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体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因子分析法被广泛用于各个研究领域。王文桂研究指出,因子分析是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较多的原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许多指标之间的联系,这些变量即为因子。李璐,范勇研究认为,相比于其他财务综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赋予权数更加客观,适用于同行业中不同规模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仅使投资者更加直观地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便于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还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自身经营战略的选择。
1.建模
1.1指标和变量的选取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信息。
1.1.1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X3])、销售毛利率([X4])、总资产周转率([X2])和主营业务利润([X7])。
1.1.2偿债能力指标:速动比率([X1])、流动比率([X5])和资产负债率([X6])。
2.2样本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ST公司被剔除;(2)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不利于反映公司原本的经营状况,所以剔除了2010年后上市的企业;(3)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考虑到以上因素后,从国泰君安大智慧中随机抽取30家医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以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的计算利用运用SPSS18.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其财务业绩情况进行分析。
2.因子分析
2.1适用性检验
本文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来判断选取的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可以得到: KMO的值为0.736,可以进行因子分析,[χ2]近似值为290.459,显著性检验的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确定公因子
用Z分法得到标准化矩阵。从分析结果可知,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7个财务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基于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可提取2个公共因子,如表1,它们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8.302%,可认为这2个公共因子基本上反映原来7个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
2.3命名因子
本文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对表2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
2.3.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为第一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949,0.933,-0.849,载荷较大,这主要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可以将因子1识别为偿债能力因子C1。
2.3.2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为第二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816,-0.598,-0.596, 0.597,载荷较大,这些是反映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能力和长足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将因子2识别为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因子C2。
2.4因子得分,综合得分
C1=0.279X1+0.059X2+0.139X3+0.138X4+0.278X5-0.252X6+0.186X7
C2=0.143X1+0.498X2-0.28X3-0.28X4+0.121X5-0.125X6+0.430X7
可以看出,C2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所占比重大于C1偿债能力,可见赚取利润是医药上市公司的关键,而偿债能力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这两个因子共同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
得到综合得分函数:F=0.2085C1+0.1437 C2
从表4(见下页)中可以看出,在偿债能力方面,恒瑞医药、通化东宝、浙江医药位居前3位,通化东宝由于受很差的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因子,综合能力仅排第4,其资产经营获利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其赚取利润的能力,是通化东宝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方面,排名前三位的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恒瑞医药、哈药股份,哈药股份由于受很差的偿债能力的影响,综合排名仅第5,应重点考虑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我们对医药行业财务业绩整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优越的地域条件可提升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水平。
其次,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差别较大。
综合分析各主因子后,位列前3名的恒瑞医药、上海医药和浙江医药,说明了这些企业经营业绩综合情况比较好,在行业内较有优势,同时可以看到这三家企业在2个因子得分中至少一个位于前3名之内。但是,没有一个公司所有因子得分排名都是在前面的,而排名靠后的三家企业, 除了少数的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外,其他得分都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天方药业,在总资产周转率较高,但是速动比率较低,说明其在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的变现能力低,流动负债会带来较大的企业财务风险,这些企业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偿债能力来保障自身的财务安全状况。
3.2 政策建议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投资者就可以更理性地进行选择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后,每个企业应该找出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不足与优势,比较得分情况,深入分析,制定相应优化财务业绩状况的战略。如从行业发展上,企业可以优化医药产业的产品结构,规范医药行业市场,抓住医药体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上,建设有层次的,完善的研发体系,不断开展相关药品的研发与创新工作 ,紧跟科技,储备一些新兴的技术专利;在宏观医药调控体制方面,应健全医药价格调控体制,实施人才战略,引导医药产业的专业化,推进医药行业整体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桂.因子分析法在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1)
[2]李璐,范勇.因子分析法在外商投资企业财务评价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3)
[3]孙世敏,王泽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汽车行业业绩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0(2)
[4]苏尔李,吴晓刚.数据分析方法五种[第一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508-01
医药设备是现代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医药设备,医药企业的发展就举步维艰。医药设备既是医药企业发展中的动力,同时也是医药企业固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企业在医药设备的投资上占到了企业总投资的一半多。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之后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医药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医药设备并不仅仅应用于医药行业,它在能源工业、食品行业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国家鼓励医疗器械本地化的政策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它促使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刻的运用,促进了机械技术和医药设备双方面的发展。没有机械技术,医药设备的生产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医药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1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到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制药大国,制药行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加上中国传统的中药以及现代中药生产培育基地的发展,中药的生产制作受到了广大外国人的喜爱。虽然说我国的医药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主要是在中成药上占优势,在药品的研制开发、药品的质量、药品的品种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高端的药品制作中我国还很少有涉足,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
为了改变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必须认识到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医药设备在制药行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我国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水平,促进医药行业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药品的品种少、以中低端药品制作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等。在制作高端药品的医药设备中完全依赖进口,医药制作过程中的创新力不够。在医药设备的自主研发中的科技投入较少,药品的品质不足。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运用是要跟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要不断将最新的合适的机械技术运用于医药设备中,努力促进我国医药设备的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2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应用
医药设备是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药品制作的基本设备,只有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医药生产制作过程中,很多都是需要在高温或低温下进行,那么就必须依赖机械技术,利用机械技术来为制药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利用机械技术,还可以大大提高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使得制药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提高制药的生产力和品质,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同时,高科技的医药设备既能保证药品的品质,也能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药品服务。
2.1机械技术应用的设计阶段。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应用的设计阶段也就是优化制药工艺的过程,对医药设备的运转结构体系进行合理优化,运用机械技术改善医药设备的生产环境。在设计阶段需要对医药设备进行各个零部件各个细节的分析研究,根据制药原理提出合理化的医药设备改良意见,优化医药设备的制药流程和工艺。可以针对局部进行机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针对整体进行总体系统的机械技术的运用,最终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对医药设备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布置和关系、运动的配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促进医药设备科技水平的提高。
2.2机械技术应用的整体规划阶段。在医药设备的整体规划阶段,考虑得更多的是机械技术要如何运用于各个环节的生产中,如何运用机械技术来保证医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首先根据医药设备的特性和使用年限、用途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医药设备的造价和制药的成本,选择合适的机械技术,选择合适的机械技术应用范围。
3机械技术促进医药设备的发展和创新
医药设备中运用机械技术不仅是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促进医药设备生产力的提高,也是促进机械技术发展创新的重要方面,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首先,机械技术是医药设备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没有机械技术,医药设备的发展创新就没有途径和方向,医药设备的生产力无法得到提高。只有将机械技术合理的运用于医药设备中才能提高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才能促进医药设备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机械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逐步改善我国医药行业的产品结构,促进我国医药行业逐步朝着高端药品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制药强国的目标。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医药设备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使得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其次,医药设备的发展带动机械技术的发展。医药设备运用机械技术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对机械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加大对机械技术的科技投入,推动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4结束语
机械技术和医药设备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影响的。在当今机械技术快速发展和医药设备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形势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医药设备的自主创新,提高医药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技术含量,促进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设备快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机械技术的发展,促进机械技术的创新。在当今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展下,我国的医药行业要看到自身发展形势,发现自身的问题,注重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应用和医药设备的创新,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负面新闻难掩业绩增长。根据一季报,在两市175家医药企业中,共有23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而亏损的只有16家,行业状况看上去依然很美。
业绩向好是不争的事实,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据统计,医药板块虽然已从公募的前十大重仓板块中消失,却连续两个月位列私募的前五大重仓板块。
为何公募私募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态度出现如此分歧?医药产业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哪些医药类上市公司会“结构性”的跑赢市场?
增速放缓不减机会
实际上,除了通化金马直接受到了冲击,青海明胶(000606.SZ)和东宝生物(300239.SZ)两家“涉胶”企业的股价,却借“毒胶囊”上演了一涨。
“毒胶囊’只是个插曲,不会影响医药行业的大趋势。”广发证券一位分析师如此评论。而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对《英才》记者表示,“整体上讲,‘毒胶囊’事件对医药板块的影响不大。”
“现今的医药行业处于调整过渡阶段。”郭凡礼认为,随着日后包括《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基本医药目录》、《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医药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另一位行业分析师则对《英才》记者称,与其它板块相比,医药行业可谓增速较快,但与前几年相比其增速有所放缓。“2008—2010年大致在30%,2011年就已经降到了20%,或许是因医改覆盖面提高带来的产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840.3亿元,同比增长22.7%,较去年全年增幅下降约6个百分点,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7%,高出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
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板块仍然富含投资机会。“医药行业正趋于整合,国家也在推动药企整合的步伐,未来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医药企业。”
政策趋紧
虽然增速依旧高于工业增速的平均水平,但“政策”却造就了医药板块最大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趋紧”是几位分析师的一致判断。
工信部于年初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4月发改委又公布了《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而科技部的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安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2012年负面政策将延续,但政策环境好于2011年。超预期的负面政策可能会是药品价格流通环节差价率管理办法,在各地的强力推进和国家药品定价方法中对区别定价的大幅度调整。
“相关政策确实比较严格,不过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好说,其具体的执行情况尚有待于观察。”另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除了政策方面,郭凡礼认为医药板块还存在着其他的不确定性:“比如铬含量超标、药品出现抢购荒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整体降价及降价幅度过高,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上升幅度不确定以及药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也有所放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
看好几类医药股
自2010年末开始,医药板块已经持续调整了一年多时间,在估值得到修复之后,医药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重归升势?
“现在医药板块的估值只能说是比较合理,算不上低。”广发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从行业增速来判断,合理的估值应该在20倍市盈率以内。
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化学药品原药同比增长13.6%;化学药品制剂同比增长21.8%;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2.7%;中成药同比增长30.2%;生物生化药品同比增长18.1%;医疗器械同比增长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