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史

民营企业发展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民营企业发展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2012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并配套出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建立以基层科技部门为主、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到2015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突破10万家。②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为进一步营造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省科技厅指导下,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围绕江苏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选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了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最终,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从13个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的244家企业中,择优选取了100家作为第二届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③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江苏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把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扶持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家;国家级软件园7家。孵化总面积达2150万平方米,江苏省孵化器总数、省级和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孵化器场地面积等多项指标均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④强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破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行动计划,积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不断拓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结合”新模式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现了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

2.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由地方科技部门牵头,所在地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体制。将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资质确认工作下沉,由各省辖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本区域内的资质审核工作,报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备案,强化地方协会的工作手段。②进一步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由各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覆盖江苏省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产学研合作、中介咨询、投融资等服务。③进一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力争明年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④进一步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计划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加快载体、项目、金融和服务的“四位一体”联动。

作者:张玮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篇2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已进入形象导向时代。企业力已经由原来只注重物美价廉的商品力一轴指向,经过商品力加销售力二轴指向,演变为加上形象力的三轴指向。企业识别CI(Corporate Identity)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大规模化经营而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管理行为的体现。它有利于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进行系统管理。正符合目前这种“三轴指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多元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建设健全CI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在“三轴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CI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设CI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I建设呈现出升温快、范围广、类型多、全方位以品牌建设为导向与ISO认证并行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在对“CI”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CI建设认识“表象化”,忽视MI建设。要么将CI表面化的地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标志设计,或产品包装,至多就是一本视觉识别手册,不将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来加以重视和实施。要么认为“BI(行为识别)”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企业为职工组织的一些能增进集体感情的活动”,理解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精神生活,将工作重点放在举办一些如企业文艺晚会等活动上。

2.能正确地理解“CI”的含义,却没有将企业识别建设落实到基层。在一些相对开放的民营企业中,企业识别已经置于战略的高度,但是在这部分企业中,现存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对本公司企业识别CI的理解上存在落差、甚至分歧。基层员工并不完全认知企业CI体系。上下沟通不畅,互不理解。

3.“CI”负担论。将CI的投入看成是沉重的“费用”负担,不愿意花钱在这种“软”件工程上,缺少无形资产投资的观念或者将CI误认为是广告,认为广告就是花钱。对CI缺乏整体的认识。

总之,企业在CI建设的如上问题,使得企业CI建设不健全,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二、如何因地制宜的塑造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

企业CI建设是民营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CI在民营企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企业形象意识。很多此类企业认为自身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就认为搞“面子”建设不重要,是“花钱”且“不讨好”的事情。其实,正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由于产品功能差别不大,价格相差不多,消费者选择那种商品就一定程度上在于对企业形象的选择,所以民营企业首先应该树立建设企业形象意识,建立起自己独到的CI体系。

2.走出CI建设“表象化”误区重视MI建设。目前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意识到CI的重要性,也纷纷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CI建设,不过这种“CI”建设多数情况下停留在CI建设上,也就是CI建设的“表象化”。而实际上,CI建设是一整套的体系,其中它的核心是在于理念识别的MI和执行层面的BI。俗话说,相由心生,只有企业内部有着自身特色的理念,企业扎扎实实的去执行企业的精神,企业的VI 才不停留在表面上,才不至于浮华无实。

同时理念是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精神、宗旨,用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大浪淘沙,世界大型超大型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更是相当脆弱。只有重视企业的理念建设,以创新经营理念、全员价值观为使命,构建新型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使自身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

篇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企业既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的实施主体,也是大量知识产权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其知识产权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实现。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仍然较弱,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只是“概念”上的认识,知识产权战略更是缺失,有的还处于真空地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2.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构想

2.1 战略重点是商标和专利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权、保护与运用,从而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应该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依托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作为战略定位,把实施与商标相关的品牌战略和与专利相关的技术战略作为重点。

2.1.1 与商标相关的品牌战略构建

品牌战略是企业以商标的创立、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利用名牌效应来发展壮大的策略。第一,以创立品牌为目标进行商标进行注册申请。在对注册申请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的产品而选取相应的商品别类,然后对于具有相关性的产品类别也要注册以加强保护。当遇到有与本企业商标相似的商标时要采取防御注册措施;第二,以创立品牌为目标进行商标推广。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对商标的规范使用引起重视,以免出现因商标不规范而使其他商家的商标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这样一来便使得本企业的商标权同时受到了损害。

2.1.2 与专利相关的技术战略构建

技术战略是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专利保护和打击对手的竞争策略。企业若要进行长远发展则必须要具备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缺少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只能是他人的生产工具。核心技术的建立应从基层做起,然后一步步的稳定发展。首先,民营企业在初建之期要十分注意对当前的专利技术加以检索,对于即将失效或者已经失效却又能使用的专利技术进行跟踪,然后结合当前的技术来开发跟进,从而研制出新的方法,并及时进行专利保护申请。其次,民营企业要时刻关注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然后对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并及时跟进开发。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大节省了开发时间以及经费,专利布局的预先设置,技术高地的抢占,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2 实施关键是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自主创新不仅要生产有形的产品,还要形成无形的技术、资产,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自主创新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也需要企业自身的相关投入和管理措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方面重引进轻吸收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在技术方面难以掌握自。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竞争力。民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促进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而不应该一味的进行技术模仿。竞争无处不在,花钱购买的技术通常不会是最新技术,甚至是二流技术,最新且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买到的。所以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身内外的各种有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智力、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通过合资、合作,探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途径,在技术难关上加强突破,从而将引进技术转为自己技术且具有独特的技术特征,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

2.3 运行保障是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内部要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设立知识产权部门的时候要对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此同时还要遵从企业的经营同发展战略。

3. 构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了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更好的保护,还要为之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应是创新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质在于鼓励创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则是创新的关键。企业要坚决遵守法规与政策从而使科技人员在所从事的知识或科技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激励和保障科研机构、企业,组织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合理调整单位与个人之间在技术发明和创新转化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终使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通过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逐渐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环境。其次,要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面对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唯有正面迎接挑战,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