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商贸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用电需求不断增长。供电公司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供电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资金筹措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城市城市电网仍存在电网结构比较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线损率偏高、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供电可靠性低

城市电网22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布点少而且布点不合理,110千伏变压器备用容量严重不足,城市电网结构薄弱,同时,变电站设备陈旧,存在事故隐患。中低压线路普遍供电半径长、且未行成环网互联供电、加之导线截面小、设备老化,线路超负荷运行。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供电可靠率为99.83%,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但与国家电力公司的改造目标99.9%尚有差距。

2、城市电网线损率高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严重老化,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线损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和防窃电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城市电网线损率居高不下,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线损率为4.0%,城市电网线损率则达到了12.5%。同时对普遍存在的窃电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3、无功管理手段缺乏

全网无功补偿欠缺,补偿装置投运率偏低,技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城市电网无功补偿严重不足,造成电网运行不经济,电压质量也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4、配网调度、管理自动化程度低

配电网抢修及通讯手段落后,配网调度自动化程度低,故障切除、恢复供电时间长,供电可靠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5、城市配电网安全系数低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无绝缘化及电缆线路,全都是裸导线架设,距房屋近,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加之城市绿化因素,又与树木达不到安全距离,变天起风将造成树木碰线而行成断线或接地,对电网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在运用指标体系评价经济效果时,须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局部效果与整体效果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来分析。

1、将城市电网改造的效益分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要以财务评价为核心。将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三类,通过三类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电网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跟财务评价互补。

3、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具体分析,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模糊层次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全面反映城市电网改造的各方面效益。

正确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实际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1、电网性能指标

整体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电网性能指标的分析。城市电网改造后电网技术性能的提高通过售电量,线损率和供电质量三个指标来反映,国家电力公司在城市电网改造目标中所重点提到的三个指标。多供电和供好电是城市电网改造的最终目标这一根本目标就由这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体现。基本通过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来体现城市电网改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也能反映其它技术指标的改善。

2、经济效果指标

经济效果指标也是进一步财务分析的基础,收入、成本和效率三类经济指标在经济效果指标中分别代表了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通过电网改造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收入、提高效率。

3、财务效果指标

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主要通过财务效果指标来反映,主要指标是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两个动态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两个静态指标为参考指标。

4、财务风险指标

财务风险即通过敏感性指标来反映。敏感性分析不是指标而是方法,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做敏感性分析,研究各种与经济效果有关的不确定因素的变化。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影响售电量增加的因素:首先,电网结构在城市电网改造后更加合理,供电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输变配电比例更加协调,售电量的增加是这些的具体体现。其次可增加一部分售电量来管理降低线损,第三,用户随着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平均的停电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售电量即会随之增加。但是售电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供电能力的提高。用户对电力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售电量。因此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宏观经济趋势等外部因素对售电量影响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如何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通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供电企业来说,对售电量的增加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电网改造以后,电网供电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较长时期内负荷增长的需要,这将进一步带来售电量的增加,有利于开拓电力市场。电网综合线损率将由早期电网改造前的4%降至3.5%,城市电网线损率将由12.5%降至9%;供电可靠率将由99.831%达到国家创一流目标99.96%;电压合格率由96.5%提高到98%以上;城市电网改造实施后,调度自动化完成了升级改造,可基本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总之,电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将比从前有显著提高。

通过敏感性分析看到:要打到合理的财务指标,可以通过提高售电价格以及降低投资来实现。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项目投资额如能降低10%-30%,同时电价每千瓦时加价0.50-0.16分,城市电网改造财务效果指标可在较低水平通过。

从各种相关指标来看,城市电网改造的盈利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投资额太大,推动总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项目在计算期内无法收回投资,如不采取其它措施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城市电网改造经济效益提高大致可分为两种内在因素:首先是技术因素,如自动化水平、设备选型、网络结构等。其次就是管理因素,如人员素质、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目前虽然技术因素被广泛关注,但大多忽视了管理因素的影响。改善管理因素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开拓电力市场,另一方面还有益于改善企业形象,从侧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因素应和技术因素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城市电网改造后,不同程度的改善了社会效益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改造后供电质量的提高,用户因而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很大程度提高了其满意度。电力行业通过城市电网改造既然拓展了盈利空间,又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城市电网改造创造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电网改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缩小了城乡差异。同时增加的电力消费还能刺激更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了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城市电网为城市环境的提高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效益,不但节省了截污减排费用,控制城市污染排放,美化了环境使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随着城市电网改造的实施改善,有益于招商引资,增加地方收入。总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将对电力行业、电力用户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吴丹;;配电线路电缆化对中压配电网影响分析[J];供用电;2008年04期

篇2

关键词:生猪养殖保险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现状

1.1 四川生猪养殖特点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畜牧业大省,肉猪出栏头数居全国第一,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9.16%,居全国第一,而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长期居全国首位,且外销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全省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出栏肉猪9014.3万头;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2四川生猪养殖保险特征

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补贴制度,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适合公司的微调,农民以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如图1)

而针对于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府具有不同的补贴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猪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和中航安盟财险公司。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社会福利的提升

农业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在排除粮食(以玉米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后,猪肉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如图6),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猪肉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这与农业保险的实施密不可分。从微观上看,在笔者调查的贾家镇以及邛崃市中,农民普遍表示,在国家实行农业保险后,他们更加愿意去饲养生猪,因为生猪的死亡有所保障,他们投资失败的损失大大减小;同时,出于降低生猪死亡风险的目的,国家和保险公司都会自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的支持、免费的疫苗,降低了农户损失的风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对于社会而言,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的养猪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猪肉的供给,平抑了物价,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此外,除了带来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四川省猪肉市场的规范化,提高了民众购买的猪肉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户提到,在以前猪只死亡没有任何的赔偿时,农户为了降低他们自身所受的损失,会选择将死猪出售给非法市场,再流向社会大众,严重降低了民众所食用的猪肉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落实,也提高了政府在民众中的知信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与社会两方面的社会福利,在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其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2 经济效益的改善

随着四川生猪保险的推行,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初,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状态中,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农民进行参保,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后,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又多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农业保险现在的盈利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险公司形象使得附带的农村保险(农村其他寿险、财险)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农户而言,该政策鼓励了农民更多的投入到养殖业,为农民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多元化的农村建设。

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因此,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村GDP的增长(如图7)。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转增添了一份力。就笔者调查的邛崃市显示,农业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使原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增加了由养猪业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篇3

中图分类号:S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37-1

1 研究概况

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遵循一定技术原则,根据实地踏勘,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块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明确各地块的复垦方向,使废弃土地发挥最大利用效益的专项规划。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以2011年为规划基期年,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12~2015年,全市复垦工矿废弃地总规模1565.18公顷。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依据单元内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及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将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大致分为三个潜力区。其中,和县属复垦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388.31公顷,复垦耕地284.49公顷;雨山区、当涂县及含山县属复垦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277.51公顷、364.78公顷和292.7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规模分别为264.89公顷、266.54公顷和244.54公顷;博望区、花山区属于I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189.32公顷和52.5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分别为137.82公顷和50.43公顷。

2 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分析

2.1.1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通过对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1248.71公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提高全市粮食产能,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2 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 矿山开采具有采区位置的不可选择性,部分矿山开采造成农田分割及田块破碎,矿山土地复垦将最大程度地恢复原有农田生态格局,促使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通过复垦工程及生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便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2.1.3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市,矿山开采在为国家输送经济建设所需资源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工矿废弃地。在国家严控建设用地总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背景下,如此多的工矿废弃地无疑成为马鞍山市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做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复垦区的复垦治理,缩减了建设用地规模,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到城市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将几乎零效益的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

2.1.4 拓展建设用地发展空间 通过将工矿废弃地复垦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增建设用地,缓解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供需矛盾,本质上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范畴,但由于其挂钩指标独立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指标之外,是寻求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规划的实施,对拓展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经济效益分析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经济效益采用投入产出进行评价,矿山投入主要指矿山复垦治理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复垦耕地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二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效益。

根据前面的投资估算,本规划的实施将投入复垦资金72761.67万元;复垦后新增耕地1248.71公顷,按耕地亩均纯收益1000元计算,复垦耕地每年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为1873.07万元;规划实施后,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1361.00公顷,按目前马鞍山市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215.07万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292710.10万元。从投入产出看,规划的实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环境效益

长期矿山开采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具有诸多生态环境负效应,如地表景观破坏、诱发坍塌、滑坡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系结构、造成土地压占、挖损及土壤退化、板结、加剧水土流失等等。通过复垦治理,恢复原有地貌景观,加大地表植被覆盖,并对原高低不平的地表区域进行规整,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改善复垦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水环境,使其与周边土地利用及景观植被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从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得出,规划制定的发展任务符合发展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