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院病区环境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篇1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篇2

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入院介绍、护士穿刺技术、服务态度、生活护理情况、病区环境及设施、疼痛管理、护士和患者的沟通时间、药物知识讲解、补液巡视、功能锻炼指导等10项内容,各项满分为10分,总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展开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生活、文化、精神及情感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与患者、临床及社会紧密贴合,构建护士良好职业形象,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目前优质护理服务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实践证实,而其在病区护理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还少见报道。我院为提高病区护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①提高服务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在科室内业务培训会议上由护士长宣讲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全体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并提出问题,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将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引入其中,培养所有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制定陪护、查房、探视制度、健康宣教制度及护理责任制,确保所有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制度。

②落实护理责任制:按照责任护士工作能力分配适量患者,由其为指定患者展开与护理等级规范相符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病区床位数量成立护理小组,给予患者全程、全面护理服务。

③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对病区各种标识加以统一,确保病区环境良好,同时在病区和病室中摆放绿色植物、壁画或花卉,制定定时清洁计划并做好病区消毒工作。

④合理制定排班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量对护士人数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按照各科室特征,在小夜班、中午班等重点时段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护理质量。

⑤严格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制度:制定“优质服务之星”和“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评选标准,每月展开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将获奖个人及科室向全院通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保证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予以有效激发。

篇3

为适应医院深化改革,转变医学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员满意度,我院探索将五常法运用到病区环境管理。

1 准备实施方法

在总院邀请GE公司中国集团医疗咨询部给全院干部培训后,护理部组织护士长和全体护士学习五常法的概念、意义,讲述实行五常法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环境管理的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改进人们的思维过程,对护理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大家统一认识,推广行动,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具体实施:

1. 1 常组织:运用分层管理法。正确区分物品需要和想要、保管和保存的方法。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物品明确区分要用的和不用的两类,按物品的需要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合适的位置,把不需要的物品和数量降到最低程度,多余的退回或者给需要使用的部门,把需保存的资料、文件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收藏。建立单一就是好的新理念,同类的产品,只能使用一包拆封一包,(如一次性护理用品、无菌消毒包等),掌握“一就是最好”的原则。

1.2 常整顿:运用质疑思考法。善于发现问题,认真落实第一个S。妥善放置物品,将工作场所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把握整顿的原则,清除过多的积压物品,物品按类放置,标识明确,橱柜内无杂物,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提高办事效率。

1.3 常清洁:运用目视管理法。物品放置尽量采用开架式和玻璃透明橱柜。按照物品的清洁、无菌要求划分区域和界限,清除死角和污染源,对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养,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等每一处都落实专人管理,提倡管理越简单越好。

1.4 常规范:运用标准管理法。通过制度的强化与落实,将前3S行动成果进行巩固,形成完整的制度,持续正常的进行并加以监督,定期的进行评估,改进不足之处。

1.5 常自律:运用自我管理法。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及场所。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增加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各人职责,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保持仪容、仪表整齐大方,文明礼貌,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给病员带来信赖和安全感,由此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2 预期效果和目标

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安全,改善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我们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2. 1 提高工作效率:物品摆放各在其位,过目知数,一目了然,标识明确,取用时不用寻找,迅速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增加护理安全:加强了护士责任心和自律性,提高护士素质,保证了护理质量。如:明显的红兰标识用于区分外用和内服药品,将差错和事故隐患处理在萌芽中;走廊安全出口的标识和无杂物无障碍的通道,可以在突发事件时起到紧急疏散作用。

2. 3 规范病区环境:优美的环境,让护士和病员有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空间,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信心,增加病员对医院的信誉度。

2.4 提升病区整体形象:从环境的改善起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服务品质的提升,提高了病员满意度。

3 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3.1 不被员工认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加强教育和宣传,了解和感觉五常法所带来的好处和重要性并从中得到收益。

3. 2 积极性不高:需要更高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

3.3 自律性不强:不能持续坚持五常法的实行。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坚持起带头作用。

五常法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日本企业向来以干净整齐而闻名世界,这应当归功于他们历来十分注重对每位员工进行五常法则的教育,培育了员工高度的责任性和纪律性,它在日本民间流传超过二百年,近来逐步推向世界。它是用来维持品质环境的一种有效技术,宣传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是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模式之一。可谓众多企业所引鉴。香港玛嘉莉医院、屯门医院率先将五常法运用到医疗界,得到了实际效益,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其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也将精益服务方式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试行探索。

运用企业精益管理中五常法管理病区环境是我们的一种尝试,现在仅仅是初步阶段,希望能通过人人参与实践,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降低病区运营成本,达到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英, 王芳, 贺廷芳. 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的做法和体会[J]. 吉林医学, 2007,(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