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2-01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理科语文,刚开始复习时学生信心百倍,气氛活跃,课堂上状态很好,但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热情下降,加上普遍的一种心理,认为语文是可学也可不学一门学科,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成绩也在不断下滑,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现将这些问题简单总结反思如下:
1 学生说了不等于做了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的是提问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时,我就以为他们掌握了,但是通过16班的白东东同学的试卷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很不错,但是卷子中所组织的语言并不是很好,比如在上诗歌鉴赏时,分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我问道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该同学口头展示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日益憔悴。”在我的引导下,他进一步说出了运用比拟的手法“如满月”。别的同学将他没有分析出的作者的情感补充了出来。也就是说,对这道题的分析在课堂上已经全部由师生共同完成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对此句的高质量的分析。但在我检查总复习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根本没有把题目做完整,由此可见,说不等于做。学生能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就需要我在检查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复习书上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课后还要再个别落实。以前,我只是在课堂上泛泛的作出要求,或是在批改时标注出来。但是,最终没有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这是我落实中一个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从12周开始,我开始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发现学生整体做题的情况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高考更多注重的时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兼顾学生书面表达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板书以及动手完成题目,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完成之后,都要要求学生动手完善题目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的时间,逐渐养成动手书写的好习惯。
2 老师不能想当然
我以为学生记住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记住了。比如:复习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后,我利用早读时间对名句默写进行了检查。本以为学生的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我在每节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识记。但是被我叫上黑板的两位只写出来了几句,其他学生写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最让我意外的是考试中,考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故木受绳则直”等非常熟悉的句子,还有学生出现错误。两个班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让我颇感意外。学生对基础根本没有进行落实,只是我想当然的以为让学生去记了,学生就记住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记住。于是,我在早读课上督促他们记忆,之后,再进行重复的默写。由此,我得出:让学生去完成的东西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不能凭自己的臆想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到底会不会,可以听写,点名背诵等。有检查,他们就会有一个学习和记忆的标准。在不断的督促和检查中,也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检查,让学生不断积累,备战高考。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要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够了解得全面。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应该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比如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查听写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所想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所见为标准,多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3 要充分让学生学到东西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60―01
农村初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改方面进展较为滞后。因此,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作更大的努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跟上时代步伐,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1. 更新观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 上好课、备好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上课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 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二、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开展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让班与班之间为之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能力,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三、聚焦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51-02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从《诗经》的微言大义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大放异彩到宋词的璀璨夺目,古典诗词承载了作者寥廓的精神世界,抒写了永恒的人生主题,是中国人性情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的诗意表达。
高职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但是仅限于熟练背诵和了解大意,并不能做到较深入的鉴赏分析,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亟待寻求更为务实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拟论述四种较为有效的鉴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篇》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李白生活在盛唐,性格豪放,足迹遍及名川大山,其作品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正是时代与品性的折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与其豪迈的性格交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壮丽无比的画面。
杜甫生活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个人经历了为官遭贬、仕途不顺、生活漂泊、居无定所等困境,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豪情壮志,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浓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破亡,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逆境,此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思家情绪。其中“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国破家亡的悲情推向极致。《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时,老病缠身,生活困苦,寄居异乡,他独自登上高台,看着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飘零的处境,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作。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性情迥异,因此折射到诗作中的内容、风格也相差甚远。
因此,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所处时代,才能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学习一首诗词之前,在预习环节,需要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经历是否投射到作品之中,是否影响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三、推敲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注重炼字,会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境界。
如宋代张先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就非常有表现力。云飞月出,月光普照,微风过处,花影摇曳,婀娜多姿。“弄”字将云破、月出、风过、影动等动作联系在一起,使天地间的花月焕发了活力。花儿顾影自怜,景物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在一天将尽之时,诗人暂忘了一天的愁闷而体会了宁静的意味。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书写现代精神的词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和“翔”用得非常巧妙。“击”本义是敲击、敲打,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状态,在本词中突出了鱼在水中游得轻快自在。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飞”、“游”,表现力就极大地削弱了。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词象征了青年革命家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所以,通过推敲作者使用的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关键词语的表现力,感受它们创作的作品的魅力和张力。
四、品味意象
意象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已不仅是本义,也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因此,鉴赏诗词时要格外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通过意象揣摩作者的心绪。
月亮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国”,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书写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其中“梧桐”这一意象浸润了作者的愁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秋霜中傲然盛开,所以诗人常常赋予它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一意象饱含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者不同、心绪不同,所以对意象的观照也就不同,同一种意象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感彩。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离别的伤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赞美。同是“柳”这一意象,却传递出不同的心声。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或事意象。自然意象如月、水、风、霜、梅、兰、竹、菊等。人或事意象如舟、湖、镜、灯、登楼、吹笛、饮酒、登楼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常见的意象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古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移情,体会意象蕴含的情感及作者对万物的观照,体会意象所形成的深远意境。
五、展开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书画中有留白这一技法,诗词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想象,同时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把诗词所描绘的整体画面呈现出来,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像散文、小说、戏剧,可以洋洋洒洒千言描绘一个场景,它必须高度凝练,用词极为讲究,广阔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创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了一幅清幽寒冷的画面:千山寂静,万径无迹,江中孤舟,老翁独钓,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读者只有经过想象,经过再创作,才能感受到这种万籁俱静、苍茫悠远的意境和波澜不惊、苍凉孤寂的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描写的是恋人离别的场面,没有嚎啕大哭,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面写分别的场面,通过想象、读者的加工,可以想到两人此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由此不禁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但是两句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再加工,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词的意境形成与艺术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歌声呈现出来,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更真切地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想象后形成的艺术形象。中流砥柱的独立寒秋图、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勇搏风浪的中流击水图,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通过绘画这一再创造过程,学生对青年的革命豪情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
六、结语
古典诗词的四种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热爱诗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未来使命。
参考文献:
[1]鲁原.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