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礼

传统文化中的礼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中的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护理;人文素质;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在站稳脚跟的根基[1]。现代护理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2],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运用,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当今医疗环境、护患关系紧张的情形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护理自身的特点发展优质护理文化对培育优秀的护理人才、提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将之贯穿于今后整个护理学乃至医学发展过程,甚至改变其行业演化进程。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护理内涵

1.1仁爱思想

所谓“仁者爱人”,“仁”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3]。据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道,“仁”的组成包括“人”和“二”两个单字,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如相互之间表现的仁心、友爱、怜悯等爱人之心。护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4],以病人为中心,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颗仁爱救人之心,不分贫富贵贱长幼,均应一视同仁;设身处地考虑病人的病情痛楚,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仁爱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是护理文化的精髓[5],应将“仁爱思想”一直贯彻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既能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奉献精神,又能满足和维持病人的需要,真正实现仁心、仁术。

1.2修己安人

孔子思想中已明确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的思想[6],该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内在心性的光明。根据“词语释义”:“修己”即管理好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安人”就是在“修己”的前提下去管理别人,使整个组织的人能够安得其所,各司其职。该思想理念上至护理行业领导者、管理者,下到护士长、一线护士身上均是同样的体现,坚持“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礼待人[7]”等高尚的个人修养,并全面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从而使被管理者深受感染,做到上行下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完成护理工作任务,保证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1.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通过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和谐共处。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和”是我们为人处世、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一。“礼之用,和为贵”[9],面对日益紧张的护患关系,不仅仅是护理人员,包括病人都应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以恢复健康为首要任务,从而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对促进病人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天人合一”还强调整体观念、遵循客观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处理事情应将整体与部分联系起来[10]。目前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它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提供最佳护理[11]。因此在护理中,不仅要开展治疗上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等,引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宜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志,进行合理运动锻炼。

1.4慎独理念

“慎独”从字面就可看出,它强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业道德。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自处理护理工作,即使是白班也经常是一个人来完成某项工作,因此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护理质量[12]。护理人员在值班时,有没有经常巡视药液是否滴完,有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情变化是否及时记录等,这些都是“慎独”修养的具体表现。在儿科、ICU较常见的年幼婴儿、昏迷病人,还有其他无法自诉或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不能或不善表达自身的病情感受,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进行巡视,从细节着手,谨慎观察,善于思考,否则易造成因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耽误抢救时机的严重后果[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应做到不泄漏病人隐私等信息,发生了护理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和处理,而不是遮掩隐瞒,尽最大可能避免对病人的伤害。与生命打交道的护理职业,护理人员应一丝不苟完成每一项护理任务,杜绝一切侥幸的心理,无论任何时刻、任何场合,生命至上,这才是“慎独”修养的最高境界。

2传统文化在护理人文中的具体应用

2.1形象上注重文化元素

人性化护理理论,凭借对“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独特见解,把人的健康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护理同美丽和爱融为一体[14]。从建筑形象上来说,医院可在各病区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门诊大厅安装音响设备,播放一些优美舒适的轻音乐,从而缓解病人焦虑、紧张的情绪。从文化教育上来说,为能使病人在住院治疗中得到健康教育,每个病房撷取闭路电视,定时播放相关疾病及保健知识;在各病房书架上放置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化学习资料以供病人自由阅览。从设施布局来说,病区走廊尽可能不加床以尊重病人的隐私,让人人都可以享受最佳住院环境,从而为病人营造舒适方便的休养医疗环境。我们尽力创造和谐自然的医院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清新卫生的环境,赏心悦目的植物花草等利于病人康复的人性化措施,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仁”“和”“礼”的思想[15]。

2.2氛围上营造文化气息

医院可营造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传统文化氛围。强化医护人员着装的规范统一,重视护理人员文化礼仪的培训,微笑体现出热情服务[16]。以文化理念灌注到行为基础的土壤之中,成为“格物致和,修身养性”的营养源泉,润物无声的贯通在个人行为之中。正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肖长江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掀起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文化的热潮,每天查房前医护人员首先全体朗诵《弟子规》,每次诵读后会请一位同事分享读后感[17]。《弟子规》中说道“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病人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学会了换位思考,也避免了许多矛盾。该科室在提高临床、科研同时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得整个科室具有一个医院所特有的文化气息。授而学之,学之用之,科室病人亦能深受感染,保持一种平静雅和的心态,这对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疗及维持科室良好的秩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3心神中用文化与病人共情

护理人员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仁”的体会和理解,能够深化他们的仁爱之心,也更懂得病人最需要的是关心和帮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生命至重,有贵千金”[18],护理人员必须有敬畏生命之意识,才会尽力救死扶伤。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和”,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自然观,渗透于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之中,对医学、护理学和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因此我们要知道“人”不仅存在自然中还存在与社会中,在养生调护同时从整体出发,达到心身全面和谐统一。只有文化融入血脉、注入骨髓,护理人员才能够与病人共情,在工作中富有同理心,才真正能够面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远近亲疏的一视同仁,才真正能不顾饥渴劳累、险恶困顿的一心救助。

2.4文化渗透护生,培养优秀人才

朱婷婷等[20]在护理学生实践技能成长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结果显示通过教改项目的实施,与往届实习护生相比,在仪容仪表、服务意识、操作水平、尊师守纪、沟通协作方面,带教老师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笔者身为护生之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经常强调:“做学生工作过程中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导向,将儒家文化、仁爱思想贯穿于学生工作中,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仁爱思想的慈悲、怜爱之情,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传统文化氛围的和谐高校。”而对于护生而言,可借用《周易》中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激励之辞,这是古人观察到天地运行稳健而怀抱广大的特点,告诉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刚勇奋进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怀柔包容胸怀[21]。努力创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护理相结合的教育情境,使护生不断得到关怀体验,并自觉践行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对于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营造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小结

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不只是将传统作为一种历史的展现,而是要使传统文化成为护理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要素[22]。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消极的东西,定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与护理相融合是医学领域内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护理领域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人文素质,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护理理论,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1.

[2]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1.

[3]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1.

篇2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人为邦本”

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人之能群”

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贵和持中”

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四、“正己正人”

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五、“自强不息”

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篇3

一、礼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把礼翻译成礼貌、礼节、礼制都不准确,因为礼是中国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中国古代的政治典章、法律法规、人际交往等都属于礼的范畴,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的礼仪文化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是对于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中国礼仪文化原则的体现是对人的尊重,即应和周围的人保持友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换位思考,凡事多替他人着想,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接触的密切与加深,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摩擦与碰撞,中国文化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面对不断涌入的大量的形形的陌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个人本位主义等概念的接纳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中强调的个体概念没有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意识突出,在“为别人”与“为自己”这两种鲜明的观点,更为鲜明概念是中国文化中“族”的概念更加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家”的概念,两种文化所辐射的层面是不同,对两个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有着长远的影响。暂且不评价东西方文化孰高孰低,礼文化中核心的“和”与“敬”确实弱化了个体的影响,中国古代广为流传至今的“孝慈、友悌、忠信、仁义”等观念都是在讲,我要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让华夏儿女养成了忠恕诚信、勤劳敦朴、谦恭温良的民族性格。礼文化中教化人民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观念既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又能够区别于西方文化。

二、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融合民族各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有机构成体系.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儒道互补,以和为贵.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从中国古代到现代有关“礼治”与西方“法治”的探讨从未停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传承的“以礼治国”的思想能够源远流长,势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最初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习俗。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礼逐步完善详备,成为兼容并包的庞大的体系。

从治国的角度看,礼与法有着相似的起源、作用和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儒家文化追求的是“以礼治国”。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之中重教育,以礼来教化和教导人民。二是将社会的和谐――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托孔子之言描绘了“以礼治国”也就是“大同”之世的终极目标:“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对社会的最终追求。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 孔子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人”自身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消除法律,建立“以礼治国”所依靠的是“善人为邦”,而不是严密的法律条款或制度。在此,我们必须澄清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不同的“人治”与“法治”观念。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 的思想实质就是强调“人”为主体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如何教化和规范“人”,所依靠的就是“礼”,这种“礼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国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文化也是依靠“礼”来支撑和丰富的,追溯“礼文化”的演变主线,不难看出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也充分说明了礼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起到的核心作用。

三、礼贯穿于中国文化始终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贯穿于其中的是礼文化的意识继承与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儒家在阐释夏商周之礼时,认为礼既有传承性,又有演变性,礼不仅会历时而变,而且可以应时而变,具有规范性的、恒定性的礼,可以随天时、人情、境遇而产生辩证的衍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对于“礼文化”的要求,又表达了人民对于“礼文化”的认同,礼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沿传至今,不光是由于“礼文化”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华民族人伦教化的内在要求。儒家崇尚但并未将“礼”视为一成不变之物认为礼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追溯礼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礼’不但是‘礼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等结合在了一起。”礼文化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从礼俗到礼制,到礼义,内涵不断扩大延伸,“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礼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儒家称礼为“国之干”“国之本”“政之舆”“王之纪”“君之大柄”,由此可见早在封建统治时期,礼文化就是重要的治国之器,“礼”作为社会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遵循、严守、“无不及,亦无过之”,但儒家认为“礼”并不是无生气的规则,它须符合人类最普遍的道德情感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礼的施行者是最富有智慧理性和情感而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君”,而礼则是人致敬于鬼神和治国平天下的工具,也就是说礼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