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变化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 for the groundwater in hohhot country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著,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近年,随着各大高校内院系、学科的快速建设以及高考录取人数比率及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高校的育人目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已经接受并认可这个事实,然而笔者从1996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学校园任职从教,却发现这近十年的大学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授的内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异,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大学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劳永逸之嫌,让人不得不诧异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居然还保留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还是之不幸。
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在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十年,其个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已经远远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学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如今的大学生,未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难怪,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论探讨以及蜂拥而至的新编教材充斥着大学校园,但矛盾依旧,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一届比一届更迷惘,一届比一届更惶恐,在被尊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中被动地接受早已过时的教学方式及与时代不甚搭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疲于应对着紧跟时展变化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学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寻求突破口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呼声一片的教改过程中,教师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大纲、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来寻求突破,却忽略了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大学生其求学愿景及诉求的变化。为了应对教学改革,教师更愿意主观地、从容且乐此不疲地在教学方式的花样多变性上出出论文或循规蹈矩地编编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及其就业愿景的情况下,单单凭借与用人单位进行业务上的沟通与往来,就简单地叫嚣应该将大学教育变身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性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未免裹读了大学教育之本身且更难以发挥其独到之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90后与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个世纪末的70后大学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其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更反映在其综合能力及素质与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网络及商贸的飞速发展,以前冠之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识海洋的大学校园在知识的给与上逐步丧失了其独到的优势。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及相应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其相应的解释或者答案,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及授课老师。并且,教材、教科书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务处、教材科的供给。网上购书不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广,同时也涵盖了很多国外的原版专业书籍以供其所需。更为重要的是,解答知识及相关问题不再局限于本门课程、本门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的提问吧、相关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以获得很多专业性的建议及回答,在这些反馈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分析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相比单纯地询问老师获得解答的途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说求教老师获得解答是“得鱼”,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解答则是“得渔”!相比70后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仅仅限于学校而言,现今的大学生熟悉电脑及接触网络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有了更广阔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见被悉数尽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识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个性的独特化、鲜明化,不愿意从众,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而强迫学习。虽然在人大学之前还处于惜懂时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当他们一旦进人大学,开始接触全新的东西,这种意识会迅速崛起,他们会自主进行选择,甚至放弃之前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so后不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原因。他们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长及个性的培养,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再之,就是社会赋予的成功标准的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成功标准的多样化。对于60后、70后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一个铁饭碗,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等等尘埃落定事宜,只要简简单单在大学学习,顺利毕业即万事大吉。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成功一大半的前辈不同,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前途似锦的明朗化道路。大学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似乎只是高中过后一个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还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找寻成功的路径,而不再如其前辈一样坐等毕业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个路径的寻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综合大学生自身及外界条件的种种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授予转型为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是涵盖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专业人脉的了解,思考分析、逻辑处理、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资源、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远远高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单纯掌握,倾向于行业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图避免人才单一化,即所谓单纯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员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作为新导向,注重大学生的所学所得,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教学产品。换句话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要注重“售后质量”;而不能只管教学,不管效果,只管课时,不管质量。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不能仅把教材作为授课依据,仅把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指导,认为按照教学计划授之以课程,就做好了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或简单地套搬相关专业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它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交叉及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学的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的最新发展、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市场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共个阶段的自我要求。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胆红素(TSB)代谢异常引起血中TSB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高,TSB易进入大脑,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如脑瘫、癫痫、听力及智力障碍等,重则导致死亡,所以本病需积极治疗[1],但其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而不能早期诊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TSB水平升高可影响机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功能[2]。为能早期发现TSB对脑损伤的程度,本研究通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早期血清NSE和TSB浓度的测定,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NSE和TSB浓度之间关系,利用NSE和TSB水平监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情,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根据《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为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其中女60例,男40例;足月儿74例,早产儿26例;出生体质量(3.15±0.90)kg;出生日龄(4.5±1.5)d;排除脑部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ABO溶血症、G6PD缺乏症。入院时按TSB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高胆组45例(TSB 221~257 μmol/L):男21例,女24例;中度高胆组31例(TSB 257~342 μmol/L),男12例,女19例;重度高胆组24例(TSB≥342 μmol/L):男7例,女17例。选取同期生理性黄疸不明显(TSB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采集静脉血2 mL,NSE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ROCHE ELECSYS 2010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按试剂盒说明要求由专人进行操作,正常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组NSE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TSB在体内积聚并导致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是新生儿期尤其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黄疸程度若超过正常生理水平时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由于感染、溶血、缺氧、母乳及肝细胞对TSB排泄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引起并导致肝功能的损害;同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又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3-6]。目前研究所知未结合胆红素是一种两性分子,它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对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当体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时可以造成肝、脑等重要器官细胞功能损害。因此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高度重视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脑损害从可逆到不可逆逐渐发生,与血清、脑内TSB水平以及神经细胞暴露于一定浓度TSB下的时间相关。TSB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更多的是比较轻微的表现形式,可发生在以往认为是比较安全的TSB水平,特别对于低出生体重和高危新生儿,而在TSB水平较高时不一定有脑损伤发生。因此仅以TSB作为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不可靠[7-9]。
NSE是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8],当神经元损伤或坏死,NSE从细胞内溢入脑脊液和血液。脑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组织中不含NSE,故NSE是检验脑内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客观指标[9-116]。经过多年研究已证实,多数有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如脑炎、脑出血、脑外伤、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均可出现血清NSE水平升高,作为对神经元损害和坏死程度的判定。
本研究中显示高胆红素血症组NSE、TS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液NSE水平变化对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程度的检测是可靠的,该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度高,值得临床、尤其是在缺乏高水平实验室诊治的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凤兰,陈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清酶和总胆汁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7,6(22):766-767.
[2]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3]王冬菊,肖昕,肖小敏.黄疸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108-1111.
[4]金晓秋,曲书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9-1031.
[5]袁传顺,陈吉庆,陆超,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及意义[J].海南医学,2009,20(7):4-7.
[6]赵志勇,徐玉华,吴奇中,等.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γ-谷氨酰转移酶含量变化及其关系[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3):192-194.
[7]王晓红.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0:71.
[8]刘秀翠,李红,孙若鹏.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4):147-148.
[9]刘辉,朱红岩,茆康卫,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9,24(11):2890-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