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篇1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经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篇2

作者简介:李木柳(1975-),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WJY09-0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5-03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辨析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自觉增强对的认同感、道德规范的意识,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实践教学是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形态内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论界尚存在不同观点。

许多研究者受传统的“社会观”和实践观念的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维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且对 “实践教学”往往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仅指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教学,主要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共同研讨等形式”。[2]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3]基于这种认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以大面积覆盖、规范化开展为努力方向”。[4]

上述观点虽然看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变化了的实际。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单一强调“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无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理论认知的获取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不可能都参与到直接经验的环节中。社会实践并非是学生唯一接触社会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内,也可以在学校外,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上看,难以支撑纯粹单一的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名大学生,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践,全国每年将有8000万人次参与实践,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高频率反复利用而不堪重负,造成实践资源生态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势必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第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带来困惑,“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内展开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两种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割裂开来,如果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和难以整合的困境。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教学论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场地,而是运用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以实现认识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从形式上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实质上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也就是“关注教育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实践教学不应片面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从狭义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除了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持续和全方位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篇3

[关键词]政府;治道变革;统合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6-0031-02

作为国际性趋势的政府治道变革是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达至社会善治的一种努力、在我国,经济域、志愿域摆脱行政权力的“纠缠”,用法律明确政府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忭作用以及非营利组织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并促进多元权力互动和相互赋权,把私营机构和市场机制所体现的商业精神气质引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生产中,将是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现实选择。

一、国际视野中的政府治道变革及其基本理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政府治道变革横扫整个西方世界,这与二战以来表现为政府财政吃紧、公共服务绩效较差的西方福利国家的失灵密切相关。先是在英国,保守党首先推行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浪潮,把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转交给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去完成,开始了以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政府治道变革。在德国、法闲、西班牙、丹麦、意大利、瑞典等国家也都开始了以培育非营利组织为基础、以委托和契约形式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治道变革。综合各国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治道变革的基本理念在于:

(一)政府的职能是掌舵、导航(steering)而不是划船(rowing)。基本假定是,政府官僚是合格的掌舵者和不合格的划桨者,把政府职能和权力界限界定为掌舵而不是划桨,这是政府治道变革的核心。其基本目标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政府作为社会唯一权力中心和唯一责任中心的状态,变单中心管理为多中心治理以激发基层活力。基本的路径选择是通过政府权力下放和分权,通过政府职能的转移,缩小政府的边界,拓展社会自治空间,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和激发基层在社会治理和提供与生产公共服务、承担公共责任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和达到以良好秩序为目标导向的社会善治。

(二)通过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的方式向公民提供有效率的公共服务。政府治道变革首先强调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主义,强调结果导向和消费者意识,强调明确的绩效评估;其次,政府治道变革也强凋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去,通过投标(compeU-rive bidding)选择公共服务的生产者,通过承包、委托、契约等等形式实现公共服务生产的更有效地竞争以增强消费者可选择性,它强调的是问责制、质量、反应速度、成本效益及顾客主义,以经济理性化(EconoIYilC rationalism)为本,这也叫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三)主张参与式互动治理和伙伴关系。政府治道变革不仅重视公共服务生产中的市场机制和消费者导向,而且重视分权治理和权力下放,它不是单一中心秩序的管理,而是主张多中心权力的互动治理和伙伴关系。治理是有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无论这些治理主体是公共的、私人的,还是非营利组织,它主张为了解决社会中、社群中的问题各治理主体达成目标意志,共同采取行动。这就形成了合作的治理秩序,这种秩序不是自上而下制定的等级秩序,而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妥协的产物,相互妥协的基础则是利益各方的相互依存

二、我国的政府治道变革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行政干预的程度尽管有所减弱,但我国目前存在的市场和社会行政化、以公权求私益的现象说明政企、政事、政社的分离并没有完成,“官本位”的管理主义理念、缺乏效率和效能的政府体制仍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作用,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治道变革理念则是通过界定政府的行动边界,强调政府掌舵而非划桨的角色,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赋权和缩减行政层次,通过把私营机构的管理原则和市场中竞争机制、效率原则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生产中实现的。

(一)构建“授能型政府”(the en-abling state,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NeffCllbcrt教授提出)。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政府“赋权”“授能”(enabling:授予权力,赋权的),创造一系列外部条件,释放一定政府资源,促进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使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权力下放的组织载体。

1.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授能型政府”的建设是通过促进承接政府职QB转移和权力下放的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达到的:第一,在发展所需的外部法制环境方面;第二,改革所导致的职能的转移和权力下放方面;第三,在确定准入门槛和资格认证方面;第四,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的分离、在公共服务的购买、委托合同、契约签订、服务数量和质量标准的控制及服务消费的可选择性方面,在资金支持上由人头费、事业费向项目经费转变方面;第五,在用税收(减免税、退税等)、补贴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非营利组织从事某些公共服务的生产方面;第六,在消费者消费金、代币券的发放、服务消费的可选择性、政治管理、监督甚至大众媒体的宜传等方面;第七,在政府对NPO管理方式的转变方面:对NPO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管理,变管理―服从关系为管理―互动伙伴关系,变单一行政管理为依法综合治理,变指挥命令为协调服务。

2.促进市场组织的能力建设。政府促进市场组织能力建设不仅表现为市场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而且还表现在引导企业成为“企业公民”和公共责任主体,鼓励他们设立基金会、慈善捐款、组建志愿者队伍回报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社会资源的重要占有者,它们承担公共治理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影响力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二)建立“有限政府”。其基本内涵是:把政府的权力边界严格限定在市场和民间组织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缩减政府机构和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通过法律界定政府边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非营利组织承接政府职能、促进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把财政经费更多用于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中去。

1.促进政企分开,把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权力还给市场,把投资主体的权力还给企业和个人,多一些备案制和核准制,少一些审批制,政府充当的是保证市场主体有秩序牟利的“守夜人”角色,而不是以公权谋利。

2.推动政事、政社分开,把社会的事情交给社会。尊重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建立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政府要在尊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重塑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确立自己的行动边界,不要干预属于非营利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

3.裁减政府层次和机构,把财政更多用于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有限政府”的原则,必须以法律形式实现官员总体数量控制,把五级甚至七级的行政层次直接缩减为两级或三级,中间层次撤销地市和副省级城市,改为由中央直管市或省直管县,基层撤销乡镇或街道。

(三)塑造“服务型政府”。其基本内涵是,发挥市场机制在改造政府中的引领作用,贯彻消费者导向;重目标而不是重程序;责任意识;竞争机制;把消费者选择、监督原则等市场原则引入政府治道变革中,推动政府由划桨变为掌舵,由官僚制的缺乏回应性的政府变为高效率的负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就是回应型政府。像生产者经营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回应一样,增强自己对公民需求偏好的及时反映,要求自己的管理及服务迅速快捷。

服务型政府就是责任型政府。责任意识要求政府在依法行使自己的管理和服务责任时,必须清楚地划分职权范围从而使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兑现在选举时对选民或选民代表所作出的庄严承诺,既要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又要对自己的行政过错敢于承担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