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文化在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人们处于不同地域,而且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习惯、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各具特色。这些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全面推动该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又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项经济活动都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变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新型“文化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高了生产力。这表明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就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上是指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环境中所积累的必然产物。由于不相同的地域人群面对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不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的不断积累,地域文化就随之而形成。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再加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造就了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它也呈多样性和独立性,比如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就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像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在内容上不仅广泛,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包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交流、行政区划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展现多样性,但是在本质内容上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中精神价值的体现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故而它能够赋予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环境下的特殊意义。这些从地域性文化的三个明显的特征就能够反映出来。首先是地域文化具有漫长演化史和深厚留存性,能够在文化上留下历史的痕迹,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仅仅是局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强的抗拒性;最后,地域文化具有较弱的规范性,在内容的发展上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文化形态。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被定义为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现实中,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反过来,文化又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起到推进剂的作用。那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其次是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它对地域的文化的发展水平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过程还与地域的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息息相关。以山东省的齐鲁文化为例,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都有大量的资金的注入,这就为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山东省的地域文化的不断趋于结构复杂化、类型多样化,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齐鲁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其次是要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就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譬如山东的泰安就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该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要根据具体类型的地域文化,倡导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发展地域经济和建设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地域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帮扶,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1.5;G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07-0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民营经济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取得成就举世瞩目。长期以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学者从自然资源决定论、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各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而随着文化概念的提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也开始为学者所青睐。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工业化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区位条件、生产要素、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大环境等等,但这些因素均只能从短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且往往类似区位或者类似经济大环境下的不同区域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现象,故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一)国外学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成果
最早将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他在《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人”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并认为经济活动植根于更广泛的社会习惯和文化道德之中。雷蒙· 威廉姆斯(1979)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部分文化,还应当关注整个文化的生产过程,这是将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的蒙博托“真实性”学说是围绕着文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蒙博托看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且文化构成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他甚至将文化的作用提高到了绝对的高度,提出文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惟一道路”;“文化既是发展的理由,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因而“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美国学者英格尔斯(1985)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的或先进的政治体制模式、经济管理机制、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及至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肯尼亚文化人类学家奥萨加·奥达克(Osaga Odak)(1985)认为,为了使人类健全发展,换言之,“欲使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将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在内,全部纳入其中。”2O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其政治学研究中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由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可以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民族特征和精神风貌,对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肯定了文化对于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现状
李宗植(2003)的研究表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和经济共生互动。人类社会在其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同步。文化结构和经济结构属一种同构关系。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邱建明、谭希培(2004)认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的竞争。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价值判断标准系统和行为标准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落后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极大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文香(2007)指出文化与经济相五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韩正安(2007)表示区域文化在以下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主导人们的经济思想、价值观念;促进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提升区域形泉,有利吸纳人才和招商引资。蔡静、杜建国(2009)研究得出区域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推动作用: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相反,文化的交互性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一体化发展;落后、消极的文化往往导致落后的经济。翁晓峰、许俊菊(2009)指出不合时宜的区域文化与先进的制度规则不相匹配,会造成内生的文化与外植的制度之间发生冲突,最终使得创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空谈,进而导致区域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优秀的区域文化特质越多,就越能产生内生力量,激发人们创业,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邱会菊(2011)认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任何区域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形成的背后总有某些文化因素作为重要支撑。
二、浙江文化的形成与定性研究
浙江历史上称为越国,浙江文化也称越文化。从文化历史源流来看,浙江文化属于我国江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本区各史前文化为根基,经过夏商时代的整合,形成了两周时代的越文化,越文化通过后来的与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与西洋文化的交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区域文化。
(一) 对于浙江文化形成的研究
顾琅川(2004)在全面考察古越性格产生的文化背景后指出,越族是一个僻居中国东南沿海一隅的古老部族,由于险恶的自然环境,迫使越人将谋求种族生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古越文化精神最初的一些品格特征“强悍、峻烈而轻死的蛮风”便在此种特殊严峻的环境局势中磨砺、胎孕而出。张兵(2005)把越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尚武爱国,创新进取,奉献自强”,他认为形成越文化这些特征的原因与越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越人素来遵奉人类“适者生存”的原则,在长期艰苦的劳作中培养出思想敏锐,顺应外界变化的生存和处事能力,他们既善于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因地制宜而富于创新。柳和勇(2005)研究发现浙江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它影响着浙江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其特点精神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呈现。浙江海洋文化具有灵动进取性特点,并具体表现在精致创造的物质性海洋文化,协作团队性的海洋行为文化,较强的海洋商贸精神,以及粗犷与柔和相济的海洋审美文化等方面。罗昌智(2007)指出历史悠久、沾濡百代的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水文化”。水的柔性赋予浙江文化柔慧智巧、开放兼容的文化魅力;水的动性给予浙江文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文化力量;水的灵性, 养成浙江文化敢于冒险、重利事功的文化个性。王晓华(2010)认为浙商精神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和勇敢反思,对于西方创新意识的敏感把握和学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浙商精神的精髓。林吕建、唐玉(2011)表明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背景之下,造就了浙江人民兼具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二)对于浙江文化定性的研究
曹屯裕、怡江(2000)研究表明浙东文化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地域文化。浙东文化的每一次整合融流,非但没有因此而解体,反而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和调适能力,而且其结果几乎都导致了文化的增殖。浙东文化就是这样地从弱势到优势,从自立到成熟,在不断的集长补短、博纳兼容中,释放出创造发挥新文化形态的潜力,并驱使自己走向辉煌的顶点。蒋中崎(2002)指出,近现代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改革是其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使浙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潘起造(2005)认为经世务实是浙东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当代浙江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浙东学派对于儒学传统经世观念的革新中, 也可以看到这种经世务实的文化传统具有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特征。杨建新(2007)表示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没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的优秀特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浙江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认同,造就了浙江文化新的时代亮点。尹铁(2007)称浙江文化的核心是经世致用,从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以一贯制。以陈亮等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等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及以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明清时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派和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具有“讲求实效”、注重事功的鲜明文化品格。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实事实功,学术的目的在经世致用。大胆地提出了具有倡导功利、注重工商的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三、浙江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关系文献综述
张仁寿(2000)认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浙江形成了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究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种文化熏陶下的浙江人向来不轻视实业、安贫乐道,而是很务实地去追求世俗生活和物质财富。这种世俗化倾向和致富冲动,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学源泉。陈立旭(2005)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强烈的自主谋生和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对于浙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王华锋(2007)研究表明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创事业的意识、思想、志向、情绪和意志等心理状态,是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超前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相互协作精神及事业心等的统一体。越文化非常契合这些精神,受这种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绍兴商人具有钱江大潮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具有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张兆曙(2008)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通过“流动走商”、“办厂坐商”和“资本扩张”依次实现生存空间的拓展、发展空间的内敛和向资本空间的迈进,进而完成空间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因自然空间“倒逼”形成的“草根文化”(表现为浙江的流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奚建华(2009)研究表明,浙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这些优势的集成,将赋予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动力要素,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
四、述评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现有研究的几个特征:
第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竞争力中软分力的一部分,优秀的区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区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推进器区域文化环境对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整个区域文化的支撑。文化环境经由影响感知机会能力来影响创业行为,通过塑造个人特质来对创业产生作用机制,从而强化对创业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其形成与浙江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浙江文化主要表现为冒险、开放、讲究实效、重利事功等特点。
第三,浙江经济发展飞速与浙江文化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浙江文化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草根文化、海洋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的软实力,促使浙江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成果看,对文化与发展、浙江文化和浙江文化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文化的准确测度仍存在困难。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定量研究中,文化的测量没有统一的方法,这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出入,影响了文献成果之间的比较验证。
第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关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分析。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通过文化的载体,包括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形成文化经济,并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二是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是影响新型人力资本或企业家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全面给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和完整框架。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受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更受政治家精神、经济学家精神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因而关于影响的路径分析有待创新。
第三,过去研究集中于单个个体的研究,对象多为浙江省或者单个城市,缺少对区域文化认识。同时,很少有对浙江各个城市进行文化层面的对比,从而在浙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上缺乏文化层面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宗植.发挥江苏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04) :38-41.
[2] 邱建明、谭希培.论区域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谈以文化先行推动湖南经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4,(06):26-29.
[3] 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
[4] 韩正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7,(05):23-24.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9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地域文化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1024001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着特定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具体体现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与区域经济格局。本质上来讲,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此外,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易于特色区域技术的产生。由此看来,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愈加深刻,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小视的因素。因此,探讨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对加快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特色
(一)黑龙江文化表层结构
1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黑龙江省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其文化的鲜明特色。古往今来,黑龙江省这片沃土养育过众多的民族:肃慎、抱娄、勿吉、扶余、高句丽、秽貂、鲜卑、、契丹、女真、满、汉等,各民族都在黑龙江省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内地各省份无法比拟的。其中一些少数民族借助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创造了其雄伟壮阔的历史,也为黑龙江省文化注入了精神内涵。
2流人文化。流人就是被流放的人,即流放者。流人文化就是指流放者带来的文化。古时的黑龙江省自然条件极差,冰天雪地,人迹罕至,被称为“绝域”,所以统治者将大部分不臣服自己或触犯自己利益的内地百姓、知识分子、文艺人才及小部分真正的刑事犯流放到黑龙江。流放者带来了内地优越的生产技术、高雅的生活方式。在教育、书籍传播、著书立说、文人结社、艺术、医药学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黑龙江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博得了当地人和后人的传颂。
3移民文化。这里是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文化。大量移民直接使黑龙江地区人口激增,使得广博、多元的文化在黑龙江省汇聚,并形成了文化交流、传播、融合的现象。移民文化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国移民文化,主要以俄、日、朝移民文化为主;另一种是解放前的“闯关东”移民,解放后为振兴东北而有意识进行的移民,以及“”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的移民。黑龙江省文化就是在承受着多元文化冲击的同时,不断地同化和整合各种移民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黑龙江文化的深层特性
1黑龙江文化的开拓性。近现代黑龙江长期处于远离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中心,是一个气候严寒、荒僻的原野。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必须以极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去战胜自然,在不断开拓中满足自身的需求。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黑龙江人形成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敢于开拓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在开发原始黑龙江地区之中,也集中呈现在建国后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拼搏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突破高寒精神”之中。黑龙江省文化的开拓性铸造了黑龙江的过去,延续了黑龙江的现在,也是黑龙江未来发展所必须依托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柱。
2黑龙江省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自满清政权建立后,大量关内人士以“闯关东”的形式来到黑龙江省;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侨民逐渐迁入黑龙江地区;十月革命后,白俄分子及其被裹胁的一部分群众来到黑龙江;《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后,许多苏联工作人员携家眷迁入黑龙江省;欧美各国在哈尔滨的争斗致使大量犹太人、美国人、德国人等定居黑龙江。可见,黑龙江的人口一直以来处于流动之中,长期的人口流动使祖国各地以及国外文化汇聚于黑龙江。对形态各异的文化充分吸收、整合,彰显出黑龙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二、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
从黑龙江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一方面,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其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其地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其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同时,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发展又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黑龙江地区的文化因素日趋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各地区的普遍现象,同一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实施的过程、绩效会有很大区别,这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致,而黑龙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黑龙江省的文化模式决定其区域特色经济
黑龙江省的文化模式是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在不同层面整合的方式,是生活在这里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以黑龙江特有的方式影响着黑龙江地区人们的思维、行为、道德观及价值观等。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不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也让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出十足的特色地域文化气息。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凸显在其区域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形成了黑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黑龙江的区域特色经济,包括特色资源(石油)、特色产品(原生态绿色食品)、特色技术(制药技术)。
(二)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决定其区域特色产业
产业状况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形态和后续经济发展潜力,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个落后区域不单是经济统计数据上显示的落后,更是文化意识的落后。落后的文化意识导致人们固守陈规,创新意识与商品意识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迟缓的内在原因,它不但导致落后区域暂时的经济发展迟缓,也是区域经济后续发展的重大隐患。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则可以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对其区域特色产业的作用表现在:
1黑龙江省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黑龙江区域特色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开放性文化的黑龙江省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多元性、商品性、外向性,注重将人文文化融入商品中,这种文化特性的加入使黑龙江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迅速壮大。同时,具有开拓性的黑龙江文化则十分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新技术的研究,这使得黑龙江建立起了以高新技术、机电、现代医药、石化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黑龙江省地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2黑龙江省地域文化自身形成了重要的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经济位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产业的“领头羊”。就黑龙江地区而言,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不但为其区域经济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发展成为黑龙江地区一项重要产业。黑龙江地区特有的 “哈夏会”、“哈尔滨啤酒节”、“雪博会”、“冰雪大世界”等,每年都会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到黑龙江省观光游玩,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创新决定其区域经济创新
文化环境日趋成为经济发展中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地化”趋势的双重影响下,地域文化创新氛围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从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由地域文化创新推动,而地域文化创新一定程度上又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包括黑龙江地区的市场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等,也可以看成是黑龙江省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创新与经济创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黑龙江省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商业文化对策
闻名遐迩的徽商、温商、晋商,是中国极具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目前黑龙江省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独具特色的“龙商文化”。龙商不同于“著名企业”,“杰出企业家”,“经济风云人物”等称谓,而是对市场上经商活动、经商人的社会学评价,是市场发展具有示范与带头作用的商业文化,是独具黑龙江特色的商业文化:
(一)遵守中华优秀商业道德要求
因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所以“龙商文化”的核心理念不能偏离中华优秀文化特征。即要以济世为民为经商的责任,以诚实守信为经商的理念,以寻求创新为经商的精神,以实现共赢为经商的目标。
(二)要发扬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
刚健质朴、粗犷豪放的经商行为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包容、接纳外来商业文化模式,打造“龙商”发展模式; 不断向中原市场开拓,努力获取中原市场份额,也是“龙商”不变的追求。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谋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三)凸显资源性产业、制造业产业、贸易性产业为主的优势
黑龙江省物产、矿藏丰富,制药行业、乳品加工业及机器制造业十分发达,同时又地处东北亚国际通道核心。因此,发展“龙商文化”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地域优势,建立以生态农业、能源、制药业、乳品业、机器制造业为主的规模化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对俄经贸。
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使黑龙江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充分运用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达到经济与文化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