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儿科见习小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充分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病人问题为基础,围绕着问题进行思维、整理、分析、讨论、查阅资料,如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中,先以一段法洛氏四联症患儿的青紫、蹲踞现象的短片为开头,围绕为什么会产生青紫和蹲踞现象的问题来讨论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儿科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
重视理论知识,轻视临床见习的现象目前在学生中仍普遍存在。因为医学水平的高低必需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判断学生成绩优劣,再加上就业、评奖也较注重理论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在主观上更注重临床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如采集病史、体检、书写病历等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因此,儿科教学中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在小儿肺炎的见习中,我们针对小儿胸壁较薄的特点对小儿肺部的叩诊做强化训练,并对支气管肺炎进行模拟听诊,通过这些改变来阐述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和肺泡充满炎性渗出物的病理改变,并对临床上痰液较多有窒息危险的患儿纤维支气管镜的最新应用做了介绍,最终实现“以教材与临床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教学目的。
1.3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
1.4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如组织同学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讲授小儿病史采集和体检的特点,为学生正确地问诊、体格检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病房见习中安排学生写病历、记病程,真正地进入临床状态,同时安排以学生分析病历为主的病历讨论及门诊实习。加强系统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病历的综合能力、鉴别诊断思路;最后是检查及治疗计划的制定、预后判断及病情的交代,让学生体会与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艺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室各种教学查房及病房巡诊,并考核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
2改革效果
2.1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成效
通过PBL见教学法见习,问题的引导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印象和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易于学生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再通过教师对某些典型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儿科学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儿科学的兴趣。
2.2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儿科在见习教学中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临床知识的技能技巧,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笔者在带教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减少理论讲授,增加临床技能训练;加大临床课比例,侧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增加临床病例讨论,并安排专题讲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培养临床思维、整体思维能力,深刻体会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增强了临床工作能力的信心。
2.3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见习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考虑病人各方面因素,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最后做出正确诊断及诊疗计划的能力。笔者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见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使他们逐渐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这种启发式的见习教学,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了开发和训练,同时师生间充分的交流又使学生认识到不足之处,逐步提高学生见习水平。
见习期护士是新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未取得护士职业证书前的护士。这一阶段其临床思维尚未形成,临床基本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在未取得执业证书前不适应独立当班的要求,为合理合法地培养和管理见习期护士,实现从新护士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胜任临床护理对伍的建设和护理服务的质量[1,2]。做好这一阶段临床护理带教是培养见习期护士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环节见习期护士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不同的特点,采取分阶段的带教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我们心内科见习期护士45人,年龄18~24岁。中专12人,大专26人,本科7人。由护师以上职称的带教老师带教。
1.2 培训方法与内容 把见习期护士在临床经历分为5个阶段,7~9月为第一阶段,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阶段。培训内容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见习期护士临床培训计划》,不同阶段根据培训内容和目标针对见习期护士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循序渐进的给予不同临床带教。
1.3 考核方式与内容 每阶段结束需参加病区、内科、护理部组织的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方式采取带教老师和护士长临床考核。内科不定期抽查考核。见习期护士自我评价和带教老师、护士长评价。考核内容为护理部制定的见习期护士每一个阶段考核内容。
1.4 考核评分标准与要求 考核评分标准为5分制。特别优秀者为5分。能较好地完成护理工作,达到工作要求者为4分。基本达到此项护理目的及要求者为3分。需在今后工作中做出努力或更大努力者分别为2分或1分。考核表放在见习期护士本人处保管,每一阶段结束时,进行自评后交给带教老师考核评分,达到3分以上者为合格。若3分以下者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工作,需要经过1个月的实践重新考评,护士长审核签名后交护理部保管。
2 临床带教
不同阶段根据见习期护士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临床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
2.1 第一阶段试用期(进入临床的第1~3个月) 现代见习护士日趋独生子女化,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关爱之中。很少有机会去照顾别人,形成依赖心理[3]。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意味着受照顾者转变为照顾患者的护士。面对角色的转换加上护士工作的辛苦,工作中缺乏热情和主动,针对这一特点,带教老师要求见习护士熟记各班工作职责内容和流程,反复强调护理工作制度,学习护理常规和消毒隔离技术,加强责任心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见习护士对工作的责任感[4]。除每周考核外,随时提问,随时检查。指导见习期护士以日记形式记录对一天工作的评价。带教老师和护士长针对见习期护士的工作表现和考核结果也要给予评价。
2.2 第二阶段(进入临床的第4~6个月) 这一阶段注重学习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临床操作技术。见习期护士对于临床操作不熟练,尤其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具体操作起来常常失败,造成患者不愿接受见习期护士的治疗与护理,使见习期护士心理压力较大。这时带教老师的态度和带教方法将直接影响见习护士的心理与工作情绪。有研究表明:本科生在临床学习中更注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而中专则对带教老师态度很敏感[5]。带教老师不要在患者面前指责见习期护士的错误,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每次操作都要给予多讲解、多示范,同时多与患者沟通。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如果我们说话生硬,面无表情,势必造成紧张气氛,使得护理操作难以进行。因此,我们要做到面带笑容,对患儿及家属多赞扬、多鼓励,拉近护患之间距离,使患者家属愿意配合,为见习期护士创造操作机会。
2.3 第三、四阶段(进入临床第7~12个月) 这一阶段见习期护士的基础护理知识掌握较熟练,专科知识缺乏,观察病情方面没有经验,此时期最容易出现差错,在这一阶段带教老师采取:带教老师示范见习期护士观摩见习期护士实践的方式带教,对见习期护士的每次操作都要及时检查,讲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要领以及专科护理操作具体注意事项。如静脉推注西地兰,老师先讲解西地兰的剂量与毫升的换算方法,然后示范抽取药液的步骤。讲解药物剂量过大或者不足以及推注速度过快给患儿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应用西地兰前为什么要监测心率变化,目的是什么?应用当中和应用之后护士需要观察哪些内容等。要求每一位见习期护士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带教老师和护士长随时提问。回答不全的,带教老师详细补充完整,并且进一步强化学习。
2.4 第五阶段(进入临床第13~15个月) 此阶段抓见习期护士综合能力,根据见习期护士个性特征,实施个性化带教。让其单独收集数据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护理评价。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和循证护理的方法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带教老师给予指导。每天查看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基础比较差的见习期护士,带教老师要耐心给予指导,创造一个轻松的临床学习环境。
3 结果
见习期护士在临床学习五个阶段结束后,内科、护理部统一组织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护理理论(百分制)、护理技术操作(百分制)和护理病历书写正确率(%)。见表1。表1 见习期护士综合能力考核成绩
4 小结
根据见习期护士的心理及行为表现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6~8],使见习期护士能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成护理部制定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同时能调动见习期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见习期护士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各种技能,培养了见习期护士的优良作风和职业道德。为见习期护士独立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蚟,姚莉,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培训方法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292.
2 沈红五.护理本科生双导师制带教模式的实践.护理学杂志,2006,21(19):56-58.
3 元英,董健.独生子女的心理分析及带教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4,10(5):394-395.
4 单丽芬.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美学论析.生物磁学,2005,5(1):39-40.
5 周立,席淑华,王蓓.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74-75.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经过专家审核,并先进行预调查,后用于正式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临床见习的安排、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等需求情况。本次调查由专人发放,采用无记名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填写完毕随即收回。共发放问卷65份,收回65份,有效率100%。
1.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
2.1临床见习的合理安排
2.1.1见习时机的选择从见习课程安排而言主要有集中见习和分散见习两种模式。集中见习是将多门临床课程集中见习,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进行集中见习。分散见习是临床课实践教学以每门课程为单位,见习采用非连续性分散见习的方式。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集中见习教学模式替代单一的课间分散见习模式。尽管如此,本调查结果显示,52.31%护生认为学完一个疾病即安排见习为宜,41.54%认为学完一个系统疾病再安排见习为宜,仅有6.巧%认为学完全部理论课再安排见习较为合理,可见分散见习仍具有颇多优势,它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与临床实践相联系,护生的认可度也较高。因此应根据课程的安排、要求及护生的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量安排合适的临床见习时机。
2.1.2每次见习时间和人数的安排81.54%护生认为每次见习合适的时间是1一2小时,69.23%认为每组人数以5一7人为宜。由于见习涉及科室较多、临床护理工作量大、带教老师相对缺乏等原因,目前我们安排每次见习时间多为3小时左右,每组护生人数均在ro人以上。时间太长护生容易倦怠,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一次见习要求护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也存在相关知识掌握不全的现象。每组护生人数太多,到床旁给病人的压力较大,容易使病人产生烦躁情绪,也影响了其他病人的休息,同时护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也会减少。因此每次见习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3准备合适的病例数量本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每次见习每种病例安排的合理例数为1例、2例、3例的护生所占比例分别为9.23%、73.85%、16.92%。由于临床见习具有持续性、时间性的特点,而医院的典型病人总是断续的,具有偶然性,导致并不是每次临床见习护生都能见到合适数量的典型病例,周一峰等提出的采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甚至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进行临床护理教学可能会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达不到这一要求,可通过加强护患、医护之间的沟通、协调,尽量满足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学录像、幻灯、多媒体及模型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病例的不足。
2.2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
2.2.1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和护生满意度,本调查100%护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要或非常重要,且76.92%认为带教老师的学历应在本科以上,对老师的要求除了临床经验丰富以外,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技巧等。可见本科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拔带教老师可采取竞聘形式,要求热爱教学工作,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等。
2.2.2带教老师素质的持续提高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护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要求带教老师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了解护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带教老师应养成自学的习惯,及时思考和总结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通过知识讲座、集体备课、观摩优秀老师带教等活动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2.3采用科学的带教方法
2.3.1采用灵活多样的带教方式在较好的带教方式中,认为先看病人再集中讲解占41.54%,先集中讲解再看病人占30.77%,边看病人边讲解占27.69%。儿种带教方式各有优势:先看病人再集中讲解可使护生先有感性认识,讲解时可结合病人实例,护生也可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先集中讲解再看病人优点是护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看病人时可与病人有更多的沟通和指导,护生可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边看病人边讲解能够达到感性和理性的适时结合,但在床旁时间过长,易影响病室环境和使病人疲劳。在临床见习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带教方式。
2.3.2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带教方法传统的带教方法单一陈旧,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本调查护生认可度仅为巧.38%,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使护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了护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随着临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循证护理、问题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多用于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中,护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调查认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教学为较好带教方法的护生分别为60%和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