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与科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 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 [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 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 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 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 吴国盛 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 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 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3-24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相当丰厚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的大成之作。高等院校不仅要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起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通过融合这些优秀文化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达到更好的道德教学效果。
一、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探索发展历程的经验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塑造人格、培养精神的道德教育精髓,一直是后代不断积极发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宝藏。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用先进的马克思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和培育他们的人生观,实现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文化具有柔性渗透的教育效果,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广为人知。在更容易接受和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政课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从近几年的社会现状和新闻报道可见,传统文化中诸如诚信待人、尊老爱幼等优秀的文化观念,出现了明显的被学生淡忘甚至逐渐没落的趋向。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校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地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专注怎样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全校排名,这与教学部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严重偏离。有时思政课甚至被主课占用来讲课做题,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严重缺乏教育成果验收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门户网站、微信、QQ等网络平台缺少相关监控把关,其中有不少有害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正在形成三观、分析辨别能力尚弱的学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就算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只是照本宣科,期中期末考试草草验收过去。不仅忽略思政课开设的目的,更是对学生培育工作的不负责。
(三)学生极受西方文化影响,缺乏对文化的辨别吸收能力。
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虽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但是其中包括的负面文化极易影响学生,如拜金主义、崇洋,甚至会有自我中心主义,都是屡见不鲜的却又无法根治的。除了对文化流入进行相关把控,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对这些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要有效开展思政课程,思政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先导效应。最关键的一点,老师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引导力,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为“教书育人”最终目标服务。
(一)突出内容针对性,重点加强德育教育。
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加大有关德育的部分。思想道德滑坡淡忘,广大学生深受其害,不孝顺父母、不诚信考试等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些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中,都可以有目的性地提出这些问题,配合传统优秀文化中对应的历史事实或名言警句讲解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反思,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全面发展三观和培育健全人格。
(二)活用实践型教学,全面实现融合教育。
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还必须做到“学”和“习”的有机结合,若只是浅显的知识传授是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所以,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验收教学效果并且加深对思想道德的观念意识。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举办优秀文化的宣讲学习讲座、设立传统文化的体验主题项目、带学生进养老院主动关爱老人、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发挥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是开展教学课程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学校和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在校园内设置相应的人文景观、张贴宣传标语、举办学习周等常见方法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网络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力。如在校园网开辟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汉学社、汉服社等发扬优秀文化的社团成立,扶持它们开展相应的校园活动等,充分利用文化的柔性渗透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合到全校环境全民心态中。
结语
通过上文详细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挖掘学习资源的丰富宝藏。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和进一步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责任,高校和学生都应为此而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是德育工作领域一次成功有效的创新实践。结合优秀文化展开教育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更是全面培养人才的一个途径,值得赞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而,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不可分。
一、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传统中华文化的了解现状、原因
在相对重视西方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很多学生知道Valentine’s Day是西方的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用英语怎么说;他们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但不清楚中国四大名著的英文表述;他们知道国外的fortune cookie是签语饼,但不了解中国的红茶在英语中叫black tea。
究其原因,无非是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材本身过于强调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英语语言知识,对英美文化相关信息的介绍不胜枚举,大多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多媒体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电视等渠道,使英美文化潮水般地以影片、教学试听材料等形式进入学生视野,相对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介绍的资料寥寥可数。
主观上,很多英语教师自身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认为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单纯地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就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在课堂上靠自身修养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们大多以考试过级、多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外主要对英语语言、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关资料进行阅读和涉猎。他们没有主观意识到,其实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把本民族传统文化用英语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对英语语言的掌握。
二、课堂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包含了许许多多优秀、积极的民族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使学生为民族特有的宝贵文明骄傲自豪。其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再次,它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华文化知识更贴近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于中华文化的英美文化与之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二者在文化上的对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从而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传承。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文化意识,在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英语作为一门重要外语工具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认识到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多多研究如何利用英语课堂这块阵地有效地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既能操练他们的英语基本功,使得语言得到锻炼,又能真正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达到双赢的目的。
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灌输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环节着手:
1.课前学生的presentation环节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在每堂课前利用3~5分钟让学生做presentation,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presentation。往往在presentation环节,学生自己选择topic的空间很大,涉及的面也很广,包括:唐诗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宋词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中国菜Chinese cuisine,二十四节气The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传统节日 traditional festival,民俗folk customs,等等。给大家做展示的学生会精心搜集素材,准备稿子并认真练习表述;在下面听的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听力,而且能了解到相应的文化讯息,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教师可以灵活地把presentation环节改为discussion,由教师选择一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组陈述。
2.讲课文时的导入环节
在每课的课文导入环节,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可以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点。例如在讲《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Going Home”一课时,在介绍背景或分析题目时,教师可以联系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Random Notes of a Returned Native),可以把这首诗的英文译本读给学生,让学生猜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oem,Who is about going home。这样会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这首诗的英文译本,并迅速调动大脑已知信息寻找诗的题目和作者。此环节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还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诗歌的回顾和兴趣。
比如讲《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Quick Fix Society”这篇课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讲解fix的含义,再解释题目的意思并让学生讨论快节奏社会的种种表现方式,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快节奏。其中在对待快节奏的态度上,教师可以援引《老子》第37章:道恒无为,而无不为。Nature does not hurry,yet everything is accomplished.教师先把这句英文说给学生听,让他们说出汉语意思,进而把传统文化中先人对待快节奏的态度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老子这句话的看法。同样,学生会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叹服并产生兴趣,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再如讲“Discovery of a Father”的时候,可以联系朱自清的《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摘选这篇散文中的一小段译文让同学们进行赏析。讲“The Greatest Invention”这课的时候,首先就让学生说出“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因而教师还可以联想到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诸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教师让学生练习用英文讲古代寓言故事,就能达到操练口语、锻炼表达能力,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双重目的。
3.课堂学习中的点滴渗透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根据具体情况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授课若是涉及国外的某些习语或谚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的习语或谚语的表达,例如teach fish to swim就是中国成语班门弄斧;love me love my dog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如果涉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则可以让学生联想中国的对应饮品――茶,思考茶在中国的渊源文化底蕴。再如提到英美文化中的色彩,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中的色彩含义,并鼓励学生辨别二者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讨论出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根源。
四、结语
教师需要开动脑筋,平时多注重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到在讲授英文课本的同时,恰当地联想相关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点滴渗透到课堂中,继而实现既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又锻炼语言能力的目标。笔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4]于鸿雁.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海外英语,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