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

篇1

结果: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相关的活动的时间得到减少,同时失误率也大幅减少,达到了令人更加满意的护理质量(P

结论: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所需时间和失误率,增进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 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3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77-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增加,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护理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护理观念,医院也需要改进护理模式[1,2]。所以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将活动过程中的护理相关工作所需时间或护理存在的漏洞等方面与进行优质护理之前护理相关工作所需时间或护理存在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促进我院护理工作的发展。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我院儿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部门共设有40张床位,以及儿科护士16人。本次主要对我院儿科基础护理的流程进行研究,其中研究对象包括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工作、检查结果、药物准备及注射等环节。首先需要分析梳理我院儿科护理环节,找到需要改进的环节,并对此进行分析改进。

1.2 优化方法。优化交接班过程:将护士依照她们所负责的床位为基础进行分组,然后以此排出护士交接班表,优化前的排班方法依照时间顺序,依次是早班、下午班、晚班、休息,即APN班,在优化排班后,优化交接班,加强交接班管理[3]。每组护士都会有组长进行管理,同时整理好交接表,做好交接工作。

优化药物准备及注射工作:药物准备工作需要组长向主治医生进行询问后进行准备,同时交接班后需要对所需要的药品进行核对,而液体注射则需要夜间值班护士核对注射液后,在第二天进行药物配制工作。

优化护士护理理念与方法:对护士进行优化儿科基础护理的培训,使得护士在病患儿入院初就对病患儿进行安抚,对儿童的家属进行沟通,缓解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情;同时要求护士及时主动的巡查病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4]。

1.3 观察指标[5]。分别对采取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前后的护理工作所需时间、护理工作存在的失误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项目有对儿童进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药物准备存在的漏洞、检查回报表存在的漏洞和交接工作存在的漏洞。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时间得到减少,同时失误率也大幅减少,患者更加满意,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2.1 工作时间对比。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前对儿童进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是(40.5±7.8)min,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后对儿童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是(26.5±5.8)min;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前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是(42.5±5.3)min,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后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是(32.6±4.8)min。具体见表1。

2.2 各项工作失误对比。选取我院儿科在采取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前后进行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等护理流程分别40例,然后对优化前后进行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出现的失误进行统计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后失误率大幅减少,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前,在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上分别存在的较多的漏洞,而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后,在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上存在的漏洞则很少甚至没有。具体见表2。

3 讨论

通过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我院儿科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前后的各项护理环节所需时间以及儿科基础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对比,就可以发现,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我院儿科护理质量,优化护理的过程,增进医患的和谐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努力推进儿科创建优化护理的工作,努力达到为病患儿提供更好护理的目的[6-8]。同时,由于优化基础护理在对患者的康复中有较好的效果,对我院护理工作也有很大提高,所以这也为在我院其他科室采取优化基础护理流程提供了借鉴。

本文研究表明优化后输液时间明显减少(T=9.9788,P

综上所述,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所需时间和失误率,增加了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周新风,张红光,吕美英,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前沿,2010(16):89~90

[2] 李智英,郑志惠,黄燕梅.流程优化在三聚氰胺中毒儿童筛查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08(11):218-219

[3] 王丽波,林平,李玲.手术流程时间延迟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124-126

[4] Badger,F.,Plumridge,G.,Hewison,A. 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Gold Standards Framework on collaboration in end-of-life care in nursing hom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2,49(5):586-595

[5] 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99-101

篇2

结果:采用防范措施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比例为5%,大大地低于采取防范措施之前的投诉率22%。

结论:有效采取儿童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中的风险,降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43-01

儿童患者由于其年龄幼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又加上儿童特殊的体质,用药敏感性高等原因,使得儿科护理较比成人科室护理的风险更大些,很易产生护理纠纷。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儿科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总结出产生儿童护理纠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且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从2011年 6月-2012年 6月就诊的 347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其中有男的175例,女的 为172 例,年龄在分布在1个月至8 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5 岁 。 其中162例是加强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是未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为对照组。。

1.2方法。搜集和归纳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儿童患者,在我院院内或者儿科室内的护理投诉情况,并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对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 处理各种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

1.4结果。对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常见投诉原因,及对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前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情况进行归纳比较如表1。 由表1中可表明采取防范措施前,患者的投诉率为22%,而经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实施后,其患者的投诉率降为5%,下降了17%,防范效果明显。

从归纳的风险因素分析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儿科护理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下:

2.1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得力: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护理规章制度来作保障。 没有护理规章制度的细致落实 ,儿童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就会无法的得到保证。

2.2护理人员的资历较低:年轻护士较多,临床经验不足,而且儿科疾病又面临着发病急,复杂,变化较快,而患者年龄幼小,无法描述病情,家长又缺乏相关知识,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就不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其服务态度较差:由于儿科病房的环境太过嘈杂,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难免会有烦躁情绪。因而就很难做到耐心解释家属的各种质疑,冷静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又有少数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缺乏及时巡视儿童患者,家属呼叫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患儿家属强烈不满。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因素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佳。

3采取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制定如下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且有效地实施,以降低减少纠纷的发生。

3.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细致的落实,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打错针,避免发错药。严格规范和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做好病人情况、急救物品和器材,以及确缺失的物品及时补充等相关事宜的交接。

3.2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护理风险防范中,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强弱,及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要想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有预见性高水平的护理,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我儿科护理人员招聘人员较多、年龄较小,水平较低,又参差不齐,有中专、有大专等,严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临床先进精密仪器操作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精密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专项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胃插管操作、静脉穿刺操作技术、 头皮针均能熟练掌握,并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也均能熟练掌握。

3.3加强沟通技巧。发生儿科护理纠纷经常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服务态度不良或者没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护士年龄较小、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普遍较低,导致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和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3.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患者用药同成人比,其用药剂量极为严格,剂量又常常较低,对药物反应又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加强儿童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以及是否过敏。此外,还需要做到及时清点和专人管理各种急救物品,以保证儿科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风险大多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儿童的健康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9-02

同其他护理有所不同的是,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心灵较为脆弱,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对其心理加以关注和护理[1]。此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健全因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使得儿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其中尤以护理过程中潜在在不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2]。本文笔者便针对儿科护理中潜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通过找出其不安全因素的主要诱因,最终找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共68例。其中男孩有37例,女孩有31例,年龄区间为2岁至10岁,平均年龄为(5.37±2.14)岁。在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中,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有10例,因循环系统出现疾病而住院的患儿共12例,另外有24例患儿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以及22例患儿因精神系统疾病住院。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8例患儿的在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患儿相应的护理反应对其不安全因素产生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根据对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患儿自身以及护理人员工作两方面因素构成,除此之外,院方的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同样容易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引发一定的不安全事件[3]。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根据上表中所得出的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类对68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通过对症下药给予患儿相应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得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8例患儿最终均得以痊愈出院。

表 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根据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相关方面的文献报道来看,在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儿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患儿由于心灵较为脆弱,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面对自己的疾病而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便使护理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4-5]。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心智尚未健全,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便加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过于担心而对正常的护理干预工作进行干涉,从而也对儿科护理中患儿的安全因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像。

其次便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缺乏一定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以至于护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对患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距离来说,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某些护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68例患儿护理中,有6例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发生了医疗药物以及器械误用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疾病治疗。此外,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够,本次研究中有4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治疗时面临患儿的恐惧抵触而无从下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5.88%。

再次便是由于院方所提供的医疗设备以及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对患儿的护理安全所产生的影像。医院病房的设置是否合理,病床上是否针对患儿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围栏以防止患儿从病床上滚落以及病房的卫生清洁是否到位,是否会有病菌感染到免疫力较差的患儿[6]。至于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则由于一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沟通困难,以至于误导护理人员给予错误的护理干预治疗。

3.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通过施行以下措施使得68例护理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均得以顺利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干预对策介绍如下。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着重对其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的效果。其次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多多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对患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健康教育的常识以获得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同时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便是在保证为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的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通过多多和患儿接触以获得其的喜欢和信赖,在和患儿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其心理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护理[7-8]。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应当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生理心理情况给予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2):273.

[2]石塔芹.儿童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02):185-186.

[3]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52(03):287.

[4]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3):117.

[5]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9(01):2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