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现代化治理

社区现代化治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现代化治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现代化治理

篇1

广义社会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虫然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发达地区已完成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但在内蒙古、西藏等大多数民族地区仍然处在第一次刹-会现代化阶段,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考察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着手,由于较多地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那么我们在研究社会现代化时又小得小吸取经验教训,走出 一条集合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综合、生态、民主、科学、自由全而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为民族地区及其他发展一般性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指明力向,以便我们尽量缩小甚至是赶上发达地区发展的步伐

社会现代化全力位演变的过程的各个力而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科学化)、人的现代化等等是相互联系制约着的其中,工业化无疑是经济现代化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环节,是全部过程赖以展开的根本动因工业化过程的展开必然要求市场化过程与之相伴,它以自身的客观逻辑促使市场化过程的展开;而反过来,市场化过程的进展状况,又作为直接必要条件制约着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统一为内容的经济现代化呼唤着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民主化和科学化,并为一者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反过来,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制约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和日的,所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好的条件,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是促进前三者的发展总之,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才能共同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实现

2.民族现代化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谈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是经济的现代化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现状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而去着手 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工业化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力式落后发展经济多依靠传统的手段对于新兴的微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带来的有利时机因本身条件的}S}制也未能完全把握

生产关系市场化,即也就是企业而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联系市场化是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又是我们市场化必须借助的平台民族地区本身地域因素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多为无人区想要发展市场化有障碍

2.2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

民族地区日前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状况小能为其民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较理想的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实施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刹一区组织建设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小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

2.3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化

民族地区现阶段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弘扬科学精神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日前的发展还小平衡,至今还有小少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2.4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中最核心的日标,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日的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最终要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素质,实现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人口众多、但知识水平、素质较发达地区有差距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于民族地区民众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力式和行为力式的现代化

3.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落后的经济发展力式与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族地区地广物博,通过对资源大量的开采以及初级加工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原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随着资源的消耗,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想要通过粗放的力式发展经济变得越来越难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式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啦尹;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对劳动力进行在岗培训,促进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后,依靠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促进管理结构的优化

3.2政治法治化的小完善与解决途径

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让政治系统在阳光下运行,使民众能成为监督腐败滋生的主体那么落到实处,一力而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另一力而就是考虑要通过力式使政治法律、规范真正得到尊重和严格执行,因此力式力法的探索也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我们社会正在倡导和逐步实施的政务公开,官员公布则产状况,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网络政治化等等途径和力法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发展民族地区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政治现代化也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3.3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与协调办法

民族地区的民众较多都是有自身民族信仰的在信息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充斥着民众的大脑我们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和尊重民族信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在民族地区的民众意识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主导价值观,又能鼓励多元价值文化的存在和尊重民族信仰,具体建议如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另一力而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必然需要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的兴旺繁荣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篇2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①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因此,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参与意识较强,且具备参与的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18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我国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区治理。这是社区治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划中,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结合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手段,实现社区治理水平的飞速提升,就成为社区工作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1 “互联网”+背景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研究领域中,各个行业和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社会发展背景的研究,并没有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概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有关“互联网+”背景的基本概念论述,主要可以根据研究观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方面不同的内容。

其一是将“互联网+”背景的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经济金融行业的研究领域,具体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其二则主要强调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基础治理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优势和具有的发展潜力。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 社区治理实践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我国产生和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其在社区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今社会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仍存在大量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解决和应对的矛盾问题。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社区治理仍处于并将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由原始工作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型的中间时期。

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影响下,受传统社区治理思想的约束和限制,“互联网+”社会发展背景下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不但没能结合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反而限制了社会公众及社会企业单位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参与程度,严重缩小和降低了社区治理的管理力度。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社区治理力度的思考

3.1 革新发展思想,摆正认知理念

在广大社会成员的认知中,有关“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仍旧属于一个较为陌生的字眼。但自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手段为依托的信息化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成员日常工作及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这一社会背景要求社区工作管理人员在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真正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结合信息化处理技术改变治理工作的开展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背景确实能帮助社区治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自身的工作治理水平,但“互联网+”的信息化处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工作人员在开展社区治理时,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辅管理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技术。当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和弊端时,仍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3.2 强化教育宣传力度,提升社区治理的群众参与度

管理人员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强化社区治理工作开展的宣传力度,使社区更多群众参与到治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赢得更多群众基础。社区治理工作开展效率的高低,有时能直接体现出一个社区发育成长状态是否完善。

社区治理应引导更多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如在治理方案方面,集思广益,从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要培养社区成员养成强烈的集体发展意识,在社区团体中形成家文化的认知发展理念。在保持个性发展认知观念的基础上,为社区治理工作开展的负责人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使管理人员能在了解和结合社区群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理方案,实现社区治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4 结 语

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社区治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有时能决定整个城镇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与社会成员个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刻了解社区治理与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才能秉承正确的发展认知观念,实现治理力度与质量的全面优化和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