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临床免疫学综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临检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实行的是“以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造成实验室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效益低下,调配困难。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为此我校于2004年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2 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免疫学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同时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方法。
3 组建临床检验实训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实验室涉及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些自动化设备又不可能重复购置多套件,因此教学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实验室相对比临床实验室的技术落后,如自动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的鉴定和药敏系统、自动酶免分析仪、血液流变分析技术、质量分析技术、血气分析、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此,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必须依靠临床实验室的人员及设备。临床检验实训部的建立,将解决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脱节的问题。实训部可分机能实验部分和形态学实验部分,机能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脱落细胞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训部所承担的教学由检验科教学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4 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4.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检验领域项目和技术归类为依据,如临床免疫学检验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免疫动物开始到抗体鉴定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教师只作相应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检验也从DNA提取到扩增鉴定的整个过程作一次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此外,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也在实训部进行。
4.2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3]。
4.3 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并建设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临床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4]。
4.4 开展疑难范例讨论 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5 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1 开放实验室 本课程群(5门临床检验专业课程)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5]。
5.2 开设第二课堂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内各级医院检验科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眼界,借助别人的设备、技术优势培养学生。
5.3 实施本科导师制 具体做法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5~10名学生,进行资料查询、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分别就某一个专题写出综述,对课题进行初步的设计,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学生每年在公开期刊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为100%,大多数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98%的毕业生到单位试用期满后都能考取检验技师资格。
参考文献
[1]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 武高辉,杨韬,赵希文,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1 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认为,大黄虫丸的功效与现代免疫理论密切相关,方中选用大量活血祛瘀之品,将体内陈旧瘀滞的物质清除,进而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所需物质的产生,扶助机体正气的恢复,以达到各脏腑功能正常的目的。这与现代免疫学所述免疫自稳有相似之处。因此,近年来大黄虫丸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肿瘤等与免疫失调有关的疾病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1.1 肝脏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由此引起的病毒复制有关,因此,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和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1]。近年研究发现,大黄虫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联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能显著提高患者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全面提高抗HBV免疫功能,并且在体内可诱导内源性干扰素的产生。龚氏等[2]应用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乙肝患者77例,并与60例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48.08%的患者HBeAG转阴,30.56%的患者出现抗HBe阳转,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3%。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消除症状。林氏等[3]用本药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服药方法:大黄虫丸每次3 g,3次/d,干扰素300万U,3次/周,肌注,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一般的保肝药和维生素,两组疗程相同,且均不用降酶药物,治疗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35例经6个月治疗,显效19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30例只有3例显效,11例好转,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分泌和降解失衡引起的。朱氏等[4]用大黄虫丸治疗101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发现该药能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P<0.01),而这些血清指标从不同侧面可以反映ECM代谢和肝纤维化的进展状况。大黄虫丸具有加速ECM的代谢,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从而起到保护慢性肝损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赵氏[5]用大黄虫丸合乌鸡白凤丸,随症加用归芍六君子、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0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8%。用药后腹水全部消退,38例脾脏大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2 肿瘤
大黄虫丸原方主治五劳虚极赢瘦,内有干血,且有缓中补虚之功。本方组成以破血逐瘀之品为主,而仲景谓其缓中补虚乃邪祛正安之意。现代临床认为肿瘤患者,在外形体消瘦、肌肉削脱、倦息乏力等符合“虚极赢瘦”之特点,肿瘤病灶可以看作是内有干血”。这些临床表现正好与大黄虫丸的主治特点相吻合。因此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刘氏等[6]通过近l0年的时间,观察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肺癌、胃癌、恶性化学感受器瘤、肝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乳腺癌共计57例。这些病患在经大黄虫丸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0T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黄虫丸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而细胞免疫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大黄虫丸治疗恶性肿瘤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提高宿主抗肿瘤能力,从而减缓肿瘤的发展,同时由于免疫机能的改善亦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减少了患者的感染次数,从而提高疗效,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胃癌不仅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有关同时与免疫调节因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7]。在对10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检测后发现,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在对IL-2进行监测时发现消化系肿瘤,尤其是进展期胃肠肿瘤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由此可见胃癌的发生与免疫有着密切联系。许氏等[8]以本方化裁为黄参胶囊,治疗晚期胃癌30例,结果患者的行为状态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胃癌细胞凋亡指数,血清、胃液、胃癌组织的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1.3 心血管疾病
赵氏等[9]观察了大黄虫丸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发现本药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陈氏[10]用大黄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该药还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指数、凝血因子Ⅰ的含量。唐氏等[11]运用大黄虫丸治疗高粘血症30例。用法:内服每日2次,每次1丸,收到满意效果。赵氏等[12]用本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本药对头痛、失眠、震颤等改善率较高,对血压有双相调节的作用。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循环有显著改善,有增进脑功能的作用,能提高患者的听力视力,可使血管弹性增加,搏动性血流供应增加;改善脑循环的功能。
1.4 外科疾病
谢氏[13]以大黄虫丸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治疗鹤膝风30例,疗程1~6个月,结果显示:病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刘氏[14]用大黄虫丸治疗颈淋巴结核患者,1丸/每次,2~3次/d,1例服2个月,1例服3个月,1例服6个月,均治愈,观察2~6年未复发。并用该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丸/每次,2次/d。半年后关节肿胀减轻,活动较自如,指、腕关节肿胀消失,血沉4 mm/h。17年后随访,未复发。
1.5 妇科疾病
李氏[15]用大黄虫丸治疗乳腺增生症66例,治疗方法:于月经前10 d用药,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激素失衡有关,这些都受神经内分泌网络的调控,而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16]。朱氏[17]用大黄虫丸治疗子宫肌瘤获满意疗效。
1.6 皮肤及五官科疾病
中医认为,扁平苔藓多为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所致,治疗多采用补益肝肾、健脾清热凉血等法则,但疗效一般。考虑到本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上部呈带状浸润,暂且将其归属于增生过度性皮肤病。由于大黄虫丸作用机制主要是软坚散结,是治疗增生性疾病之圣药,而西医之维甲酸霜主要作用也是抑制皮肤细胞的过度增生,二者合用确有良好疗效,牟氏等[18]尝试用大黄虫丸内服,每次1粒,每日3次,空腹口服,服药期间禁烟酒茶及刺激性食物,合并维甲酸霜外涂治疗本病12例,获得良好疗效。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患者也乐于接受。对治疗的l2例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后未有病例复发。李氏[19]用大黄虫丸治疗痤疮,多发性咖啡斑及鱼鳞病,收到满意疗效。邹氏[20]用大黄虫丸配服其它中药治疗眼肌无力及舌强各1例均获满意疗效。
2 治则研究
现论研究首先认识到,中医扶正诸法在临床应用中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为了揭示其作用机理,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李氏等[21]为了能深入探讨中医扶正法治疗肿瘤疾病的机理,选用临床常用的益气养阴方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方能够提高荷瘤小鼠的总T细胞数,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以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表明益气养阴方能提高荷瘤抗体的细胞免疫活性,从而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扶正方药对人体的正气不但有扶助作用.而且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如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党参、黄芪等可以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白细胞数,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诱生干扰素。肉桂、仙茅等温补肾阳药物具有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的作用[22];鹿茸、菟丝子、枸杞子均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枸杞子还可增加IgG、lgA、IgM含量及抗体效价及抗体生成细胞,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NK细胞及IL-2活性,抗衰老[23];女贞子可增加白细胞数,促进T细胞活性。对IL-2有双向调节作用[24]此外补益类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参脉注射液等均可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补肾益气血方药治疗肿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如小柴胡汤能增强肿瘤患者巨噬细胞、K细胞、NK细胞、IAK细胞的杀伤功能,促进体内细胞产生干扰素和白介素;中药单味药(白芍、人参、黄芪、猪苓、枸杞子等),复方(右归饮、扶正抗癌冲剂等)治疗癌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诱生IL-1、IL-2、IL-3、IL-6、TNF、IFN等的作用,从而通过细胞因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25]。由此可见,扶正药具有广泛的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扶正药如五味子、大枣、甘草等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祛邪之法对免疫亦有调节作用。季氏等[26]通过研究中药活血化瘀法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作用和对IL-2R、TNF-α的影响,发现经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后,原本高于正常人水平的IL-2R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说明中药活血化瘀法可通过降低血清IL-2R、TNF-α水平而起到抑制子宫肌瘤的发生。刘氏等[27]通过研究清热解毒中药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该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以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使小鼠睥细胞产生IL-lα,IL-1β的量增加,表明清热解毒中药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此外相关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类药可抑制机体病理性反应,对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大多数清热解毒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实现的,如金银花、苦参、黄连、紫花地丁可以诱生干扰素,且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激活T淋巴细胞的功能,龙胆草、蒲公英可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强溶菌活性等;大青叶可提高动物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加动物的脾脏重量和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作用;苦参、夏枯草、金银花、黄芩、生地黄、紫花地丁、板蓝根等均能促进血液白细胞数量增加;夏枯草、牛黄、蒲公英、青蒿等能促进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增强;黄芩、龙胆草、黄连、牡丹皮等均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28]。蒲黄、三七、大黄等均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龙胆泻肝汤、银翘散、安宫牛黄丸、温清饮等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大蒜、甜瓜蒂、洋金花、薏仁米、桑枝、莪术、川芎、红花等泻下、驱虫、祛风湿、平喘、活血化瘀药等均为免疫促进剂。
由上可见,扶正与祛邪为中医治疗的基本治则,两者均有免疫抑制和增强两方面的作用,故临床上扶正与祛邪常并用以提高疗效。有鉴于此,进入新世纪中医理论界提出,扶正祛邪理论与西医免疫相关。西医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一切抗原性异物(包括外来的和自生的),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功能正常,可使机体免除病症,保持健康,免疫功能异常则可发生一系列疾病。而中医所论正气应该包含了人体正常的免疫生理,邪气包含了异常的免疫病理,所以扶正祛邪理论与免疫学说是不谋而合的。中医治疗,正是通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采用补益、养阴、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等方法使“阴平阳秘”,达到调节免疫水平的作用。可见,扶正祛邪和免疫之间有“异曲同工”之效。而本方是扶正祛邪,缓中补虚的代表方。因此,如能证明本合剂扶正祛邪的免疫调节机制,无论对于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免疫学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小结
近1O余年来,随着对大黄虫丸研究的深入,药理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抗凝、降血脂及改善血液流变等方向,对方剂主要成分免疫作用的研究已渐趋深化,现已证明组成本方的单味药物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体药物不同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不同。本方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对慢性乙型肝炎、肿瘤等与免疫失调相关疾病的治疗疗效肯定,并提出本方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可能调整了机体免疫状态。并对其治则进行了大量检索,也证实与现代免疫机理相关。因此,探讨本方免疫机制,以便为这一传统名方临床深入运用与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宗淦.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加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4(1):30-31.
[2] 龚 孟.大黄虫丸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4,5(5):112.
[3] 林 峰,张复春,吴婉芬,等.大黄虫丸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6,12(8):549.
[4] 朱建平,肖兰英.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l5(4):281-282.
[5] 赵新敏.扶正化瘀治疗肝炎肝硬化50例[J].江苏中医杂志,1988,9(6):22.
[6] 刘寒英,陈善堂.大黄虫丸治疗恶性肿瘤57例[J].吉林中医药,2001, (3):13.
[7] 危北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4.
[8] 许岸高,李韶光,刘集鸿.黄参胶囊治疗胃癌的细胞凋亡及NO机制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4):364-365.
[9] 赵习德,孔祥梅,张 凯,等.大黄虫丸治疗左室心肌肥厚的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1996,16(5):296.
[10] 陈俊发.大黄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6):331.
[11] 唐 丽,藏力学,杨崇清.大黄虫丸治疗高粘血症3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5,12(1):18.
[12] 赵英宗,王大忠,孙士玲,等.加味大黄虫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6):34.
[13] 谢新样.大黄虫丸加减治疗鹤膝风30例[J].国医论坛,1990,(5):14.
[14] 刘光汉.浅谈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1991,12(6):243.
[15] 李去病.应用大黄虫丸治验三则.陕西中医,1990,l1(4):163.
[16] 季培英,孟 炜.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免疫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55-1660.
[17] 朱金明.大黄虫丸治验举隅[J].山西中医,1998,(4):36.
[18] 牟宽厚,冯 捷,范 侠,等.大黄虫丸合用维甲酸霜治疗扁平苔藓12例[J].江苏中医药,2002,3(7):31.
[19] 李灵巧.大黄虫丸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02,24(5):352-353.
[20] 邹兰谷.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5,16(5):35.
[21] 李涵健,刘嘉翔.益气养阴方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观察[J].中国免疫学杂志,l989,5(4):248.
[22] 黄春丽.论虚实补泻与免疫[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1):46.
[23] 张国山.中药及其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57,186.
[24] 金 岚.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79.
[25] 花宝金.肿瘤虚证及扶正培本治疗的现代免疫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3):60.
1.1 新鲜血液中各种成分抗原性强,容易引起输血反应。
1.2新鲜血液中含有大量存活的淋巴细胞,容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1.3血液中的某些病毒在体外保存过程中会自然失活,如梅毒螺旋体4摄氏度仅存活3天,因而超越3天的血液会相对安全些。
1.4新新鲜血液中某些成分量小且纯度不高,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新鲜血液中的血小板、粒细胞体外很快失活且所含数量达不到治疗量效果,因而不易输用。
2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1]
2.1由于血源不足与不合理用血,各地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血荒”,不少医院相继出现被迫减少或停止手术的情况,影响了对患者的治疗,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血制品的使用,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2.2目前,临床用血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认为输血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错误。为此我国卫生部以及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学术组织都制定了有关成分输血的指南[2]。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下,适度的血液稀释对手术患者是有益的,没有必要将血球压积(Hct)提高到“正常值”的水平。
3输血提倡成分血输注
3.1成分输血的目的[3]是为了达到科学、合理的用血,加强对临床医生的输血医学教育,使临床医师真正理解科学用血的涵义,特别是输血指征的掌握。
3.2不同的血液成分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病人需要什么输注什么,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这样既可使一血多用节约血源,又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达到了科学安全用血的。 转贴于
4大力开展自体输血
4.1自体输血是科学合理用血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最安全、最节省血液资源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大力开展自体输血,2000 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强调,自体输血应>18% ,由此可见自体输血的优点是具有不传播疾病,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无异体抗体引起的免疫及发热反应,特别是实质器官破裂内出血,急需用又缺乏相合血液的人[4]。
4.2对一些稀有血型患者的术中输血十分有利,还可节约血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但开展此项工作,必须依照相关指征选择病例,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相关检验结果,决定自体输血量,正确判断疗效。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医师没有掌握相关指征,对开展自体输血不重视,这可能是自体输血率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5 输血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现代输血医学已进入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时代,有关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同时相关领域研究的渗透、交融又极大地推动了输血医学的进展。现代输血已成为涉及临床免疫学、移植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多技术的综合治疗手段,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参考文献
[1]廖清奎.周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大力提倡成分输血[J].四川医学,20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