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护理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管理

篇1

2.协助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

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的建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到位及时执行,准确地实施治疗,护理,加强病房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为贯彻落实就业前培训制度,在新护士、实习生上岗之前,进行岗前培训。设置情景客房,模拟练习不安全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护理安全意识。学习,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职业素质和护理安全教育的核心系统,掌握儿科护理的特点,完成岗位职责。因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尽量详细的内部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合理细化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可以标准化,制度化。

3.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当积极和患儿和家属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照顾要有“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

现在儿童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同时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孩子生病,尤其紧张,焦虑的是父母,过度照顾,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对医务人员过分的要求,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人住介绍,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告知其主任医师,护士,病房床位,护士长,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病房规章制度。对于人文环境,根据儿科病房的特点,创作,类似静电塑料卡通喜洋洋,米老鼠图案儿童的窗口上,从而减少在医院治疗的患儿的紧张青训,宣传育儿知识,在护理站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风铃,风铃上挂各种温馨的祝福,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儿童常见意外。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来,以满足护理,儿科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服务细节,积极寻找在儿科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提高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护士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避免误解和沟通不畅造成的护士医患矛盾。护理模式的转变,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第一个“人”,其次是“病”。因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很重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病人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的最高目标,在现有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有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5~15.0岁,平均年龄(9.6±1.5)岁;观察组患儿有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龄5.0~15.5岁,平均年龄(10.0±1.4)岁。且所有患儿无心、肝、肾疾病,无心智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等。两组患儿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施与常规护理模式,即每天按时测量体温血压,按时嘱咐患儿吃药治疗,进行常规出院指导等常规工作。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首要前提,护理人员应该更新自己的护理服务理念,对待患儿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做到轻声细语、动作温柔。如每天早晨查房时,可以亲切的问候孩子一句“早安”,在做身体检查之前给予患儿必要的鼓励,表扬孩子某方面做得很好,当孩子某项检查出现错误时不要责怪孩子,应该给孩子讲解刚刚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再一次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影响着孩子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见面的每一分钟前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喜悦的状态去执行每一项孩子的护理操作。同时应记住患儿的全名或乳名,当以乳名呼唤患儿时,使患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无形中也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一个护理人员在有态度的同时还应有过硬的业务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员才能保证在碰到紧急情况时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应对事件。因此平时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锻炼护士护理技能的基本功,不断扎实护士各项技能的理论知识。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3例患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9.4%,实行细节管理的观察组53例患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9%。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39,P<0.05。对照组53例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包含:非常满意27例、满意18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84.9%;对照组53例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包含:非常满意12例、满意26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1.7%。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97,P<0.05。

3讨论

细节护理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他们的病情恢复甚至是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在工作中时刻谨记小心谨慎,细致入微,用一颗谨小慎微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3]。儿科护理又有其特殊性,因为儿科患者年龄较小,依从性差,所以更需要医护人员发挥细节管理的作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儿的巡查和监督,无论是在安全意识的培养还是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都要重视细节问题,体现细节护理。用细心、耐心去关爱每一名患儿[4]。因为患儿都是家长的心头宝,所以护理好患儿同时也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以说,在儿科护理中有效实施细节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细节管理是一种符合时展需求的管理办法,有较好的效果,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作者:隋耿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

参考文献:

[1]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篇3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