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教育学作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类型教具的合理选取,确保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基础能够得到可靠性强化。对于现阶段教学目标影响下的涉外护理专业而言,口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性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语音、语调、音标以及发音这几个方面。以上基础性语音知识的本质均表现为实践性知识内容。从实践教学经验的角度上来说,仅仅借助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口头教授配合黑板板书的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借助于录像、电视、计算机以及录音在内的相关设备,提供口语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仿真性视听情境,势必能够使“无声化”的书面语言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直接融合起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充分发挥对于多种类型教学工具的合理选取以及综合应用,从而提供了最为优化的课堂环境,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教学磁带以及教学VCD资料的方式,将“无声化”的音标、字母、单词以及语句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充分结合在一起。在“无声”与“有声”充分融合的过程当中,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多样美妙的音乐同时也起到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意义,将原本枯燥无味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口语教学课堂转变成为了一种丰富主动且理解简单的全新口语教学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口语教学主动性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在学生视听器官全方位关注口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语音规律的掌握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提高口语课程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可以在实践性教学过程当中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的信心,勇于开口说英语,并且敢于开口说英语。在现阶段的教学思维模式作用之下,口语课堂活动的成功组织、积极参与以及过程协调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有关口语交流内容的培养,对于社会交际功能的锻炼。在注重实践性能力提升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对于学生语音标准以及语法词汇使用的规范性要求。特别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当中敢于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远比规范学生在口语应用中的语法行为更为重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师应当在学生应用口语交流的过程当中认真观察,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在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过程当中也不应急于纠正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或是表达缺陷问题,而需要在学生完成整个口语交流活动之后以总结方式反馈给学生。做出这一判断的因素在于:在口语教学,特别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沟通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持续性的打断与干涉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口语教学目的受到破坏,并导致学生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与此同时,在口语交流及沟通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并非完全是沉默寡言的,而应当在活动进行不畅的状态下循循善诱,拓展学生的思维,确保口语活动进行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女性。依据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学生平均年龄(21.2±1.02)岁。对照组学生平均年龄(21.3±1.03)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对课程自行听讲,对教授的重点内容共进行记录,自行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后作业。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教育:(1)教学设计:根据学科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进行模拟护理操作目标教学和结果标准教学,探究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准确,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2)教学安排:①提升认知:通过多种方式讲述护理规范操作和步骤,使学生能够明确护理操作风险,具备处理护理风险的能力,可在危急时刻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②知识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护理操作进行指导和示范,在演示过程中将护理安全知识灌输其中,提升安全意识;评价护理操作是否正确,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3判定标准
采用自制护理技术操作评分表对两组学生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评分,共分为四部分:规范操作、消毒隔离、器械准备、安全意识,每个部分总分25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护理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技术操作得分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技术操作得分,观察各项平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新入职的护理实习学员120名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所有学员全为女性,且都顺利的完成了专业学校基本临床护理理论的学习,取得了毕业证书。以随机数字法把所有的实习护理学员随机平均分成两组,1号作为对照组,其中所有成员年龄在20~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4±1.2岁,文化程度方面:本科有35人,大有25人。2号作为研究组,其中成员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1±1.4岁,文化程度方面:本科有31人,大有29人。经统计,两组学员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性资料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1号对照组学员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进行培训指导,根据教学培训大纲里的方法,我们结合自学、多媒体教学和几种现场演示等几种传授方式,由指导老师亲自授课培训。而对于2号研究组则是在传统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安全教育,其主要措施有:(1)教学模式设计。对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定位,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对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技巧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根据其风险点着重讲解,并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2)实施安全教育。这个过程包含了认知阶段和强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对护理操作中的各种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熟记,同时指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得出相对应的应变措施。而在教育强化阶段,护理学员则是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自己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做出评价,自行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会在护理过程中影响或者损伤患者,同时检测能否在不同情况下作出最佳的应变处理。
1.3评价方法
在教学培训结束之后,对两组实习护理学员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同时统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选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进行检验,两组数据对比以P<0.05作为有数理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考核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学员在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成绩明显比对照组好,理论考试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统计中,研究组中的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的高达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