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生心理健康自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篇1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篇2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关键词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结构家庭是指与一般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离异家庭及单亲家庭.对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经历了由“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到“危机- 弹性”的新视角转变.早期研究的“发展性缺失”理论、“严重影响说”与“有限影响说”基本上是把离异家庭儿童看作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只是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非离异家庭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而“危机-弹性”视角转向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关注心理弹性在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证实.国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对30个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弹性能够调节不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对于维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价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的自我掌控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个人成长维度相关.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元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调查了发现经历911袭击事件的纽约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国内方面,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7].

那么,心理弹性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引入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设:如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具备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可能会最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苗元江提出的“综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弹性对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比较特殊,因此由工会牵头,班主任、辅导员上报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请卡的形式邀请学生来参加测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事项,正式施测采用双盲设计.共有578名特殊结构子女参加调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专业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与材料

2.2.1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这个问卷共有51个项目,前50题采用Likert7级计分,包括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个维度,分别是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最后一题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级计分.

2.2.2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弹性问卷是高登峰[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SA)》,该问卷共有33题,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等五个因子.问卷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实测,由研究者组织进行,让被试填写纸质问卷.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初步分析

统计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负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论中值.

3.2 高低心理弹性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幸福感差异

将所测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总分的前27%和后27%,划分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差异检查发现高心理弹性组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3.3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综合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方程,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会能力依次进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会资源依次进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弹性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的11.3.4%,心理幸福感变异的19.9%,自述幸福感变异的18.4%.

4 讨论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提升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学科,因此,探讨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讨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机-弹性”的新视角.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没有完全因为家庭变故而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危机-弹性”的视角,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调查了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对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种保护性资源的运用能力.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发现高低心理弹性组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子女,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相关分析也发现,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指数越高,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虽然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与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结构家庭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是可以化危机为“优势”.本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心理弹性在特殊家庭结构子女成长的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危机-弹性”理论.

另外,分析心理弹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不同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响作用不一样.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源、自我效能及社会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会资源对自述幸福感影响较大.这就为提高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的心理弹性因子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人学,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 4 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 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 在调查员的指导下, 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 调查人员复核, 检查, 及时补漏, 确保问卷合格。

1.3 统计分析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 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 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 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