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学的基本原理

金融学的基本原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学的基本原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学的基本原理

篇1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数理金融学》是一门运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的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首次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投资组合这一金融问题以来,数理金融学的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其理论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学习并掌握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于《数理金融学》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学习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制订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数学课程。《数理金融学》中的期权定价理论、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许多内容都与随机过程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学习期权定价理论和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时,会涉及布朗运动、随机积分、伊藤公式、哥萨诺夫变换、费恩曼-卡克公式等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1]。若没有学习《随机过程》而让学生直接学习《数理金融学》,他们会感觉到该课程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将《随机过程》这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为《数理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随机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泊松过程、离散时间马氏链、连续时间马氏链、布朗运动、随机积分和扩散过程[2]等。此外,测度论在数理金融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条件期望的概念及其性质、测度的变换[3]等。学习和掌握测度论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将《测度论》设置为选修课程,在《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测度论》和《随机过程》两门课程是非常合理的,不仅能为学习《数理金融学》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工具分析金融现象和解决金融问题。

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什么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被选入《数理金融学》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经典的模型,而且大部分教材都非常详细地编写了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基于学生已掌握《数理金融学》所需的数学基础,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关键是把模型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和所得到结果的金融含义讲解透彻,把推导过程的细节留给学生课后阅读。在讲授源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延伸和合理地补充是实施高于教材这一教学环节的常用手段。比如,在讲授完经典的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如采用方差度量风险有哪些缺陷性、如何将一阶段的均值-方差模型推广到多阶段的情形等,引导学生对该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在这些思考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做适当地介绍,如在分析使用方差度量风险的缺陷性的同时,讲授常用的一些风险度量指标,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文献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种高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治学的习惯。因此,在《数理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应在发挥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只满足于讲好教材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理金融学》中的模型要么描述某些金融现象,要么解决某些金融问题,这些金融模型的提出都与实际应用有紧密的联系。《数理金融学》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型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生掌握利率期限结构的贴现函数法等拟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根据我国债券市场的样本数据,选用合适的拟合方法得到不同信用级别的利率期限结构,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需要利用一些软件编写程序处理样本数据,进而得到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值。编程是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对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讲授并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巩固所学软件的常用命令,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要有扎实的数理金融学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这是高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模型的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层面,而是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加强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模型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构建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模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理金融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学计划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数理金融学》课程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数理金融学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学计划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课堂教学才能实施高于教材的环节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高于教材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无异于照本宣科,没有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违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因此,《数理金融学》的教学应处理好这三个环节,发挥其在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滑铁卢大学精算专业:

精算学是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他客观事务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的一门科学。精算,简单地说就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金融学及法学等的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各种经济活动中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管理,是现代保险、金融、投资实现稳健经营的基础。

滑铁卢大学精算专业是世界上最好之一。首先,由于学校提供的课程和现在的精算师资格考试联系的很紧,从滑铁卢毕业的人基本上能够相对比较轻松的考完前面四个考试。其次,由于滑铁卢大学的名誉,很多大的北美保险公司、咨询公司都会在滑铁卢招人。 因此在滑铁卢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会在精算师考试和工作经验上比其他学校有更大的优势。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