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护理整改措施

护理整改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整改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护理整改措施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90-01

我们自2010年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OSAHS患者的优质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2010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11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105例,年龄28~60岁,平均41岁,女性5例,平均46岁。体重指数21.3~35.9 kg/m2,平均32.6 kg/m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1.5~108.6次/小时;最低血氧饱和度60%~79%,平均66%;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76例,糖尿病患者23例。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下腭咽成形术,术前70例患者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采取以快速康复外科为理念的优质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措施,使用沧州市中心医院绩效考评中统一使用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3 观察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后疼痛、静脉输液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体质量下降情况;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 t-test),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3 FTS理念的应用

由于OSAHS患者上气道解剖结构和功能异常,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导致代谢障碍,诱发或加重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术前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特点给予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护理,运用FTS理念通过全程连续的护理,随时掌握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反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3.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FTS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康复理念认为,适当的围术期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和术后指导)对临床治疗可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复[1]。

3.2术前护理

(1)CPAP治疗:术前3~7d予以CPAP辅助治疗。监测前心理护理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常规检查患者准备情况并记录。监测中随时观察连接患者身上的各个电极有无松动、脱落,特别是零点以后应加强巡视,除观察呼吸运动外还应警惕脑血管病及心脏疾病的发生。

(2)行为指导和护理准备:指导控制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防止术后咳嗽和打喷嚏引起出血。术前用奥硝唑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术前1d按医嘱备皮,男患者剃胡须。术前晚应用鲁米钠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安。术前6 h禁食,术前2 h禁水,之前可饮适量糖水可增强患者手术耐受力,并减少术后的胰岛素抵抗发生率。

3.3术后护理

(1)术后常规护理:对全麻清醒后,未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需置入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以防麻醉未完全消退而引起上呼吸道塌陷阻塞。

(2)疼痛的管理。腭咽成形术后,患者疼痛明显,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疼痛不仅造成患者痛苦,影响睡眠而且还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出血的几率。我科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镇痛(芬太尼1 mg和赛格5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 微量泵48~72h 持续给药,速度为2ml/h),配合使用中枢止吐药和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等。止痛效果好,可降低应激反应,利于患者尽早活动及进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感染的预防:腭咽成形术后,口腔自洁能力减弱,食物残渣滞留而引起继发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按时刷牙,每逢进食后用清水漱口至清洁,再用复方氯己定含漱1分钟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伤口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及疼痛性质的变化。

3.险防范:OSAS患者术前长期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脑血管功能,机体的耐受能力差。护理人员应对该病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对意外的预见性。平时应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和急救处理能力,准确的术后评估,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伴有高血压、心功能异常、血氧饱和度低和肥胖患者要给予特别关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夜间加强病房巡视,观察患者睡眠状态及血氧变化,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2]。

篇2

整改措施:

1、卫生间张贴警示标志:小心地滑 谨防跌倒。

2、后勤保障部加强对清洁工的管理及培训,尽量保持地面干燥。

3、护理人员加强对病人防跌倒宣教,对于有发生跌倒风险患者加强陪护,并悬挂防跌倒标志。

问题:有的床单洗得不够干净,有些床单、被套破旧

整改措施:

1、护理部加强对洗衣房的管理,被服清洗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并与质量考核挂钩。

2、与科室护士长沟通,发现未洗干净被服向护理部反映,护理部责成洗衣房重洗,直至干净为止。护理人员不得将未洗净被服用在患者身上。

3、对于全院医务人员加强教育,禁止用被服擦皮鞋,一经发现立即严惩。

4、护理部及时更换破旧被服。

5、请医院尽快更换老化的洗衣设备,对于各种洗涤用品注意进货质量。

问题:医院无食堂,长期住院的非下陆居住的患者不方便就餐。

整改措施:

1、医务人员加强向患者宣教:明年我院就会建成食堂,请患者谅解。

2、提供微波炉给患者热饭。

问题:用氧问题:病人建议由公司出资在中心供氧表上安一计时器或计量器,以便合理计算用氧费用。

整改措施:

1、在不能按患者提出的建议进行解决的情况下,护士加强用氧的宣教。

2、护士长合理收费,及时向患者提供收费依据。

3、在一日清单不能全部项目打印的情况下,能否将用氧收费率先实行一日清单。程序方面问题需要院办帮忙解决。

问题:天冷时,护士为病人输液时手太凉。

整改措施:

1、治疗室安装一热水笼头。

2、护士打针前多搓搓手。

3、护士与患者多沟通,取得患者谅解。

问题:入院时,医护人员能否有人讲解入院须知。

整改措施:

1、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必须向患者讲解住院须知并签字。

2、住院过程中对于患者有违反住院规则行为时护理人员还会向其讲解。

3、请全院医务人员都要熟悉住院规则,以便向广大患者进行解释。

问题:护士查房能否多增加一点内容。

整改措施:

1、护士查房时责任护士必须向其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相关保健知识,各项检查、手术前的准备、检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晨、晚间护理等。

2、要求各科护士长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到位的检查力度。

3、护理部加强考核力度,与质量奖、评先、评优挂钩。

问题:护理实习生打针技术不过关时,带教老师应主动为病人操作。

整改措施:

1、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实习生进行任何操作时带教老师必须在身边。

2、老师对实习生的操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能力差的不给机会试针。对于有能力试针者,只能试针一次,不成功即由老师接手。

3、加强带教老师的选择,更换不认真负责的老师。

问题: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护士治疗时,要多与病人沟通。

整改措施:

1、护理部及护士长加强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

2、提高护士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3、护理部每月检查护患沟通情况,与质量考核挂钩。

问题:医院能否每日对病房消毒。

整改措施:

1、医院病房及各种病房用物消毒每日两次,由清洁工负责完成。请后勤保障部负责督促检查。

2、对于传染病等特殊病房院感方面更有严格规定,护士严格按规定执行。护士长加强检查。

问题:检查单开了,但住院病人没有做检查,该项目还是收费了,解释是医院这么规定的。

整改措施:

1、医院加强对各检查单位的收费管理,避免出现此现象,以消除源头。

篇3

护理不良事件事件目前尚无统一定义。通常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1] 上报范围包括凡是不符合常规护理和治疗,预期结果以外所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如:用药错误、压疮、烫伤、误吸或窒息、输血及输液反应、意外拔管、约束具使用问题、转运过程问题及其他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新农活医保制度等的逐步推广,基层医院的住院患者日益增多,而与之不匹配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相对更薄弱、年龄、职称等结构也相对不合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整改空间。因而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护患关系,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本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对营造护理安全文化起到一定影响和推进。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3年6月护理部受理的护理不良事件106例进行分析回顾。

1.2方法;根据发生原因、发生时段、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对病员是否造成损害、是否主动上报、处理过程、整改情况、效果评价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3 分析

3.1护士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未落实到位

表1显示,因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导致发错口服药、加错液或收集标本错误发生率高。主要原因: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有时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而简化查对程序,忽略查对细节[2]。(1)给药错误主要发生在外科系统,外科系统口服药较少、一般由办公护士兼发口服药,但由于外科的病员多、工作量大,办公护士为完成本班工作,往往执行医嘱后未认真查对就发给病员或让护工帮忙发药。(2)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但护士在工作中形成定势思维,往往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对某患者非常熟悉,绝对不会出错,而我们的错误往往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3]。加错液的主要原因为核对流程没执行好,环节上存在护士在转抄输液卡时未认真核对;摆液护士责任心差或过于信任转抄护士,未进行第二次核对;加液护士工作不在状态,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三查七对不严,忘记核对床号、姓名。(3)管理上存在对核心制度的落实不够,培训以示教室理论学习为主而脱离了临床;其次护士长未认真深入各个环节检查、监督核心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4)我院地处民族地区,以藏民族为主,大多数农牧民患者与医护人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护士核对呼其名、床号等时往往没听懂护士说的内容。

3.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表2所示,低年资护士,尤其是0-3年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45.52%)。其次是3-5年的护士(20.75%).实习生和护工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4.1%和6.6%。原因分析:(1)医院近几年发展快,每年新进护士多,5年内护士所占比重大。低年资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4],安全意识不够,制度执行力差,没有形成职业思维定势,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不会运用评判性思维,心理紧张度高,急躁易出错[5]。(2)实习生的带教方面:一是各科低年资护士较多,缺乏带教资格、临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全面的带教老师;二是实习生基础知识技能差,因老师本身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指使护生独立操作,导致护生出现缺陷,发生不良事件。(3)护工与护士的的职责混淆,科室未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让护工代替护士给病员发口服药等。

3.3上报意识缺乏,未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整改效果差

表3所示各科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例数偏少,对不良事件的发现还要依赖质量检查、夜查房、护理投诉等形式。(1)民族地区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积极性不高,护理人员的观念较守旧,未充分认识到上报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意义,认为上报到护理部虽然不进行惩罚,但让科室以外的人员知道有差错事故发生面子上会过意不去。因此,个人一般不会主动报,科室上报的部分多为护士长在检查中发现。(2)对上报的不良事件未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护理不良事件的整改缺乏持续性,未进行质量跟踪,因而整改效果不如意,例有些科室同一问题反复发生。

4 防范策略

4.1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强化查对制度落实

4.1.1 建立前移三级质控体系,以往的质控方式,关注的重点是终末质量,所发现的问题几乎已是“过去式”。而三级质控前移是一种创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即质控体系由过去的质控员―护士长―护理部前移为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确保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实施护理工作过程动态的质控[6]。是一种过程质量控制。一级质控由责任护士承担。质控重点包括:遵循护理核心制度,正确执行医嘱,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引,夯实基础护理,确保病员安全。二级质控由护理组长或资深护士承担,质控重点为:建立各种流程和指引,评估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指导和监控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和对各种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控制。三级质控由护理部人员或护士长承担,质控重点为建立和维护监管系统的有效运作,对发现的问题利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整改,做好环节质量控制。

4.1.2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护士长是基层护理管理者,必须将护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工作中提高管理意识,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环节,监控流程执行情况,对新入、低年资等高危人群加强的责任意识教育。实行双查对、双向核对制度,严格落实查对制度的执行。加强护患的沟通交流能力,对不懂藏语护士的安排进行藏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日常生活用语和医用藏语有利于护患的有效沟通。

4.2 加强对重点护士人群的风险意识培养和安全教育

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实习生的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培训考核和安全教育。职业理念培育从新护士抓起,制定新护士工作手册,其完成见习期规定的各项考核后,单独上岗前还需由带教老师、专业组长、护士长对其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能力评估。

4.3 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优化人力资源

重视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平,为病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7]。对各级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三基”及护理常规的学习和考核。培训地点由以前的示教室前移至床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应急流程演练以强化掌握相关知识。针对带教工作薄弱问题,严格把带教老师的资格关,加强教育提高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和带教能力,定期要对带教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并对实习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整改。优化人力资源护士长需要应用管理手段,合理分工,弹性排班,高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尤其是薄弱时段。护理部积极向医院申请争取补充人力资源,并根据各科的业务量安排机动人员在全院调配。

4.4 转变观念,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4.4.1 现代安全文化认为,创造非惩罚的环境,鼓励人们报告事故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从错误中学习是防范同样错误再次发生的最好方法[8]。护理部对各级护士加强教育、强调上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流程、制度缺陷,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减轻对患者的损害并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强调主动上报非但惩罚反而对上报较好的科室和个人予以绩效奖励,相反对刻意隐瞒不报者,一经护理质量检查或因隐瞒不报发生纠纷者,护理部对当事人及科室管理者予以严格处理。

4.4.2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注重环节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理论,是质量持续提高、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护理不良事件的持续质量改进对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也至关重要。(1)护理部采取质量管理工具定期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针对性整改。(2)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流程、制度缺陷问题引起的不良事件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新的制度或流程并执行。(3)对提出的整改措施制定质量跟踪检查表,护理部和护士长不定期进行跟踪督查整改效果。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4)对一些典型案例,可采取FOCUS―PDCA程序进行持续整改。即发现问题―成立CQI小组―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选择改进方案,进入PDCA循环的工作模式进行持续整改。

参考文献:

[1] 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2] 吴芳兰,应燕萍,崔妙龄,等,154例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61―63.

[3] 毛永霞,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4] 代亚丽,宁艳辉。新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63-165.

[4] 戴艳萍。临床给药差错归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12-1313.

[5] 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69-71.

[6] 李惜华。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管理效果探讨了【J】。护理学杂志,2010,(19):52-53

[7] 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69-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