压力水平才会使人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1.安全生产带来的职业压力是企业职工心中的无形压力。安全是企业头等大事。企业生产调度是否科学、生产组织是否合理,作业流程是否规范不仅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利益甚至是生命财产的安全。任何环节出现技术问题,如标准偏差和设备质量隐患,任何一项管理出现漏洞,任何一个现场作业人员工作疏忽、违章违纪,任何一个治安环境出现盲点,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今年济南铁路4・28重大事故,上海吊车5・22大事故等就是惨痛的教训。因此,在企业职工心目中安全就是天,安全责任是企业职工最大的责任。企业职工在安全问题上心里最敏感,每时每刻心里都惦记着安全:怕事故影响企业安全记录;怕因为事故影响企业的声誉;怕出事故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怕”像无数把刀一样悬在企业职工的头上,无时不让企业职工的心里发紧,造成职工心理紧张和烦躁。

2.企业改革、调整带来的竞争压力是职工心中的头等压力。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布局调整、机构重组、人员分流以及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其中一部分职工被迫离职离岗,有的会面临新岗位新工种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有的会下岗待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收入减少,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因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岗位竞争的压力,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面对岗位竞争的压力,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态度。有些职工除做好本职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时间自学技术、苦练基本功;有些没有竞争优势的职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形成心理压力。

3.异地工作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生活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沉重压力。企业职工异地上班、异地作业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布局调整、连锁经营等带来很多职工长年工作在异地。即使是在本地工作,因加班连续几天离家也是常事。如某特大型运输企业,车间主任级干部每周就至少在单位值班两天以上。企业职工异地工作,只有周末或更长时间才能和亲人相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牵挂亲人、老人子女照顾问题,夫妻分居带来的情感问题等,还有两地奔波带来的经济开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职工心中久而久之累积成了心理上的压力。而目前消费品物价上涨过快、购房困难、子女就业艰难等让很多企业普通一线职工感到家庭经济生活压力偏大,昔日国企职工曾经有过的自豪感已不复存在。

4.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及高速度快节奏带来的压力是企业职工心中的现实压力。现代企业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作流程紧凑,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大祸。很多企业流水线24小时运转,各岗位人员不允许分神,不允许差错,特别是那些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人员、重要部门的生产调度指挥人员,关键岗位的作业人员的精神紧张和疲劳程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想象的。据调查,一名铁路机车司机牵引一趟列车,要观察上千个信号,有的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得有丝毫疏忽。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对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对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因而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求也前所未有。而企业职工现有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适应要求,各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在短时期内强化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一切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职工来讲,无疑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然,以上压力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和每个职工的个人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生活态度以及对各种压力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所以如何正视这些压力的存在并合理科学地释放这些压力,如何关心企业职工心理健康,解决部分职工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我国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企业职工的心理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应引起足够重视。但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职工的心理压力问题往往重视得不够,往往偏重于思想教育和业务训练,忽略对职工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企业职工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如某特大国企一年多时间里就先后发生两起职工刺死所在基层单位领导的严重事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组织援助的方法缓解职工压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加强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应对企业职工整体心理压力问题所采取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应大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现代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要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职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对重点职工进行重点援助,“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职工正视心理压力,挑战心理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职工以必要的援助。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职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知、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篇3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