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发展新面貌,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taking a village regulation plan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village renovation plan, overall thought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village specific planning regulation is discussed, and hope to be able to give simila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villages planning and help.
Key words: village renovation plan,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egulation of the road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许多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村落小而散;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本高,水平低且使用效率低;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区内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较差。因此科学合理的村庄整治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工作成为我们规划管理人员当务之急。
1、新时期村庄整治规划的必要性
1.1村庄整治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村庄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而村庄整治规划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1.2村庄整治规划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环境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规划工作已经起步,一些经济较发达、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在优化农村环境方面已有很好的经验,但大部分村庄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村庄建设规划性差,随意性大。哪里有空地,哪里就建房,分布较散,规模偏小,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二是布局凌乱,乱搭乱建的现象不少,脏、乱、差现象普遍。三是功能落后,设计简单,施工质量堪忧,安全隐患很多。
1.3村庄整治规划是节约耕地的需要
只有加快村庄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整体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才能便利农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村庄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一样,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使乡村建设逐步走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配套建设、功能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新面貌。
2、总体整治思路
某村位于杭州市双浦镇,全村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567亩旱地197亩,下辖5个自然村,农户515户,总人口2070人,水域面积1121亩,园地160亩,生态甲鱼200亩,山林255亩。
结合村内部的地形,以“投资少,见效快”的整治手段,从点到面,抓好重点地块的整治,搞好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该村自然环境优势,立足现状,降低实施启动的难度,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整治规划从三方面着手:
(1)分析现有存在问题,改变村庄脏乱差环境面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调查村落社区空间,了解当地的习俗民情和社会组织状况,引导社区合理、健康、渐进和持续发展。
(3)关注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其在现在化过程中生存和延续的可能性和措施。
整治的内容主要为:道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布局整治,村庄的环境整治,路的建筑立面改造、绿化布置,村庄北侧及西侧的拆迁安置建设等。
3、道路的整治
3.1整治原则
村级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街景要求,采取自由式的布局形式,根据现状条件村庄道路采用环式。理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村内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
3.2整治措施
本规划旧村道路以改造拓宽为主。将道路分为三级,村内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步行路,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① 拓宽村内主要道路,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道路体系。
②保留现状已成形的宅间路和宅前道场,再将步行道理通、理顺,配置绿化带,形成村中步行小路。结合村内地形,地势高差太大的部分道路可建成梯步形式。
③ 在村内主要道路设置路灯。
4、住宅建筑整治
根据房屋建筑质量,分为拆除建筑、整治建筑和保留建筑。
(1)依据功能分区的要求,住宅用地整治要因地制宜,拆除危房、简易房、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及一些影响村容村貌的农村附属用房,对布局不合理或影响景观及道路畅通的建筑也予以拆除。拆除后重建的住宅平面排列仍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这样可以节约用地。
(2)对于一些环境较差、质量一般的建筑予以整治,远期遵循住户意愿在规划指导下进行更新。
(3)保留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质量较好的建筑。
(4)新建住宅形式主要采用多户联建的独立式小康型住宅,将本地民居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在 1.1~1.2,住宅层数以 2~3 层为主,新建建筑造型要求以当地民居形式为主。为适应不同村民的要求,住宅户型有单(双)间式、单元套间式及别墅式等,沿街住宅底层设计为店面,其它住宅底层设计架空层,方便村民存储农具及饲养畜禽,住宅内配备卫生设施。适当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村民居住质量。
5、公共设施建筑整治
村庄的文化活动场所一般都集中在老村委旁,对每个村里的老村委进行整修和扩大规模,建立完整的商业网络,垃圾收集站用户收集,村转运,垃圾站形式采用封闭式,雨水系统采用明暗结合,建立污水系统,进行生态化处理。幼儿园现状结合民居建在一起,建筑质量优良,在其旁边规划一处开阔场所,一方面提供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作为安全疏散场所。
6、环境卫生整治
每个组内在常年风向的下风口和交通方便的地方都有垃圾收集站,方便对村内垃圾的收集和运输;在人口集中的公共活动场所规划公共厕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厕所的类型,加强建成厕所的管理,对粪便的处理结合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规划要求在村庄主要道路隔 100 米设一个果皮箱,加强对主要道路的管理,形成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7、村庄绿化
村庄绿化应点、线、面相结合,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体,农田融为一体。
(1)点式绿化。结合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点式绿化,宜设置亭、台、花架、置水、叠水等园林 ,进一步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植物种植上,选用乡土树种,种植模式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进一步丰富空间。
(2)线式绿化。村庄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采用乔木+灌木的种种模式。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
(3)面式绿化。居民住宅前屋后均进行绿化,同时结合公共绿地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形成有机体系。
8、结束语
村庄整治规划必须认清新时期不同村庄的类型、村庄建设规划的特点,准确把握村庄建设规划的原则,掌握村庄建设规划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村庄建设规划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兴中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几年来,新修水泥路18公里,村屯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新修路边沟18公里,绿化美化8公里,新栽各种树木3500株;泥草房改造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农村低保家庭、贫困户、退伍老兵、受灾家庭全部得到救助;形成以设施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70%的农民从事设施农业及周边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2.新产业带来新思维
过去的兴中村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6000元左右。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兴村、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以后,兴中村坚决果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把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确立了设施农业兴村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农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兴中村为核心,规划建设了1000公顷棚膜蔬菜产业园区。2010年,兴中村建设了百公顷示范区,占地面积106公顷,投入资金8700多万元,建成200栋温室、200栋大棚,同时进行水电路等配套工程建设。通过一年的试生产,示范区年产各类蔬菜1000万公斤左右,农民实现增收3000万元。新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农民出工月收入1200元左右,仅此一项农民增收500余万元。现在走进兴中村,扑面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绿意和勃勃的生机。长营高速旁,千顷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设施农业在这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用生火,无需人工加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绿意盎然;室外寒风凛冽,棚里瓜果飘香。兴中村党支部制定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宏伟规划正在悄然成为现实。
3.好政策带来新希望
兴中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长春市蔬菜冬季生产现场会在兴中村召开;2011年5月,省委书记孙政才到兴中村蔬菜基地视察,对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省市相关部门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借助这些政策,兴中村党支部正在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我属于农业界别,最关心的提案还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 的重头任务,关系全国8亿多农民的利益,这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但如何在众多提案、建议中挑出最可行的?
我觉得关键是不能把所有的农村归到一个发展路子上来,各个村的情况不一样,因地制宜才是真正为农民着想。这几年我多次去一些偏远乡村调研,发现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难处,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在盼望住进好房子、手里有钱花,起码这不是他们最盼望的。比如有一个村,水源几乎断绝了,吃水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一点一点挑回来,这样即使给他们盖上高楼大厦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最需要的是水,引来水源对他们更实惠。如果这个村再不用为水发愁,那么它已经是“新农村”了,接下来再发展其他的,这样是否更合理呢?还有一些山区里的村庄,它们无法生产更多粮食,但依着山地可以引导它们多种植果树,只有这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不会把新农村建设的“车”开到并不存在的“高速公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