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然条件
地貌特征本区域位于榆林市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从西到东依次为风沙草滩区、白于山区、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区内地势高峻,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地表支离破碎,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34—169天,四季分明。区域内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92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片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3.64亿元和12.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0和4701元;城镇化率31.4%。红枣产业成为片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煤炭、岩盐开发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榆林吕梁片区七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榆林市政府决定安排振南专项扶持资金总规模达3.9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资金2.4亿元,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及续建收尾工程。
贫困面大集中,返贫率高。区内7个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9.1%。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56.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6%,分布在18.7万个家庭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
金融支持连片区县域发展的瓶颈
·资金体制性外流严重
随着榆林市辖内吕梁片区七县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明显,然而贷款增幅相形见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贷差逐年扩大。县域资金净流量呈现“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
1、资金存量分析:以2011年末为例,榆林市特困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5.27亿元,有92.82亿元没有用于县域经济流转,占存款的49 %。将近一半的县域资金外流。
2、增量资金分析:2011年末,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0.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2.68亿元,有7.63亿元新增存款没有参与县域经济循环流转。
·基层营业网点撤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基层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与县域经济多样化快速发展形成反差。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致使县域金融机构逐步退化成为吸收储蓄的机构。
金融支持吕梁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全方位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长期科学、务实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和反馈信息,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抑制资金外流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各资金主体与资金资源活性配置的基础,所以,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抑制资金外流的有效措施。深入贯彻人民银行指定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当年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主体性教育策略
一、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属性要求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和层次,重点强调的是针对性和技能能力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它以追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所以,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好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急需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之服务。
(一)地方高等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形成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等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服务区域经济,因为只有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奉献求支持,才能赢得最佳发展环境,获得最大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成,发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推广、培训等综合优势,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输送高智能技术、高品位成果。为此,从事高等教育的全体教职工要通力合作多视角全方位审视本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努力营造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共识。
(二)要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导向,提升产品输出质量,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是其价值企求。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人才市场所需专业及对就业者素质与能力的检测。高等教育一定要具有区域特色市场,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来构建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如“订单式”。要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计划适度培养“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的“产品的销售”(即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及高质量的就业率就能提高地方高等学校的声望,吸引更多W生就学以之推动学校的发展。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急需转变其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供的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潜能。只有高等教育自身质量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智力与技术支撑的。从教育学原理可知:经济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可以说,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有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因为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们两者是共生共赢的关系命运共同体。
三、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地方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不是未来的“技术工具”,而是鲜活的个人,是社会各个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智慧者,加强主体性教育,强化教育对象主体能力的生成使之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出技术能力,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中包含有:在价值层面上,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在人文关怀层面上,就是受教育者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需进一步提高与培养。在教育过程层面上,就是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方面来说,侧重的是教育过程,要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教育的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对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它们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职。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开发(HRD),是指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团体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总体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升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人力资源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背景、文化要素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应注意开发的针对性;第二,激活性。就是指通过适当的手段使其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开发潜力,如果不能在其最佳年龄予以开发,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第四,资本积累性。人力资源是人的体力、智力、知识、能力、经验、技术等的综合体,是不断通过自我学习和外界的教育、培训积累的结果。这就为开发人力资源以实现其不断的资本积累和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方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在于:第一,通过开发活动提高人的智力、能力、知识、经验、技术等才能;第二,通过开发活动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人才资源及其市场建构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相协调,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各个组成要素应当满足区域各产业、各部门的要求,任何一个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不适配,都会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仍有待加强,人力资源及市场建构,劳动力素质仍然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升,区域分布不平衡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了2.64个百分点;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但是所占比重相对还是很低。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待提高。从区域人力资源以及人才建设情况来看,各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但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资福利等吸引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但十分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人才,导致近年来“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从中可以看出,各区域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各区域人力资源需求各有不同。
2.1.2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构不契合人力资源的结构由素质、知识、能力、技术、经验等要素组成。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调整只有与所在区域经济产业、部门结构相协调,才能对区域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目前,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构并不契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向第三产业倾斜,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求人力资源结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落后,导致结构性不契合。因此,人力资源及其市场建构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2.2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反映了一定区域内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区域经济根据资源分配情况可以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发展层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能否得到真正提高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三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2.1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中心任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各种资源积累、叠加、优化、组合的结果,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它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实践证明,物质资源的匮乏,并不能从根本上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的短缺,再充足的物质资源也是徒劳。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推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信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源泉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源泉。第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人才能力和活力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就是为了提升人的知识、技术、经验、能力等,尤其是不断提升人的整体才能和竞争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让其更主动和积极的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只有这样,区域经济的发展才有一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和后盾。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优化区域人才结构的根本保障。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人才资源开发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区域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区域经济机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来完成。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关键,也是重要保障。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合理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3如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如此之高,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及能力建设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强化人才资源开发意识,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手段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欠缺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开发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从组织外部引进高质量的人才,忽略了对组织内部已有人力资源知识、能力、技术、经验等的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因此,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对本区域、本企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调整和优化本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再教育、培训等来提高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所潜在的能力,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合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本区域内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2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拥有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需求,这些人才也十分缺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及各区域就应该及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还应当优化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使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配。
3.3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增强人才聚集能力东南沿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于工资、待遇、机遇等吸引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中西部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及中西部地区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增强自身人才聚集的能力。第一,改善中西部人才就业环境,增加人才就业机会,适当提高工资待遇;第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出人才来家乡就业、创业。第三,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大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及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