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探究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来自社会现实,易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从中了解、领悟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之前设置一个或者若干个探究,让学习者对知识先有一个具体的感悟,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升到哲理性的认识,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生成。在2008年3月版教材第5-6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了很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只蜡烛,整个房子一遍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设计两个问题: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活动”中的实例让人感觉就像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明白世界观指导方法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在教材第73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通过这首诗,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事物的矛盾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道理。探究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的生活中,有利于吸引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呢?
一、寻求有趣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起来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孩子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在教学第十二册《凡卡》第一课时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童年时,都能干什么?到了节假日,还能做什么或得到什么?”然后播放悲哀的音乐(《流浪者进行曲》),师感情叙述:“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童年,享受父母关爱的时光。然而,一个小男孩,一个可怜的、才九岁的小男孩却在人们忙着准备圣诞礼物的前夜提笔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有的说这个小男孩好可怜,有的说他的命运太悲惨了,还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分给他一些。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于是引导:此时此刻,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要叫爷爷带他离开这个地方,而且越快越好?”有的研究“他说带他回村子里去,村子里有什么好?”有的研究起“他是爷爷的亲孙子,为什么请爷爷带他离开要用‘跪下了’、‘永远为您祷告上帝’、‘看在基督面上’?”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来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异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方法,还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放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凡卡》结尾没写寄信的结果,就让学生展开想像,续写《信寄出以后》。此文还可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小珊迪》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二是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一、通过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时,老师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100以内的自然数,教师能很快说出这个数有几个因数,活动中学生发现老师对答如流,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自然数的因数,至于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正在学生好奇时教师引入新课,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高,更能主动地投入新知探究,从而把学生引上了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恰当地激发学生去探究新知识,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尝试、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使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老师让学生亲自尝试做1-12的自然的因数的个数,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还是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学生的交流中慢慢地由模糊变为明朗,最终形成新知,学生知道了可以根据因数的个数把非0的自然数分为三类。为后面给质数和合数下定义奠定了基础。知识往往是在学生不断的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主动参与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大脑中留存的时间会更长。教师在学生对这一知识逐步明朗的前提下给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再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寻找100以内自然数的质数,更加强化质数的概念。这样使枯燥无味的记忆由难变易了,记忆的兴趣更加浓了。
三、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知识的形成
新知识形成后,往往还需要一个巩固运用的过程,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学生已基本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辨析、游戏、讨论与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还与前面学习的奇数和偶数进行区别与运用,巩固了知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