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互联网医疗市场研究

互联网医疗市场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联网医疗市场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互联网医疗市场研究

篇1

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一颗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输到后台,为你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颗芯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的体系。

受智能手机销售疲软影响,三星已经加快可穿戴设备和无线接入的家用电器两大类产品的研发步伐。苹果推出的iPhone6Plus威胁到了由三星盖世系列主导的大屏智能手机市场,而小米和联想等竞争对手也在依赖价格优势蚕食着三星的市场份额。因此,三星将继续推出新产品来应对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的严峻挑战。三星将斥资15.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美元)在韩国兴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厂,以此来满足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可穿戴互联产品的动力需求。

继乔布斯之后,苹果公司现任掌门库克终于推出第一款属于自己的“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针对运动需求,这一系列预计面市单价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专门推出两款健身新应用。库克说,这将改变人们的健身方式,比如设置运动类型、设立目标、记录数据、记录心跳、测量热量消耗、锻炼时间和距离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变更格局。可穿戴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世界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国内也由百度、华为、TCL、小米等公司牵头,颇有掀起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小米了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分析人士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人机接口、传感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互联网权威咨询机构艾媒咨询最近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细分领域上,健身医疗等初级领域仍然被研究机构看好。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健身和医疗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据百度的《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指出,运动和健康监测成为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需求。

可穿戴设备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一是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是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是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通过卖硬件赚毛利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硬件产品具有天然的现金流,大量硬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比如,小米手机售卖了300万到500万部手机,而小米手机相关配件销售2013年达到6亿销售额。除销售智能手表外,可穿戴设备公司还可以附带销售配件设备如DIY的颜色、蓝牙耳机、充电底座等外设,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硬件设备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作为创业型的新兴公司在没有大销量的情况下受到上游厂家的挤压,成本上升,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威胁,光靠硬件赚钱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曾经说过,未来硬件不赚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来盈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通过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是一种倡导的趋势,比如亚马逊卖的kindle平板电脑几乎成本价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从用户买书、买视频、买游戏、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中赚取大量现金。比如,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公布一部分表盘,然后对另一些精美的表盘进行收费类似的模式。

通过手机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结合大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向特定的企业售卖云端的数据或者自己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推荐相关的服务,是一种各大智能手表厂商都比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贴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户运动、睡眠、心率等身体特征数据,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健康相关产品的消息,从中获取分成。

国内产业现状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会。在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护、治疗、给药等环节,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新技术或将全面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南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不同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的切入口进驻掘金。各地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但到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产业初步形成的两个地区,只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今年将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精密检验检测仪器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深圳市长许勤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的战略意义,加快完善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前瞻把握未来市场需求,抢抓机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网络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趋势,大力培育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目前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后,9月上旬,果壳智能手表二代面世,该款智能手表也是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

除了果壳以外,欧孚通信、云蚁科技等也将可穿戴视为未来的蓝海,推出了系列产品,国产智能穿戴正在浦东落地生根,有望在新一轮IT变革浪潮中弯道超车。据百度《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果壳智能手表已经占据7.4%的市场份额,是唯一入榜的国产智能手表品牌。2014年3月,果壳的订单量突破30万台,超过美国pebble智能手表28万台的出货量。

篇2

作者简介

文丹枫:博士、独立作家、互联网观察家,国内医药健康创客空间~“医创社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电信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八百方医药健康商城(医药电商平台A证试点)、金天医药(香港上市企业)、霍英东?鹤年堂等多家企业移动营销顾问,著有《移动营销》《微信力》《微营销》《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移动营销新解密》《IT到DT》《再盈利》《互联网+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医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等系列书籍。

王先庆:教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现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商务部、广州市政府、北京百荣集团、广百集团、中国商业联合会、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等全国各地30多个政府部门、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咨询顾问或行业专家。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广东智库等专业智库成员,主持、承担和参与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各类课题150余项,专著《产业扩张》、《市场进入战略》、《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国际会展之都研究》、《渠道控制权》等10多部,主编《现代零售丛书》、《粤商研究丛书》、《现代国际商都研究丛书》等。

李征坤: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原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硅谷ITU访问学者,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广州市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暨专家委员,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专家顾问,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不仅能对物流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变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散、乱、小、差”,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中间过程冗余,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缺陷。而且,互联网与物流的结合,能够使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元素也融入到物流行业的当中,提高物流行业的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物流必将是下一个千亿级“风口”,至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机遇和战略选择,本书能够给相关从业者们带来些许启发。

目录

Part 1互联网+物流: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互联网+物流”:一场颠覆传统模式的物流信息化革命

机遇与挑战:深度揭示“互联网+物流”的10大新特征

一个崭新的蓝海时代:“物流+电商”引发的商业核裂变

变局VS洗牌:物流与信息的深度整合,重构物流生态圈

转型VS重生:互联网时代崛起,构建新型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物流: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物流产业“四重奏”

Part2再造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颠覆与重构传统物流商业价值

群雄逐鹿时代,“互联网+”引领物流企业的“模式竞争”

全新的物流生态圈:互联网物流企业的5大主流商业模式

赢在移动端:快递企业布局APP,抢滩移动互联网“风口”

物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给物流业带来怎样的商业启示?

物流园区模式:“天网+地网”融合背后的物流供应链变革

自建物流模式:电商企业“野蛮生长”背后的4大物流路径

“物流+O2O”模式:O2O模式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

Part3物流4.0战略:物联网时代,智慧物流引领现代物流新变革

智慧物流:物流4.0时代,基于物流互联网的产业大变革

物流+物联网:物联网在物流业的4大应用领域及未来趋势

自动化物流仓储:电商需求驱动下仓储物流的“智慧之变”

智能无人机+仓储物流:自动化物流装备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瓶颈VS破局:物联网时代,传统物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丰巢”智能快递柜:顺丰布局社区快递背后的物流生态战略

Part4物流+电商: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开启电商与物流的互通之路

决战电商物流:2015年电商物流领域将呈现哪些趋势?

症结与突破:打造高效物流配送,提升电商核心竞争力

电商物流的“落地”策略:降低物流成本的3大发展路径

物流+农村电商:渠道下沉,农村电商如何做好配送服务?

物流+生鲜电商:生鲜电商平台如何突破冷链物流的制约?

“物流企业+微商运营”:物流平台如何玩转服务型微商?

菜鸟网络VS顺丰速运:电商与快递的混搭与跨界经营战略

Part5物流+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

“物流+电商+金融”模式: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服务方案

即将到来的物流“三国杀”:如何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

顺丰VS“四流合一”:顺丰布局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战略思考

UPS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创新

腾邦物流:“价值供应链+互联网金融”,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Part6物流+大数据:物流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的自我颠覆与谋变

物流+大数据:大数据重构物流生态圈,开启物流变革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的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如何推动物流业变革?

颠覆VS变革:大数据给传统物流业带来怎样的模式创新?

优势VS应用:“物流+大数据”的4大优势及4大落地实践

揭秘亚马逊“神奇物流”:优质配送服务背后的大数据玄机

Part7跨境物流:跨境电商开启黄金时代,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跨境电商迎来崭新的黄金时代,给跨境物流带来怎样的机遇?

跨境电商2.0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从注重货源渠道到物流为王

跨境物流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如何完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跨境物流的5大类型:跨境电商卖家如何调整物流资源配置?

篇3

2011年是中国大数据市场元年,一些大数据产品已经推出,直至2012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4.7亿元,2013年大数据市场迎来增速为138.3%的飞跃,到2016年,整个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其中,政府、互联网、电信、金融的大数据市场规模较大,四个行业占据一半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大数据“指数型增长”的市场应用将实现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和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与电子商务相遇带来渠道的巨大颠覆,通过互联网渠道,保险销售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摆脱人力束缚,快速开启互联网保险盛宴。另外,保险行业的电子商务化也为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包含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支持方等众多环节的企业也将因此获利。因此,支付企业正在将发展方向转移至传统行业电商化的巨大蓝海,而拥有数万亿交易规模空间的保险电子商务市场正成为其重要的发力点。

保险市场消费者分析

究竟消费者目前对保险市场的的整体认知度是如何的呢?数字100调查数据显示,49.3%的受访者认为保险非常必要,44%的人则认为买不买无所谓,仅6.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从了解程度上看,8%的人非常了解,78.6%的受访者对保险了解一点,仍有13.4%的受访者对保险一无所知。可以看出,尽管消费者能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们对保险的认知度尚有待提升。

从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渠道上看,6成以上的受访者以保险公司的宣传资料为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排名第二位的是亲戚朋友的介绍,占40.3%,财经网站则排名第三,占30.6%,另外,电视广告或短片获取的占28.1%,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分别占23.3%和22.3%。

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CPI指标不断上涨态势的影响,人们对于自身保障的担忧程度也在上升。本次调查显示,8成以上的受访者已购买了社会保险,半数受访者拥有商业保险,同时人均拥有近2份商业保险;从商业险的种类上看,人寿保险的购买率最高,占比67.7%,而健康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次之,分别占比52.7%和45.4%;而财产保险则占比17.1%。由此可见,寿险与医疗保险是当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商业险种,虽然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投保险种方面各有侧重,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看重保险的投资理财功能,而是更在意其基本的风险保障功能,因此会倾向选择保障型的险种来进行投保。

在问及受访者愿意购买商业险的原因时,超过6成的人是出于个人需要而购买,3成的人则为被动的被推销或推荐,其中17%的人是由于保险业务员的推销而购买,13.5%的人则是在办理银行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时被推荐而购买,另有6.5%的人会帮助相识的保险人员完成业绩而购买。由于消费者越来越希望从公正的来源以及可靠的同伴处获得客观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保险产品研究,根据自身需求做出主动的购买决定。鉴于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改变销售方式,以实现“购买”而非“推销”保险产品和服务。

现代商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几经波折,断断续续,而人们不购买商业险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数字100数据显示,26.4%的人想要购买蛋经济条件却不允许,24.5%的人则觉得不需要,18.8%的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购买商业险,13.9%的人则认为理赔困难麻烦及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可以看出,“经济条件” 、“没考虑过”、“理赔困难”是阻碍消费者购买商业保险的主要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以后的生活需求。那么在未来一年内,会有多少的消费者愿意去购买商业保险,而阻碍其不购买商业险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次调查显示,与商业保险现有购买情况表现一致,51.3%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仍愿意购买,但仍有48.7%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购买。究其原因“收入不足”、“对保险产品不信任”是阻碍购买的关键因素。其中,28.3%的人认为是收入影响了购买决定,20.7%的人则对保险产品不信任,15.7%的受访者则由于已有保单而无法购买,19.3%的受访者认为虽然收入允许,但是没有必要或保费太高,8%的受访者认为保险不如储蓄划算,另有6.8%的人则认为保险产品不符合其需求。数字100分析师认为,商业保险与各类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之间不可以互相替代,而不同种类的商业保险可以保证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的困境时,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额度较高的赔偿。

在问及消费者未来一年内打算购买商业保险的考虑因素时,“保险公司的口碑”、“赔付能力”和“产品的吸引力”是消费者会综合考虑的因素。其中38.6%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口碑,30.3%的人会考虑公司的赔付能力,29%的人则会由于产品的吸引力而购买,仅2%的人会考虑保险业务员的专业能力。而在未来购买商业险的类型方面,68.5%的人会考虑购买人寿保险,53.3%的受访者会购买健康医疗保险,62.7%的受访者则会购买意外保险,而购买财产保险的比例为17.3%,各险种未来购买的比例比现有的比例略有上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