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资本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资本的概念

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7-0042-0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7年底开始的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之陷入新一轮的衰退,全球股市无一幸免于暴跌的命运。此次金融海啸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而对于其产生的真正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公司治理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说、金融创新过度说、市场自由主义失灵说、信用危机说等,其实这些均只能从表面上解释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经济发展史中从来不乏此类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远期有17世纪30年代的“郁金香热”,18世纪早期的“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近期则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眼下的次贷危机等。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危机爆发。这些都不是上述学说所能解释的。

那么究竟是谁一次次地导演了这一场场的金融悲剧,而又究竟是否能够避免悲剧的再次上演呢?我们认为,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周期性脱离是金融悲剧产生的真正“幕后黑手”;而金融资本的贪婪和人的本性又使得这种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二、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关系演变

(一)资本的概念

所谓“资本”是指行为者的某些动机和标准,正是这些动机和标准引导着具有某种特定技能的人(或者雇佣他人)去执行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职能。其中生产资本代表着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者(包括运输、贸易和其他提供实现条件的活动)的动机和行为,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金融资本则体现为以货币或者其他账面形式持有财富的那些当事人的标准和行为,是重新配置或分配财富的行为者。二者本是经济实体的不同方面,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使得二者职能的分离成为必然,而且二者运行机制也不一致,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爆发的种子。

一般来说,金融资本具有流动性高、逐利性强、风险规避手段多等特点;生产资本则由于资产专用性高且难于变现等原因,流动性差、套利成本高和风险规避途径少等特点。在风险面前,由于金融资本在本质上是无根基的,故容易逃离风险;而生产资本由于扎根于所能胜任的领域,甚至扎根于一定的地域,总是不得不面对每一场风暴的洗礼。二者虽然存在上述诸多区别,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而这种互动关系并非总是能保持下去,在有些时候二者会产生离心化运动,这也是金融泡沫产生之时。

(二)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间的互动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以技术革命或创新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变迁并非是连续的和随机的,而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路径。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不仅提供新的技术产品、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等“硬性工具”,还将会使组织原则及制度、实践模式乃至社会文化和人的意识形态等“软性工具”发生重大改变,技术革命的这种双重性质被人们称之为“技术-经济范式”(Per-ez,1985;Freeman和Perez,1988)。因此,技术革命的发生必然伴随着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以及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产生和扩散,同时使得资本的相对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商界人士、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在个人决策及社会互动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作用。

每一次技术革命一般要先后经历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二者间的关系也不一样(见图1)。

1 导入期早期――爆发阶段:技术革命的开始到来,应用新兴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利润,金融资本逐渐抛弃利润微薄的旧生产资本,不断涌向新的生产资本,并开发出适当的新金融工具支持它。然而不久,金融资本便会发现新兴技术部门毕竟只占经济体的一小部分,很难维持高收益的习惯性预期。于是,金融资本就会变得极富“创造性”,从房地产到艺术绘画,从敌意收购到衍生工具等,开始漫无边际的金融创新。

2 导入期中晚期――狂热阶段:一方面,金融资本为新范式基础设施的巨大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金融资本进一步脱离服务于生产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一运行轨道,新生产资本沦为金融资本操纵和投机的对象,二者几乎完全对立。此时,在这个资本收益、房地产泡沫和国际游资盛行的世界中,为逃避价格竞争的并购狂潮四起,新部门的过度融资现象比比皆是,真实价值的概念被抛弃,账面财富与真实财富之间,真实利润或红利与资本收益之间的比例越来越失调,资产泡沫迅速膨胀,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断裂程度达到极点。然而,这种幻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泡沫总是要破灭的。

3 展开期早期――协同阶段:泡沫破裂后,疯狂的金融资本被迫回到现实,与生产资本重新耦合,生产资本被明确视为财富的创造者。金融资本从服务于生产资本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的利润份额,二者共同扩张,从而促进财富的真实增长。

4 展开期晚期――成熟阶段:此时,新产品和技术体系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新投资机会逐渐变少,为提高生产率所作的投资越来越没有成效,新的盈利机会难以把握,追求规模经济的兼并潮兴起。利润从境况不佳的经济中和依然活跃的企业和部门流出,由于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机会日益减少而成为“闲置资金”。金融资本承受的压力迫使其寻找新的利润源,如贷给遥远地区和投向新技术开发,前者会导致债务危机,后者则孕育着下一次浪潮的到来。

三、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的继续或者说是延伸。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兴技术――互联网络的兴起,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几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处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爆发期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由于丰厚的利润使网络行业获得了不少金融资本的青睐,围绕着互联网通讯的金融创新工具也不断涌现,风投活动盛极一时,硅谷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期间,与网络相关的行业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出现了一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快速成长起来的跨国巨头,如微软、雅虎、甲骨文和亚马逊等,金融资本以一种间接但极为重要的方式推动了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进程。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的狂热期,网络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大量前期累积的闲置金融资本的涌入,从而致使一方面网络行业过度投资现象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1995~2000年仅网络经济就为美国每年增加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产值,每

年提供了超过230万个就业机会,并以每年60%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行业投资机会的减少意味着高收益机会的减少,不满足于此的金融资本发展出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以钱生钱,开始脱离生产资本的运行轨道,踏上了独自起飞的“非理性繁荣快车”。金融资本在爆发期所积累的信心空前膨胀,开始操纵并主宰生产资本的命运,兼并浪潮接踵而来,行业垄断逐步显现,它的直接利益支配着整个体系的运作。此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金融与生产相分离,经济力量和调节框架之间的裂痕也逐渐扩大,而任何管制的尝试被认为是阻碍了财富增长的道路。这种新的钱生钱的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网络泡沫不断被吹大,其主要表现为以网络股为先锋的股市空前繁荣。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美国股市市盈率约40左右,远远高于正常水平。以高科技股为主要代表的NAS-DAQ连创历史新高,高科技股约占美国股市市值比例的40%以上。于是,在导入期尾声出现了一个针对互联网技术和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疯狂投资的阶段,它刺激着股市走向繁荣,并最终形成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总有一天会以各种形式破裂。NASDAQ指数在2000年3月冲至创纪录的5048点后,标志着达到互联网泡沫的最高峰。次月3日,NASDAQ暴跌349.15点,比3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16%;到年底,NASDAQ相比最高点下跌51.1%,创下其开市71年来最大的年跌幅。另外,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值也出现了10年来的第一次下跌,年下跌6.2%。随后,雅虎等公司收入急剧下滑,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全球IT泡沫开始破灭。

一般来说,泡沫的破裂必然伴随着经济的衰退,同时金融资本也应该回归到服务于生产资本的中介者角色的现实中来,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重新取得一致。而走出衰退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政府当局建立和引导制度变革的社会能力和政治能力。为了扭转IT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的颓势,美联储采取了以降息为主要手段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到2003年6月25日,连续13次降息后,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下45年来最低水平。低利率政策的实施,意味着资金成本的下降,刺激储蓄率本来就低、消费观念超前的美国消费者积极购买各种消费品,包括房产等耐用消费品等,从而导致美国房价急剧上升。根据Case-Shiller指数,从2000年开始到次贷发生前的2006年中期,美国10大城市房价累计上涨了126.3%。

另外,网络狂热期间培育起来的衍生品创新浪潮并没有在泡沫破裂后得到有效管制,而是继续大行其道,逐利性投机资本迅猛增长,市场投机气氛愈来愈浓。2006年,全球流动性最大的对冲基金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基金只数发展到近1万只,基金管理资产达1.2兆亿美元。而道德伦理的软化和金融活动的不透明,会极大地助长狂热期金融资本的自信心和嚣张气焰。许多金融创新工具利用法律漏洞来逃避监管,如寻求不被纳入存款的资金,以降低准备金率,或者通过操作表外金融中介业务从而收取佣金的诸多新方式(Strange,1998)。尽管2001年安然公司的倒塌和2002年世通公司的破产,让美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但并无多大改观。在华尔街创造的房屋次贷产品链条中,从R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ABS(资产支持债券)、CDO(担保债务权证)到CDS(信用违约互换)等,信用不断放大,风险层层转移、层层掩盖、逐渐累积,金融资本(衍生品)离生产资本(房产)越来越远,直至金融危机的最后爆发。

由此可见,网络泡沫的破裂,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断裂后的重新耦合只是体现在网络通讯行业(也许此时只有该行业的泡沫最引人关注,而其他行业的泡沫还不明显)。由于过分关注经济增长目标,调整时忽略了在诸如房产等行业中,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离心化趋势,导致泡沫在该行业中继续滋生放大,最后引发了席卷全球的华尔街风暴。

虽然这次金融海啸的发源地远在美国,但对于一直在努力寻求融入全球化市场、当前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来说,它通过出口贸易、资本流动以及心理预期等三个主要渠道传染进来,令国内市场感觉到了明显的震感,从而加大了国内A股市场下跌的速度和深度、对外出口明显减速等。

篇2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篇3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超级秘书网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