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TP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05-01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2.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

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10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2.2 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普通的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概念,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另外,居住在落后山区的居民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更是落后,甚至还有相信神佛之说的封建思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本没有。另外,在山区建立厂房、开发煤矿、修筑隧道等,在不规范的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中,无形中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2.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

我国南北地区、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差异性大,致使在不发达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论是在人员配置上,还是在技术的支持上,都达不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标准。另外,一些城乡建设工程企业,只注重效率,忽略质量。相关部门对这些违章的、不合格的工程没有给予严格的管理,致使一些建筑在地质灾害中坍塌,严重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应对策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从2008年以来,单是汶川、玉树、雅安三场地震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被拆散,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也由此说明,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3.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①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在地质灾害的治理要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的治理,既要明确治理的目标,又得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此,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进行全局的统筹规划,其他各部门配合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将预防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地质灾害的治理小组的规划下,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饿监督治理工作,并且积极从国家争取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物质基础,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及调查等做好保障工作。②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相关的部门可以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下发到各机关以及乡镇等贯彻、执行。对于已经发现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做好密切的监督与调查,设置相应的管理负责人,编制一些关于地质灾害发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小册子,将其发到该地区人们的手中,并将发生危险应采取的撤离方案及路线等记录其中,帮助人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做好有序的撤离。③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规章主要内容应具体体现为:明确地质灾害在防治汛期的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在汛期危险点的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治理的监测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预防预报制度、以及地质灾害的预警告示制度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奖惩制度,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让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3.2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人们的宣传工作,利用每年的土地日、地球日等特殊的日子,积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可以制作一些小动漫或者小漫画,吸引大家的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的意义通过网络或者视频告知公众。此外,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深入到地方,地方的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非常匮乏,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可能会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开宣讲会等方式,为一些基层的民众讲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其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向广大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做好地质灾害预防知R的普及,降低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发的几率。

3.3 经费、科技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小组要积极向国家财政争取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并且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拉赞助等方式增加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其他部门或事项都不得挪用,避免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被迫停工问题的出现。此外,对于国土资源的调查费用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地质灾害的频发,致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对经济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因此,必须调整原有的工作模式,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②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科学技术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研究的技术保障,在地质灾害的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高科技设备,这些设备对于地质灾害的监督和研究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科技水平差,就不能准确地对地质地貌进行检测,不能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看到科技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地质灾害工作的预防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19-223

篇2

关键词: 水库岸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Key words: reservoir bank;geological disasters;control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75-03

0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现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发展成防洪、农业灌溉、为城市供水、发电、养鱼、旅游和航运等多功能综合利用的水库工程。然而水库在蓄水过程及运行过程中,将导致库岸斜坡原有的自然平衡条件失衡,引起坡体原有地形地貌及稳定性的变化,同时由于库水位升高造成河流局部侵蚀基准和地下水位抬高,引起水位动态变化,使水库岸坡地质结构遭受强烈改造,从而可能导致库岸坍塌、崩塌、岩体蠕变、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带来严重后果。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主要是从岸坡劣化引起的塌岸、滑坡等自然灾害入手。例如采用人工的方法如削坡减载,回填抛石压脚,改善岸坡外部或内部排水条件利用锚固(索)、重力式挡土墙、锚定硅板墙、抗滑桩、阻滑键等进行抗滑与支挡等等[1-13]。但是目前鲜有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对岸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对策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从工程管理方面提出一些防治对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 水库岸坡地质灾害灾情

三峡水库是世界闻名的特大型水库,库岸长度超过5300km,直接受库水位变化影响的滑坡1190个,不受库水位变化影响但与三峡水库移民工程有关的滑坡近3000个,其中体积超过1X10m的大型滑坡占60%左右[14]。水库在运行期间,库水位一年一度在145m至175m之间蓄水和消落,其30m的水位变幅相当于水库修建前长江100年一遇的洪水涨落,岸坡地质环境必然发生显著变化。如从2008年9月28日三峡水库进行175m蓄水试验至2009年3月18日,受试验性蓄水和退水的影响,重庆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等14区县发生了166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约6024万立方米,已造成土地损失约2380亩,经济损失约5亿元。所发生的166处灾(险)情点中,新生突发性灾(险)情121处,占水库诱发灾情的73%。

显然,治理库岸地质灾害,对于岸坡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岸坡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5],需要有科学的工程管理对策才能达到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鉴于此,本文从防治体系、灾害认识、管理模式、防治方案比选四个方面对库岸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2 库岸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2.1 完善防治机构,健全防治体系 完善的防治机构是开展各项防治工作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权限,保证思想、政策、机构、经费的到位,积极调整管理机构内部不合理之处,健全防治的运行机制。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篇3

1.1 气象水文

1.1.1 气象

福泉市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位于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海拔高度较高,又具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多年(1995~2005年)平均降雨量1 199.4 mm。年最大降雨量1 498.3 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880.3 mm(2003年),月最大降雨量417.7 mm(1996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84.0 m(1996年7月30日)。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65%左右降水量集中在5月份到8月份之间。

1.1.2 水文

福泉市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分两大水系,东南部为沅江水系,西北部为乌江水系。境内有干、支流39条,总长633.7 km。河网密度为0.38 km/km2。沅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8条,主要河流为鱼梁江和乌湄河。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6条,主要河流为清水江和两岔河。

1.2 地形地貌

福泉市地势北西高,南中低。最高点位于西南部黄丝与贵定县交界处黄龙山,海拔高程1 716 m,最低点位于东部陆坪镇鱼梁江出境处,海拔高程662 m,相对高差1 054 m。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800~1 400 m,平均海拔高程1 100 m。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相间分布,地表形态多样。加之地处沅江水系与乌江水系的分水岭地段,冲刷强烈,碎屑岩山地溯源侵蚀明显,碳酸盐岩地带切割强烈,形成地表破碎崎岖,沟壑纵横。地貌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北西部为背斜隆起的山体,中部多为向斜谷地,东部为背斜山地,岭谷相间,近于平行排列。根据地层岩性及地貌成因,全市地貌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浅变质中低山地貌。

1.3 地层岩性

福泉市出露地层除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缺未见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其次为砂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磷块岩、浅变质凝灰岩、变余砂岩和绢云母板岩以及粘土、粉土、细砂土等。由于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坡度变化大,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多样,性状复杂。

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区域构造上,福泉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与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交接部。区内褶皱主要有白岩复背斜和瓮安复向斜。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抬升为主,并广泛伴随着差异运动和不均匀隆升,同时具有震荡性质。

据贵州省地震史料记载以来,福泉市从未发生过大于四级的地震,地震活动强度较弱。1995年经国家地震部门确定福泉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地震稳定区。

1.5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属黔中山原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岩溶地下水非常丰富。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雨以小雨和中雨居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根据地下水赋存形式及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根据含水特征差异进一步将碳酸盐岩岩溶水分为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互层岩溶水。

2 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2014年10月,福泉市共调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34处(比2012年福泉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时增加了46处),其中,滑坡85处、崩塌14处、地面塌陷19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11处。同比上次调查时均有增加

1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稳定性差的有75处,稳定性较差的有59处。规模为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规模为中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规模为小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08处。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处。

各类地质灾害点已造成2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 038.5万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1 967户7 987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87亿元,给地方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 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福泉市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点迅猛增加,发生频率显著增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控制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地形、地貌、降雨等)和人为因素(采矿、建房、切坡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

3.1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福泉市拥有四大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海拔高程变化大,地形坡度一般在20以上。高程较大的地形为孕育滑坡、崩塌创造了地形、地势上的有利条件。据统计,99处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中有78处地形坡度大于20以上,占滑坡、崩塌点数的78.8%。②降雨:降雨(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是福泉市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入渗,一方面,降低岩土体力学强度和增加静动水压力;另一方面,暴雨积聚形成洪水冲刷坡面和坡脚,或洪水位降低及地下水涨落产生静动水压力变化,使斜坡失稳发生地质灾害。福泉市受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影响而产生地质灾害达9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7.2%。福泉市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结束于10月下旬,全年65%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8月。发生于5~8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0.7%。

3.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①采矿工程活动:区内拥有各种矿产资源,现主要开采磷矿、煤矿、铁矿、硅矿和方解石矿等,目前共有110家矿山企业。由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大多没有按操作规程开采,露天开采后,形成高陡临空面,地下开采后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因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有28处,比2012年新增10处。增加率55.6%。矿区废渣堆积如山,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非常典型,如2014年8月27日,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一起罕见的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引发23人遇难,22人受伤的悲剧。该滑坡体呈扇形,纵长160 m,前缘宽140 m,前后缘高差219 m。初步估算滑坡体方量85万m3,滑坡体残余56万m3,总方量达141万m3。该滑坡属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引发滑坡-高压水喷射-泥石流的链式地质灾害。滑坡发生时,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深水塘,导致塘中约5万m3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体流,对英坪村小坝组和新湾组造成严重破坏。

②建设工程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福泉市在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城市规划建设中公路和房屋等建构筑大部分修建于斜坡地带,普遍进行高角度切坡,导致边坡岩土结构遭受破坏,为滑坡和崩塌隐患创造了条件。工程建设后弃渣随意堆置于斜坡地带或沟谷中,为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创造了条件。

4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4.1 滑坡(不稳定斜坡)的防治对策

4.1.1 滑坡的预防

预防是防治滑坡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分区域性预防和主动性预防。福泉市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降雨在雨季又具有短时集中的现象,因此,市内广大地区是以预防暴雨引起的中小型滑坡为主要对象,其危害目标一般为村庄,这类滑坡危害性大,而且突发性强。矿山、铁路、公路沿线以预防人为引发滑坡为主。这类滑坡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后留下高陡临空面未及时处理留下的隐患。特别是应规范人为工程活动。滑坡的主动性预防主要包括对已有滑坡或潜在滑坡进行勘察、评价以及对滑坡进行监测、减少和规范人为工程活动。

4.1.2 滑坡的治理

对滑坡进行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滑坡体潜在危害巨大,滑床、滑体规模及滑坡机制比较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滑坡的治理,包括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和工程措施(地表或地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固坡工程、防冲刷工程)。对单个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包括抗滑工程、排水、人工削坡等措施。治理方案中,应考虑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可首选避让措施[1]。

4.2 崩塌的防治对策

4.2.1 崩塌的预防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等),一般情况下尚不足以与大规模的强烈的山崩等重大地质灾害抗衡或大量耗资,应以防灾为主,以主动撤离、躲避为主,应优先考虑躲避。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拦挡(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等工程措施,限制崩塌体的运动方向或范围,防止崩塌成灾。

4.2.2 崩塌的治理

崩塌治理一般是在受灾对象不撤离(无法躲避、躲避代价高于治理代价,除经济原因外不能躲避等)情况下,利用工程措施或其它手段,对孕灾地质体进行治理,稳定孕灾地质体或减缓其成生速度,制止灾情与扩大。孕灾地质体是十分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体,地质灾害防治应是综合性的,应立足整体考虑,综合治理。不局限于对孕灾地质体采取支护、抗滑等工程措施,应投入一定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环境措施和对致灾因素(降雨、地下水等)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4.3 地面塌陷的防治对策

4.3.1 地面塌陷的治理

福泉市地面塌陷以采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为主,岩溶塌陷零星发育,因此,防治方面主要针对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为灾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安全文明生产。因此,在矿区塌陷区形成之前,采取超前防治措施,即在制定开采设计时就考虑预防措施,并在开采过程中认真实施,包括在采矿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减塌技术和措施等,如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多煤层、多工作面协调采矿法以及井下支护和岩层加固措施等,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大大减少矿区塌陷的范围、塌陷幅度,减缓塌陷的时间进程,减轻塌陷的危害程度。

4.3.2 地面塌陷的治理

对地面塌陷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①对采空塌陷区进行土地平整恢复种植,积水洼地采用挖深垫浅,充填煤矸石再覆盖种植层;②对于采空塌陷形成的地裂缝可采用尾矿石回填、灌注浆法;利用塌陷区建立水产区,积极发展养殖业,是充分利用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③在大面积冒落塌陷的地区,在其影响因素未消除之前,仍有再冒落和更强烈地动的可能性,要加强监测;④在采取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后,还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对水土保持体系进行完善,达到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和改善的目的。

4.4 泥石流防治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