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疗卫生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规划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指导。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缺陷
尽管大学英语教改试点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投入今非昔比, 而事倍功半、“聋哑英语”、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等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仍屡见不鲜。综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虽然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 但受教学评估体系的限制,开拓创新仍旧不足,教学实践依然难以突破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距真正有效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导致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和获取证书,学习成果不能自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考完则丢,形成有趣的“还老师”现象。笔者试图搜索关于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应用状况的相关专业研究论文,却只搜索到少量的、范围狭窄的应用调查结果,由此也可见当前对英语应用能力研究、英语教学的长效评估仍存在严重的不足。
2.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下,使用标准统一的教材,通常是一套教材使用多年,即使改编,考虑学、教的延续性,也很难做较深层次的修订,难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生活节奏,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脱节。由于缺乏时代信息、与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差,无助于学习者交际兴趣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用脱节。
3.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整齐划一的内容、定势的教学方式、统一的答案抹煞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后很难就感兴趣内容的开展深入的主题式阅读,并缺乏就相应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由于缺乏可理解的输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
三、以学生自选英文多媒体材料为基础开展大学主题英语教学的课程方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均呈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化多元文化互动加强。英语是国际文化互动交流的主流语言,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英语自主性。这为大学英语自主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而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多元文化潮流为自主性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国家政策也给了自主教学模式的成长空间,为此,笔者提出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的
该课程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来自导师、课题组、国际论坛等机构等方面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终身性目标
言语—语言智能跨越了所有学科,言语交往是国际文化的中心环节,并和所有的智能表现紧密联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阶段性量化目标
完成本课程方案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词汇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三个要求中的更高要求。
(三)课程目标评估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加快评估体系的改革,从而发挥目标导向的作用,加快推进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标准已落后于教学模式的变革,甚至阻碍了大学英语实质性教学改革的推进。笔者建议尽快调整考评标准,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并对证书设定有效期。同时,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全国统一考试,以对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估”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可自行建立符合课程目的和目标教学评估体系。
(四)课程环境搭建
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积极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最新成果,搭建“自然真实、交际性强、趣味性强,开放性强”的英语仿真环境,学生和教师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信息终端融入仿真环境进行教与学。也可利用也成熟的英语仿真教学软件、Second Life虚拟游戏等平台进行仿真教学。
(五)课程内容及其组织
1.在学的教学课程外,开展以当下流行的英语原版杂志、著作、游戏、娱乐、影视节目为教材的主题课程选修课。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统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权重(建议以自主选修的主题课程为重)。教学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成立和选择加入相应的课程组,课题组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设定阶段性学习计划和目标,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与任务,课堂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讨论为主导,由熟悉该主题的教师任课题组导师,导师做好自主选择课题主题和材料的指导的把关工作(对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和材料完全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师可行使最终否决权)。平常学生以自主的阅读和交流为主,并在课题组内组织发起课堂内外的讨论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加入国际互联网的相关专题讨论组、论坛进行互动式交流、讨论。导师在课题组中担当辅助角色,重点指导主题材料参考素材、选择技巧和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担任翻译。在课题组学习的各个阶段,由指导导师制定涵盖听、说、读、写、词汇量、交际技能、翻译能力及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实际任务解决能力等多元考核评估表,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估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过程评估结果为最终评估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在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针对英语应用水平相对较高的高年级、研究生,可通过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选择该领域从国外留学归来,英语口头与书面沟通过硬的专业老师授课)。教学方式同样可采取上述模式进行。通过用最新的英语原版专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培养学习与掌握在该领域的国际最新科学进展,利于专业学生毕业后即顺利地完成与国际相关领域接轨。
(六)课程特点
此课程方案通过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娱乐、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个性化诉求和应用需要为驱动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主题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多媒体互动交流环节,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在学习中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结论
笔者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终身性、综合性等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特征。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学习与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
本课程方案,尚未有足够多的实践性研究和研究性报告,笔者也期望更多的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本方案,在实践中解决本课程方案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本方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以更符合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 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