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污染主要原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环境重污染问题研究的重点,北方地区雾霾问题高发时段为秋冬季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雾霾天气常现。重污染天气下环境空气中CO浓度维持高位,经常性超标,人们长期吸入CO,会对人体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加强重污染天气污染问题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1 重污染天气概述
京津翼中部区域在秋冬季节极易发生严重雾霾天气,此区域处于高污染气团传输的主要区域,受到幅合带的影响,使得区域间污染物不断相互输送。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2013年到2016年期间内,京津冀中部地区平均浓度,均超过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标准,基于环境保护部所的有关2013年重点区域,以及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所示,京津冀中部区域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在秋冬季节重污染问题尤为凸显,进入秋冬季后,京津翼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上涨,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环境重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京津翼区域中部在秋冬季,其空气CO浓度偏高问题较为常见,CO浓度严重超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CO排放量超标是造成环境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排放管理。
2 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下CO浓度偏高原因分析
秋冬季节京津翼区域中部重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以及气象条件造成的。CO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如下:
(1)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京津翼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以火电与钢铁等为主,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区域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进而使得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这些均是CO浓度偏高的原因。京津翼区域人口部分集中,而且人口数量多,煤炭消费量大,烟粉尘排放量高于全国水平,近3-4倍,在冬季采暖期间CO增加量较大。
(2)气象因素。极端气象条件因素,是造成京津翼区域中部环境中CO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2015-201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使得京津翼区域气候明显异常,进而使得第四季度京津翼区域中部温度相对较高,不利于空气污染扩散,重污染问题频发。京津翼区域的重污染天气中,CO浓度偏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民用散煤与小锅炉等是CO排放的主要源头,加之工业排放等,使得污染物在如此气象环境下极易超标。
(3)管理力度因素。虽然京津翼区域已经实行联防联控政策,来控制重污染问题,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为区域联防联控克服秋冬季重污染问题,提供了治理方向,以及有效措施,但是对于CO浓度偏高问题,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针对CO主要来源,加强控制,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控制CO排放量,做好清洁排放工作,从源头上抑制CO的排放[1]。
3 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下CO浓度偏高问题应对建议
3.1 加强源头控制
空气中的CO主要来源于在碳物质燃烧不充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进而造成的重污染问题。同时汽车尾气中CO排放也是造成空气中CO浓度偏高的问题。基于此京津翼区域中部若想降低CO浓度,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则需要从燃煤方面、工业生产方面、居民生活方面等加强控制。对于此类问题,京津翼区域早已开展各方面控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重污染问题影响因素较多,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其工作量较大,对此则需要针对造成重污染问题的主要因素,明确污染控制与治理工作重心,加强各方面的管控。针对CO浓度偏高问题,则需要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CO排放量。对于工业生产所存在的CO排放问题,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优化工艺,督促其加强技术创新,使用节能设备,做好污染物排放前处理工作,降低CO的排放[2]。
3.2 加强京津翼区域联防联控力度
对重污染环境中CO浓度偏高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重视程度,同时也需要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并不是一时一日形成的,而污染治理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实现的。京津翼区域正处于后工业化发展时期,现燃煤与机动车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使得CO排放控制任务依旧艰巨,而想要改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CO排放,提高空气质量,还需要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做好京津翼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重污染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气象,主要来源是CO,基于此改善气象条件,则极有可能结束重污染过程。京津翼区域消除环境重污染问题,则需要积极的调整能源利用方式,以及工业生产方式以及运输方式,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是长期过程,需要区域内各城市以及部门,共同做好协同合作工作,致力于解决问题,不推诿责任,加大本地污染治理力度,减少CO排放量,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几率,提高气象环境质量,则能够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4 结束语
秋冬季节是京津翼区域极易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时节,重污染天气中,CO浓度偏高问题较为常见,对于此问题,则需要加强CO污染物来源分析,总结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降低气象条件引发重污染问题的几率。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要区域内各城市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引言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一座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沿渭河呈东西带状发展。目前,建成区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由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缓解,现根据2006-2010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就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善渭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1.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研究
1.1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历年来对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1)。市区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次为二氧化硫。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较高,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自2008年起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低,一直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见图1-1、图1-2、图1-3)。酸雨发生率也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首次无酸雨测出(见图1-4)。
1.2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
渭南市城区2006-2010年大气各污染因子变化图(见图1-5)表明:大气污染物三项指标值浓度在全年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U”字型,其中一、四季度指标值较高,二、三季度指标值较低,这既与渭南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春冬两季干旱少雨,自然扬尘较大有关,也和辖区内燃煤电厂较多,以及燃料以煤为主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有关,同时和渭南市春冬两季大气扩散能力弱、自然净化力差有关。
1.3污染物小时浓度分布规律
根据监测资料,对渭南市城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24小时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物在小时浓度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别对于污染严重的春冬采暖季节,SO2小时浓度在早晨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3时,下午17时至晚10时均表现为峰值。据调查,这几个时段均为采暖季节城区采暖锅炉运行的高峰时段,由此可见,城区大气污染和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2.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视是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好转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十一五”期间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渭南市创国卫、创省模范城市工作的逐渐深入,城区绿化、硬化工作进展显著,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建成运行,城区煤改气面积不断加大,使得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2.2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影响城区环境质量的提高
随着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展开,近五年二氧化硫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08年连续三年二氧化硫年年平均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造成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辖区内四大火力电厂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使区域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值降低;二是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加快,使用清洁燃料,使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明显。
2.3 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
渭南市地处内陆,距海洋800公里,在陕西气候区划中属关中平原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其大气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渭南市所在区域气象条件较差,干旱少雨直接导致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增加,作为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对照点的区农科所监测点的值明显偏高,与监控点(渭南报社、市体育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值差距较小,区域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本底值较高;二是渭南市冬春季广大农村植被减少,土壤,城区硬化、绿化面积不足,通风容易起尘;三是建筑施工场地缺少防御,造成二次扬尘和机动车烟尘;四是城市水域面积较小,小气候干燥缺乏湿润,调节功能差;五是区域静风频率偏高,造成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
3.渭南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应该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同时结合西安、咸阳两市城考、创卫的工作经验,对改善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3.1 继续加快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加大宣传力度,取缔燃煤锅炉明火亮灶,改用清洁燃料,以降低城区局部二氧化硫浓度。
3.2 合理控制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工作。一是过境车辆不得进入城区,绕道行驶。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不得驶入城区或上路行驶。三是对城区各种农用车辆、四轮车等划定时间段和行驶路线,这样既减少了二氧化氮排放量,又降低了由于车辆行驶引起的二次扬尘。
3.3 加快城区绿化、硬化工作,尽快启动渭南城区南塬绿化工程。结合创卫、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要求完成城区道路硬化工作,加强建筑工地的监管工作。一方面城区建筑工地施工必须利用洒水、盖篷布等有效手段防止二次扬尘。另一方面,控制施工时间,根据气象部门气象条件不宜施工的坚决不允许进行取土、回填等工程,重点对城区两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内从严控制。
3.4尽快改变城区道路保洁方式。应尽快购置多辆道路清扫车辆,避免因手工清扫引起道路二次扬尘,并加大洒水频次。
3.5尽快落实城市近期规划,加大城区水域面积,调节城市小气候。
参考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为了保证城市的水源干净、空气清新,必须采取一些治理措施,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这不仅要求相P工作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性。
一、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
(一)城市能源结构长期不合理
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的占有比重过大,不仅不利于维持城市空气环境,还有可能造成雾霾污染,燃煤是造成城市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重,而化工行业和石油行业是工业废气的主要来源,由于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气的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因此一定程度上给工业废气的治理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化工行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的总量相当大,会给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将工业废气按照成分的不同,分为固体颗粒粉尘污染物以及气体污染物两种。污染大气的颗粒物质按照来源性质的不同,还分为一次气溶胶性污染物与二次气溶胶性污染物。这两种气体污染物主要漂浮在空气中,如果含量超标,会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环境。
(二)城市水污染的成因
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位居世界第109位。水资源匮乏在我国城市中也很常见,造成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类,第一,工业废水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第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不管是哪种原因,城市河流水污染都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不可分离的直接联系。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批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不但造成了工业废水的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活废水的增加。工业废水对城市河流的水质量能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对冶金、造纸行业来说,会给城市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造成沉重的负担。雨后污染也是导致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较低,因此常常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为了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调整城市能源结构,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比重,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根源上杜绝城市雾霾污染的产生。同时,还要对城市能源消费主体进行调整,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济南、北京、石家庄等雾霾严重区域的应该逐渐退出城市核心区,从而提高能源的清洁化程度。此外,结合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净化城市空气,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微生物分解法是未来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当中,微生物分解法是最为环保的一种,通过讲解污染颗粒的介质,从而达到对工业废气科学管控的效果。催化燃烧法是治理空气污染工作最常见的防治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尤其对未完全燃烧造成的有机气体污染,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催化燃烧法的原理是通过将空气中的碳氢有机气体污染以及含硫有机气体污染进行化学分解,从而把影响城市环境的有害气体,分解为对自然无害的二氧化碳与水汽。
(二)噪音污染的治理措施
可在城市的居民区附近,设置绿化隔离带,从而消减噪声,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此外,针对工业噪音污染,可在工厂机房的进风、排风通道加装消音片,分散噪音源,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针对交通噪声,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交通噪声的传播特点,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可以在公路的周边设置屏障,也可以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附近实施交通管制,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三)水源污染的处理方案
水源污染的治理工作,需要按照每一个城市不同的污染状况,选择水源污染的治理模式。首先,要找出水源污染的源头,并建立水污染情况监测点,有规律的进行水污染情况的检测。对排污超标的企业,政府要严肃的予以惩罚,并且制定政策,促进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健康发展。其次,还要进行水源污染检测方案的优化工作,针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地方政府也要加强环境管理部门的建设,从而对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展持续的监控及管理,加快城市污染治理工作的进程。[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污染情况也截然不同,因此要求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选择合适的环境治理措施,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兵,刘艳君,包丽艳.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