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外科手术治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外科手术治疗

篇1

癫痫的表现千差万别,引起癫痫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部分神经元先天发育有缺陷,容易发生异常兴奋,或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的脑血管有先天畸形,也可以是后天的因素对一部分脑组织造成损害(例如外伤、细菌或病毒感染、寄生虫、肿瘤等),使其兴奋性发生异常改变。要确定是否患有癫痫,不能仅凭发作时的表现,还需要经过专科检查。有过反复癫痫样发作的人应该到正规医院的专科检查确诊,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治疗。

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类。对于大部分(70%~80%)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可以使他们的发作次数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例如每年1―2次或更低),遗憾的是目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虽然很多,但都是通过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并不能将容易发生异常兴奋的神经元修理好。这有点像火爆脾气的人,吃了镇静药只能压住一时的火,可是“一点就着”的性格改不了。癫痫患者和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要清楚认识到,药物治疗(包括中药)不能根治癫痫,需要坚持长期服药,保持体内的药物浓度,压制脑内的异常兴奋灶不发生扩散。长期服药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是患者的主要顾虑,也是他们寻求外科治疗的原因之一。

对于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就要想想其他办法了。癫痫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通过治疗彻底摆脱癫痫发作的困扰。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近年来对癫痫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诊断方法的进步(包括视频脑电图、高分辨率的CT和磁共振扫描、脑磁图、颅内和脑深部电极长时程监测等)已经使我们能够相当准确地判断出导致癫痫的脑内异常兴奋灶的位置和范围。在此基础上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病灶,已经成为癫痫治疗的重要手段。

原则上,所有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满意的患者,以及脑内发现有病变的患者,都应该请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可能性的评估。

经过详细检查,能够发现患者脑内有明确的癫痫发作起源病灶,而且病灶局限在可以手术切除的区域内,这样的患者最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也最好。

许多脑内病灶可以引起癫痫,例如外伤(包括出生时的产伤)后遗留的脑内疤痕、先天的脑血管畸形或脑发育异常、脑内的寄生虫等等,部分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也可以是癫痫的起源。最新的磁共振扫描和PET等检查可以看到这些异常病灶,如果脑电图检查发现这些可见病灶就是神经元异常兴奋的起源,我们就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切除了。当然,首先要保证手术不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电图检查确定癫痫起源于大脑颞叶前内侧的颞叶癫痫患者,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切除一侧颞叶有病变的前内侧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但可以有效地终止癫痫发作,大约70%~90%的颞叶癫痫患者术后可以停用抗癫痫药物。

篇2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69-02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干预治疗等,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6 位上升到第 4 位,并且有年轻化趋势[1]。胃肠道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质瘤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约占胃肠肿瘤的 2%。目前对胃肠肿瘤的治疗模式为多学科诊断和治疗评估,以胃肠肿瘤外科医生为主,由内窥镜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化疗科、介入科以及营养科医生等组成胃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根据术前检查和评估,按照临床治疗指南或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前沿的、较公认的治疗计划。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所占地位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31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31例肿瘤患者中男 19 例,女12例,年龄 38~71 岁,平均年龄 66. 8岁。肿瘤位于胃部 16例、十二指肠 6例、小肠 4例、结肠间质瘤 2 例、肠系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不适与胀痛。其中出现反酸等 11例,黑便或呕血 7 例,上腹部渐进性肿块 8例,体质量下降 5 例、体检时发现 1 例。体格检查: 腹部压痛或轻压痛 18 例,扪及腹部或盆腔包块 8例,其余均无明显体征。

1.2 临床辅助检查 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腹部不适、腹痛、腹胀 的患者有11 例,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血便) 7 例,发生肠梗阻的患者6例,无任何症状而意外发现腹部包快 8例。大体形态特征,肿物大小不等,多呈扁圆形、实性,可单发或多发,直径1. 5 ~ 1. 8 cm,肿物多位于胃肠黏膜下层 ( 63% ) ,浆膜下层( 30%) 和肌层( 7%) ,无包膜,界线清楚[2]。

1.3 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的 31例患者全部进行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根据探查所得结果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同时可以进一步的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类别,并且可结合肿瘤所在的部位来选择患者手术方式。其中有4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 例胃间质瘤的患者中,7 例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分的切除,有 5 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 4 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术,2例结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 6 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 3 例肠系膜间质瘤患者行肿块的切除。手术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其中 1 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口服的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肿瘤发生位置与数量见表 1。

表 1 肿瘤发生位置与数量( 例,%)

全组病例术中及手术期无死亡,住院时间 7 ~36 d,平均14. 1 d。其中发病部位以胃部为首,其次为十二指肠(见表1)。31 例均完整切除,肿瘤直径 1. 5 ~ 14cm,其中直径≥3 cm 者 14 例,平均( 2. 9± 1. 4) cm; 肿瘤质地中等,较大者可见瘤内出血和坏死,包膜不明显但边界大多尚清楚。5例为多发结节。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顽固性腹泻1 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胃排空障碍1 例,为1 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上消化道排空 X 线造影检查提示胃空肠吻合口狭窄,胃镜提示吻合口水肿,经禁食、胃肠减压加生长抑素治疗3周痊愈;切口感染1例,经环丙沙星治疗痊愈(见表2)。

表 2 术后患者病情调查( 例,%)

随访期 12 个月 ~5年,平均随诊 2. 5 年,其中 4 例死亡,均为恶性,2死于肝转移; 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11例复发,局部复发 7 例,腹膜复发4例,进行了再次手术( 肿瘤单纯切除术或含大网膜的肿瘤切除术) ,随访至今患者仍然存活见表 3。

3 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胃肠道间肿瘤具有下列特点: 发生于各年龄段,但有年轻化的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本文平均年龄 66.8 岁。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不适,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四大症状[2]。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小肠最为常见。手术过后要及时接受辅助治疗,以防止复发和伤口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密切关注是否切除完全[3]。

对于尚未转移的肿瘤患者,外科手术依然是首选治疗,医生应该将肿瘤的不同情况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相结合,综合考虑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方式[4]。胃间质瘤的患者,在肿瘤直径尚 < 5 cm 并且距离胃幽门或贲门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可以行胃的楔形切除,但是手术切缘应该保证距离瘤体 2cm 以上; 肿瘤体积较大或者呈侵袭性生长的的患者,手术切缘应距离瘤体 5 cm 以上,可以考虑行胃的大部分切除甚至切除联合脏器;小肠间质瘤的患者,手术的两端切缘均应距离瘤体 10 cm 以上; 对于直肠间质瘤,手术方式为完整的切除肿瘤且切缘阴性,这样才能达到了肿瘤手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方海. 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和重建[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0,6(4)3 :185-186.

篇3

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半世纪以来喉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多,全球喉癌三大高发区是意大利的瓦雷泽、巴西的圣保罗、印度的孟买[1]。我国则是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尤以沈阳为剧。以上诸地大部分是重工业基地,发病率可能与工业污染相关,同时也源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粮食蔬菜的化学污染等。但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明晰。现在喉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十分完善,一些基本术式已定型为经典。总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或再造喉的发音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喉癌手术的治愈率较为乐观。下面总结我科1993年至1999年喉癌手术治疗的病例,对外科手术治疗喉癌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26例喉癌患者,系鞍山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1993年至1999年喉癌病例,排除因远处转移未手术和部分声门上喉癌病例(这些病例行全喉切除比较可惜,勉强行复杂喉部分切除术我科恐难完成,故转上级医院治疗)。26例喉癌患者中男25例,女1例,年龄46~71岁,经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25例,腺鳞癌1例。按UICC标准,声门上型3例,T22例,T31例;声门型23例,T11例,T27例,T310例,T45例,术前淋巴结转移12例。术前常规检查肝功、肾功、心电图等未见异常,符合全麻手术条件。术前肝、胆、胰、肾等腹腔重要脏器彩超、头及胸部CT、全身骨扫瞄均未见转移。

1.2 方法 1例T1患者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YAG激光单侧声带切除术;另25例T2及T2以上患者局麻下低位气管切开,然后气管造瘘处插管全麻下行全喉切除术15例、喉部分切除术10例。颈淋巴结廓清术12例。

2 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其中局部伤口感染4例,咽瘘2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相应治疗好转。

术后回访:失访1例;生存3年21例占80.8%;生存5年19例占73.1%;生存10年以上15例占61.5%。

3 讨论

临床上发现早期声门上型喉癌确无显著症状,有的仅有咽部不适、咽异物感、轻度咽痛,而声门型喉癌多可早期发现,我科总结的部分中晚喉癌其实早期已有症状,只是有的患者没太注意,有的到医院没检查出来。因此我们主张40岁以上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或有声嘶,均需到医院检查,而医生应给其行喉窥镜至少间接喉镜检查。

喉癌以声门癌为最多,约占三分之二,而声韧带区域是血管、神经、淋巴分布较少的人体区域之一,肿瘤早期生长较慢,极限情况可停顿较长时间,早期转移的可能性较少。

声带是喉癌极佳的预警系统,声带附近发生占位性病变,早期即可出现声嘶,所以较其他躯体内部肿瘤比如腹腔肿瘤具有早期发现的可能。

喉室是声门上癌和声门癌的分界线,肿瘤中早期不易逾越;前联合也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凡此等等构成喉部分切除的解剖学理论基础。

喉部占人体的比例很小,但其胚胎发育却始于多个咽弓[3],我们认为其具有原始的肿瘤扩散延迟性,即肿瘤从不同咽弓所发育来的组织如舌骨上部(第二咽弓)向舌骨下部(第三咽弓)侵润扩散要慢于同种组织间的扩散,有一定的延迟作用。同理喉的声门上区来源于颊咽始基,而声门及声门下区来源于气管支气管始基,肿瘤扩散亦有一定的延迟。所以喉的部分切除也就有了胚胎学的依据,而非仅仅解剖学的依据。

在喉肿瘤的扩散过程中,喉软骨和喉软骨膜起着很大的屏障作用,在连续的病理切片中,常可以看到肿瘤扩散被软骨膜阻断,肿瘤周围常有强烈的间质反应,这是在肿瘤附近构起一道临时组织起来的防线,是人体免疫机能对肿瘤的顽强抵御。

以上这些可以延缓肿瘤的发展,为手术切除肿瘤争取了有效时机,并构成外科手术治疗喉癌的理论基础。另外手术切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如c-myc[4]、表皮生长因子[5]等为手术范围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加之国内王天铎、费声重、屠规益、李树龄诸教授的不懈努力,喉癌成为治愈率较高的肿瘤之一。我科对喉癌患者手术治疗采用全喉切除术较多,部分原因基于TMN分期,也缘于我们水平所限,以后应多加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2.

[2] 费声重.278例喉部分切除术生存率分析.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86,21:281-2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