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生品德养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0-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孔子也曾告戒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道德德育。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这就确定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统领优先地位,同时又指明了学校工作的目标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育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抓好了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才能了解祖国的兴衰,才能增强其各种情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学习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主渠道
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灵活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
二、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在新世纪,各种思想、思潮、流派、学说尤为活跃,为使国家、民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我校特别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系统的、分层的疏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
三、狠抓少先队工作,突出阵地作用,提高道德素养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心理帮助及辅导是做好个别后进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之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让世界人民艳羡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经跨越了国界局限,跨越了时间局限。可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外来文明的融合对于祖国未来一代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身心“保本”、“逐源”的同时在“融合”中健康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谈谈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
一、意义呈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明优势。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亲情、社会责任等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辛勤的探索和创造。这些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撑,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加厚少年儿童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倡导诵读经典,在和经典的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策略分享
1.充分利用传统文明素材影响学生
国学中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到了时展的今天依旧如“陈酿”般醉人。应用这些素材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其作用无疑是不容小觑的。如:孝敬父母、学习礼让:以前有好东西想不起父母,就是自己吃。现在能先把好吃的让给老人,不独占了。以前只知道让父母照顾自己,现在在父母生病时能主动问候,并送水送药。因为他们知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不比物质比进步:原来喜欢和小朋友比漂亮衣服、鞋子,现在他们明白该比什么,因为《弟子规》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物品用后放原处:以前经常让父母替自己收拾用具,或者物品乱丢乱放,现在不用了。学习专注有定力:以前读书东张西望,现在知道要“心眼口、信皆要。”团结友爱不告状;孩子们有个特点就是诿过他人爱告状,甚至有的孩子还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到了大班学了《弟子规》,他们在行为上明显自律了很多,而且他们还知道劝解别人的不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因为“扬人恶,即是恶。”“过不规,道两亏”呀。
2.让学生学会品味与感悟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其内容的言简意赅,字字千金。而对于“坐不住”的小学生来说,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坐住”了。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品味与感悟,而其品德水平也同时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可见诵读国学锻炼了孩子的静功。孩子们都爱动、坐不住,是很让父母头痛的事,但是诵读经典之后,当成人要求孩子静下来,或者是他们看书的时候,他们都能安静很长时间。每天的诵读,让孩子不那么浮躁了,能踏实下来做事,注意力保持时间也比较长。
3.营造文化氛围润化品德教育
小学生同样具有能力,他们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属于自身年龄段的独特的感悟能力。为了使经典诵读收到实效,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育人环境入手,在校园中营造了诵读活动阵地,建设“经典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长廊”。我们在校园中建设了几十个专版,精选了古今在我国经典名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字、画面、人物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于长廊,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校园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经典文化熏陶,感受到这校园文化长廊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4.让学生学会批判
知识的获得过程,能力的提升过程,品德的养成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对于各种资源的思考与批判。通过我们诵读经典的尝试,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也收获很多,班里的老师也从经典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即使是经过历史的荡涤和考验,经典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时展的内容,作为老师,要教会孩子批判地继承先贤的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才是科学的继承方法。
一般情况,低年级思品课课文内容都比较简短,甚至有的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一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二是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拍手朗读背诵;三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播放幻灯等多种形式,借助生动有趣的形象使道理进入学生的大脑。比如《爱护课桌椅》一课,可先让学生看动画片《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五颜六色的画面,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乱画,不乱刻,不弄脏,不损坏,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明白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学习的好伙伴,应该爱护课桌椅。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有节奏地拍手同唱《礼貌歌》激趣导入,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并组织学生上台以情景剧表演加以练习。
二、创设情境,活动激趣,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设境。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地集中和调动起来。如《动物学校》一课,上课铃一响,我就神秘地对学生们说:“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学生们兴奋地喊道:“想!”接着,我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有关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讲完后,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上台表演。这样,就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设境。运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其声像的优点,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之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仔细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接着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同学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设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不打扰别人》,在教授练习第一幅图时,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讲述,想象大家都来到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然后,两个学生扮成图中的学生,突然大叫起来,由于其他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之一惊,随之就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邻居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读报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
仿图设境。小学生爱模仿,也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很明显。如讲《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的练习时,我让学生轮流上台仿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摔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不小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三、引导实践,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老师,您辛苦了》主题班会,让学生说一说赞美老师的话。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上课发言要立正站好,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上下课礼整齐一致,课上坐姿端正;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 ;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