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临床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我院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领导管理方法及学员学习态度上存在缺陷
我院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取得了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方法上,人员缺乏积极主动性,需要被动点名签到,缺乏对学习新技术的热情;领导缺少对继续医学教育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没能及时评价总结;学术讲座中缺少反映新型科学、新业务理论知识、新技术进展等方面的内容;部分科室领导不能合理安排科室人员轮流外出进修,参观学习,导致本科室的工作没有创新;部分学员只是为了获取学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理解学习内容,没有深刻体会继续医学教育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2.2工作压力大影响学习热情
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引进,我院收治的患者逐年增多,临床工作负荷过大。许多医护人员身心疲惫,缺乏精力去参加业务学习;部分认识到继续学习重要性的工作人员,主观想接受新知识培训但由于工作脱离不开,不能够如期参加。
2.3存在虚假学分现象
影响学习效果存在虚假学分。每次举办学术讲座的参加人员都较多,人员管理存在不足,不能逐一检查确认是否为本人签字或刷卡。部分学员找人替代签到或刷卡,使得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也有一部分学员去参加仅为了学分,而没有用心去学习,人在心不在,没有学习质量。
3继续教育是临床学科建设的需要
现今医学科学不断的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有资料表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仅占工作时应用知识的5%~10%,90%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掌握的。一些应用科学知识每3~5年就更新,许多领域知识的消蚀每年高达15%~20%,有人形容医学知识的半衰期不超过10年。现在是人才竞争的年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不被淘汰。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终身性的知识更新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是生命科学高度发展以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断要求医疗工作人员自觉地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队伍的领导者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边缘学科相关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拥有丰富的临床专业技术经验,在科室人员进行科研及创新时能够做一个引导者、指导者,所以要求领导者和团队都要不断的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满足临床学科建设的需要。
4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加大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才能使知识经济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求我们不只是完成在校内的学习,更要重视以在职培训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知识经济要求对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具有艰巨的使命和任务,给“活到老学到老”这一中国古老命题予以了深刻底蕴。完成学校基础教育的医学生到临床一线工作,基本能够完成一般病人的诊查工作,但往往具有局限性,缺少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知。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新疾病、新型病毒的出现,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采用新的思维观念、新的治疗手段。时刻关注知识更新,来解决不断出现的医疗难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在学习中提高技术及业务水平。继续医学教育对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提高医学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丰富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5继续医学教育是培养
临床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批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综合业务知识过硬的医学团队,给患者带来高质量、高层次的治疗和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因此,要求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必须及时更新改变,把过去依赖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阶段性、分专业的终身性的学习过程。并且在继续教育中转变思想,将过去的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开发新技术能力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集综合素质教育与业务技术培训为一体,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和解决疑难问题能力。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能够参与新技术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竞争、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勇于参与变革的新人。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丰富的生命科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知识,掌握医学科学发展方向。现代医学飞快发展,新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继续学习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医务工作者的期待与要求。完善我们的医疗队伍,在技术与服务上不断进步,才能让患者满意与放心。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临境技术,是指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1]。通俗地讲,虚拟现实就是一种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目前以风行于军事训练、娱乐、医学、教育、建筑等各个行业。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并且巩固所传授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是为此而设计的很多方法中最有效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且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因为它允许学生与现有的各种信息互动,在仿真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接触各种仿真物体以及接触虚拟境界的各个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感知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认真分析临床医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契合点,必将为临床医学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
2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临床实践与医学伦理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临床操作中有部分是具有侵入性的,对病人来说,可能会有创伤性和危险性。假如医学生的技能操作尚不规范和熟练,让其直接施行操作,很有可能将对病人构成伤害,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这有悖于医学伦理。其次,学生多组见习,如果反复检查同一名患者,必然会造成患者的不合作,从爱伤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出发,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以真人为对象的临床实践教学。
2.2 临床技能实践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规范性、直观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部分不可或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院校有限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习床位等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医学生的实践需求,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的运行能力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2.3 医疗风险与带教教师积极性的矛本文由收集整理盾
随着社会法制观念的普及,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医患纠纷日益增加,在对医师尚没有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要指导医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带教老师往往要冒着极高的风险,有些带教医师基于自我保护意识,经常避重就轻,躲避带教。这对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3 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可避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又可使学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及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中学习医学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以便在真实的临床医学实践中实现学有所用,不仅使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还可以较高地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无损耗实践环境可以模拟实验、实习的全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不占用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下,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这样就很大程度地节约了实验室资源,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医学生在接触临床之前就提前进入虚拟的临床氛围,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可以使其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进而避免在接触真实临床环境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状态,防止造成安全隐患。
4 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4.1 虚拟人体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早在1985年,就开始进行人体解剖图像数字化的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医学院将一具女性尸体和一具男性尸体分别作了1mm和0.33mm间距的ct和mr扫描,然后将尸体冰冻后切成1mm的薄片并照相,经图像重建生成冠状面和矢状面映像,所得图像数据经压缩后,建立了“可视人”,并出版发行了cd盘片[2]。学生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对“可视人”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解剖,并且可以缩放局部图像。这一项研究应用对解剖学的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9月引进挪威的综合模拟人(simman),主要用于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3]。
首都医科大学于2004年引进了美国的hps和智能型高级综合数字模拟人,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vr的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4]。学生的诊治操作由计算机评判,“病人”的状况随时改变——或恶化或好转,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体验。
此外,虚拟人体可开展虚拟解剖学、虚拟内窥镜学等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4.2 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在计算机加上一组软件和相关的硬件,让使用者在操作这台计算机时就像在操作一台实验仪器一样。很多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实验都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开展进行。
在“实验室”里,学生有充分的实验自主权,可以仿真实现各种实际中甚至不可视、不可入、不可摸、危险性高的实验,扩宽了教学实验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甚至可以“全天候”地开展实验,降低了实验教学对客观物质条件的依赖。
虚拟实验室的硬件用来解决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问题,软件更为关键,它能很方便地改变、增减系统的功能与规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尔曼实验室开发的exp软件,就是一个用于神经生理学虚拟实验的基于虚拟现实的多功能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2
Abstract In our hospital recently launched a small class system, hierarchical, multi way, hand in han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o medical education project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ic tech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clas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oriented to content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pattern. This pattern has strong pertinence, continued good, effect i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it is worth further promotion.
Keyword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tratified teaching; hand in hand; training effects
1 现存问题及其对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自2009年以来,以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盆底重建分会为依托,举办了多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覆盖面广,培训学员人数众多 培训单位遍布各级医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我省培训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培训效率较低、学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从历次培训的经验积累中,我们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培训方式相对枯燥、培训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各级医疗单位存在明显地区、城乡、学科差异、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方式单一,项目后期执行力即培训效果并不能得到保障等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自去年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以来,组织相关人员与科教处同志通力协作,针对以上问题,从学习层次、课程设置、培训形式、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分析、集中讨论,最后给出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
2 具体实施方案
2.1 充分调研,小班教学,简化培训流程
卫生部在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定中指出,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则为“遵循规律和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按需施教并重在实效。①大部分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继承传统集中授课、办培训班模式。首先由主办方确定课程题目,广泛散发会议通知或邀请函,等待学员自动报名,统计人数,统一安排住宿,登记及发放学分。这种模式明显欠缺主动性,特别对于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授课对象并不广泛,丧失了灵活机动的特点。按需施教要求对培训学员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我科自2015年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伊始,充分调查了我省地市州各级医院妇科领域临床实践勘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我院本科室特色,选定以微创技术的拓展为目标,定位重点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准确的定位为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变大课制为小班教学。以往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我们一般统一招收学员200人左右,优点为覆盖面广,但限制了教学方式,只能集中授课或远程观摩。我们本次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考虑切实提高临床技能的目标,设置分期分批举办课程,分三期进行培训,限定每期学员人数不超过30人,可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可详细阐述理论,近距离现场观摩手术,体会手术指针的把握,细节设计,应急情况的处理。
以往传统模式中,培训人员的接待,场地租赁,音响设备,食宿管理等细节繁琐,往往需要科室专门分出人手处理,但以亚科为单位承办的继续教育项目,承办人员都是业务骨干,精力有限,对学员人文关怀不够,场地安排有时难免不合理。我科“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只需本科室现场报名,本科室现有临床教室理论授课,符合医院无菌原则,可直接入手术室现场观摩。短、平、快的培训模式明显简化了培训流程,解放了我科接待人员,也相应解决了培训师资短缺问题,能更好致力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2.2 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教学目的明确
调查显示,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医院微创技术设备的配备与经济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等级医院除了硬件方面差异,人员素质及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也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其课程统一,针对性不强。而本次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层次招收学员,分层次设置课程,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
按原来基层医疗单位微创技术发展情况,划分为开展较好、一般和薄弱。地市级医院多开展较好,设备较齐全,学习目标在于疑难问题的处理,高精尖手术技能的应用;部分县级医疗单位仅开展单病种,如宫外孕的微创治疗,其他病种尚不能胜任微创工作;但某些区级卫生机构甚至远远超过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及设备。另外,据文献报道,初中级技术人员往往工作更为繁忙,外出学习机会更少,相应的培训课程也更少。②
我们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立足本省,致力于妇科微创技术的拓展。因此,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绝对不容忽视。在小班制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可以达到统筹兼顾的原则。每期培训班招收不同层次学员,设置不同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单位和部分初中级学员,以基本训练、普通妇科手术为主,安排微创腔镜课程的基础理论,从认识器械、基本操作训练到学习手术规范。而对于基础较好,已有一定临床实践技术经验的学员或者部分已经开展微创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以疑难病例的处理和讨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三、四级妇科微创腔镜技术、技巧的学习为目标。做到学有所成,注重实效。同时,同批次学员因基础相近,师资配备更趋向合理,学员间交流及相互启发更为容易。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
(1)医学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特点。单一授课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遵循规律、协调发展的原则。我科本项目教学方式多样化,明显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利用我院本身为微创技术学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开放基地模拟训练室,以利于基础学员学习器械的使用方法;青年医师团队面对面交流器械使用经验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体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既有手术器械及手术原则的视频教学,又有直接走进病房,现场分析病例,疑难杂症的处理,还有手术室近距离的现场观摩体会。本项目自报到开始,充分利用一天半的培训时间,力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2)手拉手模式为本项目教学特色。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能力,我们项目设置了送教上门的环节。学员培训完毕,并不代表实践能力的飞跃,需要开展和应用,从实践中检验和学习。本项目成立各期课程主要辅导小组,定期到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与培训学员开展实际临床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真正落实了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切实提高了培训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轻松而有效。本项目课程包括QQ群、微信群的建设及应用。学习观摩的手术以录像方式可以永久保存,反复学习。理论课课件及医学技术的新进展,新业务可随时更新上传,培训学员、培训师资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远程会诊。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经费有限、交通不便的问题。自项目实施以来,双向转诊流程明显更为方便快捷,促进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危急重症病人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间。
2.4 双方评价培训效果
改变单一考核模式,贯彻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方向。并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既关系到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性,又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可持续性。既往传统评估方式以项目结束后学员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表,延续项目包括:对于教学内容需求、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学习收获、授课满意度、教学计划满意度、教材满意度、最大收获等诸方面予以评价。主要包括开阔思路、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操作能力等5个方面。前六项均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或“是、基本是、不是”或“完全了解、部分了解、完全不了解”或“很大、较大、一般”3个等级。③此方法内容全面,但依赖于学员单方面评价,从注重实效性这方面来说,稍有欠缺。本项目除了上述评价模式,增加了手拉手环节项目承担方对于微创技术推广情况的评估。评价该项目实施后妇科微创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情况,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分为“未明显提高,稍有提高,明显提高”三等级加以评估。双方评估相互补充来总结经验,有利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据本项目评估,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材安排、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及收获方面,均明显高于往届传统“集中授课”模式,特别是项目承办方的实践能力、推广实际情况评价方面,完全避免了学而不行的状态,落实了继续医学教育注重实际教学效果的方针。
3 结论
总结我院近期开展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采取新的小班制、分层次、多途径、手拉手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针对性强,持续性好,有利于提高学员及培训单位的积极性,也促进了项目承担的职业教育能力及医院、科室的影响力,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双方的共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人员数量少于传统授课模式,另外课程设置需要不断摸索更新。总之,个性化、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是值得开展与进一步推广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