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会经济分类

社会经济分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会经济分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会经济分类

篇1

1、聚焦“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继续严格管控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严格查控外来人员,实行重点监控人员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内全部公路卡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切实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车辆抵达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嘎查村、社区要负责做好司乘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消杀工作,并将人员车辆信息报送至旗县区指挥部,对于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人员要及时上报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3、认真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支持防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5条措施,在全面调查疫情对我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针对性强的援企稳岗扶持政策。

4、对已开复工但存在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对有开复工意愿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动开展帮扶和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启动驻赤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健康发展专项行动。

6、加强疫情对服务业领域的影响评估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有序放开生活业和生产业,畅通企业复产复工链条。

7、高度关注房地产业发展,抓紧制定中心城区土地出让计划、商品房线上交易方案、在建楼盘复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农牧业生产

8、切实加强农资储备供应,将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农资门市正常开业,多渠道联系货源,千方百计保障春耕备耕。疫情期间,推行农资企业与经销商统一集中送货上门服务。

9、推进春季畜牧业生产,全力保障种畜禽、饲草料、兽药等物资供应和调运。

10、加强农牧业生产服务,及时气象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线上生产指导、种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

11、全力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加强正在生产的温室大棚管理,推动闲置温室大棚恢复生产,制定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畅通市场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滞销。

四、统筹抓好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应对准备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畅通

13、严格执行“三不一优先”“一断三不断”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开市内货物运输,研究制定有序恢复市内公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的实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实现市内非重点人群自由流动。

14、对进入我市的外地车辆,取消公路卡口查验环节,一律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做好相关登记;

对我市赴外地车辆,简化程序发放通行证,确保过往车辆便捷通行。

15、做好农牧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服务,全面支持市内非疫区人员返工返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16、切实推动物流枢纽正常运行,准许物流企业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积极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制定高校和用人单位网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上专项招聘、精准服务用工紧缺企业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场保供,加强市场监测调度,切实抓好蔬菜、肉蛋奶、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

19、稳定市场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囤积居奇等违法犯罪行为。

20、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制定今年全市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

21、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今年工作任务。

22、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线上授课、线上辅导、线上答疑、线上自习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

23、针对医药卫生领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卫生领域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用设备采购和物资储备等具体措施。

七、加大稳投资力度

24、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列出今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包联机制,逐个项目协调解决开复工前困难问题,确保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开复工建设。

25、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项目清单,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和部门代办制,利用线上平台推行“不见面”审批,有序组织开展实地勘察、现场查验等线下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快审快批。

26、做好地方债券争取工作,加大地债前期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地方债券尽快落实到项目建设上。

27、加强重点项目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动态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高质量发展项目。

八、稳定促进居民消费和外贸外资

28、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制定我市扩大消费、振兴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释放各领域的消费潜力和需求。

29、围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定位,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出台我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和今年专业市场建设计划,打造区域性物资采购中心。

30、营造良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支持外经贸企业尽快复工生产,加快跨境电商交易,稳定外资外贸。

九、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90-02

0 引言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二者既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探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关地区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分析研究也越来越多[1-3]。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吉林省资源环境受到较大压力,引发了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分析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吉林省经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吉林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态势,对于整个区域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 结合吉林省实际的资源环境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能够反映该区资源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指标选取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1.2 评价方法 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作用方向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关于耦合关系的评判模型很多,各种模型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采用廖重斌[4]提出的耦合模型进行评价。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见表2。

按上述方法计算,可以得到吉林省1986年以来协调发展状况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吉林省1986-2008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评判和分析,具体结果见图1。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从0.490变化为0.702,表明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的耦合协调度是呈上升趋势的,根据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评判标准,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从1986年社会经济落后于资源环境的濒临失调衰退类型演变为2008年资源环境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协调发展类型,表明吉林省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发展,同时吉林省也付出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环境为代价,吉林省逐渐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也存在较明显的波动性,2005年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达到各年份最高值0.789,1986年耦合协调度D(x,y)0.490则为所有年份中最低值。

3 结论

1986-2008年吉林省资源环境指标波动性较为明显,并有下降趋势,社会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需进一完善发展质量。研究时段内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资源环境指数大于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的濒临失调衰退类型演变为资源环境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协调发展类型,表明二者总体耦合程度是不断上升的,但协调度则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吉林省相对较好的协调发展程度仍存在不可持续性,可能会出现下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辉,阚兴龙,于潇.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06):495-497,507.

篇3

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和表述,社会学家常常采用类比的方法。比如,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就是试图描述那种顶层呈尖端状,上层阶级、富有阶级人数很少,中间阶级①[本文使用了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间阶层的概念,其涵义均为middle class,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呈过渡状,而下层阶级很大的社会结构。再比如,人们常说"橄榄型"或"纺锤型"社会结构,是指中产阶级为主体,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比例都较小的社会结构。

笔者最近分析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呈"橄榄型"也不呈"金字塔型",而呈现为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inverted Tshapedsocial structure)。

笔者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socio-economic index)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本文就试图解释这样一种很奇怪的社会结构。

一、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与"丁字型"社会结构

社会学对于社会地位的剖析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阶级分析即一种定性的方法。马克思用所有权关系分析阶级现象,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分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两大阶级。

如果用这种分析模式看,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可以分为两个巨大的群体:一部分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和绝大多数受雇的雇员(包括各种经理阶层)。但是,如果将社会经济地位很高的受雇的高级经理、律师、医生、教授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酒吧饭店招待、收集垃圾工人、街道清洁工看成是同一个雇佣阶级,这样的分类对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并没有什么解释力。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新者赖特试图马克思的观点,他增加了两个新的分类变量,一个是组织资产,另一个是技术资产,于是从三个向度将西方社会分为12个阶级(Wright,1985)。

赖特自称他的分类是的,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定性分析的优点是能够解释总体的阶级关系,缺点是只解释了大的结构,而忽略了众多小的社会阶层。

另一种是定量的描述。定量的描述试图解释人们社会地位的细微差异,比如声望测量,可以根据人们对每一种职业的评分而确定职业地位的高低,其缺点是仅仅为一种主观的评价;而按照收入将人群分组,是一种客观标准。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户按照人均年纯收入分组的情况是:100元以下的占0.49%,100-200元0.18%,200-300元0.31%,300-400元0.52%,400-500元0.78%,500-600元1.19%,600-800元3.25%,800-1000元4.87%,1000-1200元5.52%,1200-1300元2.97%,1300-1500元6.39%,1500-1700元6.45%,1700-2000元9139%,2000-2500元13.79%,2500-3000元10.81%,3000-3500元8.02%,3500-4000元5.84%,4000-4500元4.20%,4500-5000元3.16%,5000元及以上11.85%(国家统计局,2004:381)。按照上述分组,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至4000元的人数较多,占了全部被调查者的60.69%.按收入分组的好处是可以了解各个收入组的收入水平和规模,但是,这些收入组仅仅是一些统计意义上的分组,各组并不是具有真实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意义的群体。

为了弥补单纯收入分组的不足,人员提出了"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加拿大学者布利深(Blishen ,1958:519-531)和美国学者邓肯(Duncan,1961:109-161),该方法根据各个职业群体的客观平均受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加权打分,有时还考虑到了就业者的年龄因素甚至就业者父亲的财富、社会经济特征等。"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是综合人们的多种社会经济因素而排列的顺序和分值,是一种客观地位而不是主观地位,尽管该指数与职业主观声望测量的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在将此类指标国际化的过程中,特莱曼做了很多努力,他将遍布世界各大洲的包括从发达社会直到传统不发达社会在内的60个国家的85套职业声望数据进行整合,提出了"国际标准职业声望量表"(Treiman ,1977)。此后,特莱曼又与甘泽布姆和格拉夫一起提出了"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即本文所使用的ISEI数值(Ganzeboom ,Graaf &Treiman,1992)。在建立该指数时,特莱曼等使用了16个国家的31套数据。这些国家包括了从最不发达到最发达的国家,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职业分类体系,同时将教育和收入的指标也作到了国际标准化,不仅具有国际代表性,并且解决了国别差异问题。

本研究在将职业指标转换为ISEI值的时候,也尽量作到对于职业进行辨析和实现转换的准确性。我国的职业分类自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职业分类标准以来,已经多次修改,总的倾向是越来越接近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当然,由于国情的差异,在职业种类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本文采用的是2000年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