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文化特征

茶文化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茶文化特征

篇1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n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parison, differentiates itself of the pros and cons. Onl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ganic synthesis,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 Chaos think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岩,王少飞.混沌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青岛建筑工程学报,1999,20(3)

篇2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 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

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u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 rut! 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 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ra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 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篇3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交往中必须直面的问题。《纽约客@上海》中随处可见跨越中西文化的人际交往现象,本片的导演夏伟是一名美籍华人,因此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皆源于现实生活。电影是以美籍华人律师山姆来华工作的经历为主线,着重描写山姆如何通过调整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完成由一个对中国文化的抗拒者到接受者的转变过程。本文从跨文化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影片中美国移民与中国人根植于不同文化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剖析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自我界定、自我调节和自我表达的模式差异,并进一步阐释美国移民在文化融入过程中集体自尊的形成过程。

一、中美文化中的自我界定与差异

中国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体的责任大于个人的权力,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1]175的集体主义文化,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则处处彰显着自由平等的个人主义文化特色。两种文化的鲜明反差是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影片中几个中美人物形象的人格自我界定充分展示了这两种文化的特色。

主人公山姆是一个美籍华人,黑头发黄皮肤却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小生长在美国,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名成功的律师他极不情愿地被老板派到中国处理一个手机生产项目。初到中国,面对新公寓邻居装修的噪声问题,山姆决定直接施工队,这种处处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和“在想到自身时,以自己的能力、特点、性格和目标作为参照,而不是以他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作依据”[2]39的行事方式都反映出山姆自我界定的独立自我倾向。在手机生产合同问题上山姆投机取巧,当客户质疑他时,山姆极为自我地说了四个字“绝对安全”,中国助理芳芳顾全大局用体势语提醒他谨慎做决定,山姆却非常恼怒,认为芳芳的做法触犯了他的个人尊严。独立解决问题,显示个人能力的独立自我的人格特征已渗透山姆的思想行为中。

与山姆的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由记者王给力,他通过巧妙地利用人际关系、乔装打扮变换身份等体现特殊主义价值观的行事方法成功地帮助山姆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他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对自我的界定模式:互赖自我,即“倾向于把个人放置于不同的情景中,依照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来思考和行为”[2]39。所以王给力对周围环境与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处理事情更为周全。

影片中的其他美国移民形象以唐纳德为代表,他虽是美国人却深谙中国的处事之道,体现着独立自我与依赖自我的双重人格特征。唐纳德由始至终都带着领导的风范,在聚会上的热情舞蹈,与竞争对手的交谈显得极其自信,处处彰显着人格的独立性。同时他也是连接山姆与中国的桥梁,每当山姆遭遇困难时,他都会运用集体主义的处事策略帮助他。在中国的经历使唐纳德的价值观经历了由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的转化,在融入集体环境的同时依然坚持自己独立自我的个性,这是一个成功的美国移民的形象。

二、中美文化中自我调节的差异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情节都略带喜剧效果,夸张地给人物的文化背景及性格进行了界定。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升级,每个人物都无法再坚持原有的人格定位,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自我调节方式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回顾整个手机事件中山姆的一系列反应,如用自己的钱买下所有手机,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并承担后果。这种看似自负的表现实际是由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控制外部环境的欲望决定的。山姆对于手机生产问题极为焦虑,因为这会影响到他自身的利益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相对于山姆注重个人利益的行为,片中还出现了具有另一种类型行为反馈的集体群像,中国手机工厂停工后员工们的第一反应――追打山姆讨要工资。对于集体极为重视的中国人,当集体利益受损时必然会奋起反抗,因而当工厂因山姆的出现被迫停产时,员工们自然把矛头指向了山姆。两种不同类型自我调节方式主导的个体行为反馈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不同个体的自我调节差异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去验证,影片主要讲述在中国文化大环境中人们的自我调节。山姆一直从个人角度出发,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全局,因为西方人倾向于“节制自己的情感和意愿等,以使自己控制外部环境”[2]135。芳芳则始终从集体主义角度出发,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集体的目标和追求高于个人的利益。虽然山姆指责她,但她仍然尽力帮助山姆,将整体利益放于首位。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身为白领的芳芳为了应付高额的衣着开支,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到KTV做服务员。在两种职业间的转换是中国人迫于面子而进行的被动自我调节。王给力作为一个灵活变通的记者,善于运用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这最好地诠释了中国特殊主义的行事原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下人们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

三、中美文化中自我表达的差异

“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投射到外界的行为”[3]136即自我表达行为,自我表达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话语行为上。影片中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话语行为展示了具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色彩的两种自我表达方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男主角山姆的言语带有美国人直接、简洁的特点,体现着典型的西方低语境文化特点。他用“下不为例”四个字批评芳芳对他的质疑,公寓问题上他直接对外商安置专家阿曼达说:“你负责为我找一个舒适安静的家,但是你没做到。要么你解决问题,要么我换人。”一点儿不给对方留面子。初到中国时,山姆语言中传达的信息不需要依赖环境去推测,而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适应,他也开始逐渐体味到中国人的语言的委婉与深意。在山姆极度沮丧准备离开中国时,在咖啡馆里一位与他萍水相逢的客人用“咖啡豆”作比喻的一段话却让他豁然开朗,决定坚持工作和接纳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相比之下,影片中中国人的言语要委婉得多。当王给力向山姆核实情况的时候对他说“你确定你的事实都准确吗”,并没有直接否定山姆。芳芳面对山姆对她的误解最后只说了一句“你什么都不懂”。中国人的话语风格是属于高语境的,将存在于字里行间的意图间接地暗示出来,更重视语言的言外之意。但过于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会造成歧义,芳芳去山姆的公寓鼓励山姆,在装修的噪声中她大声说出“我相信你”之后匆忙离开以掩饰自己的尴尬。这一举动,却被山姆理解为芳芳在跟他调情。由此可见,高低两种语境中形成的自我表达习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因素,并且影响着交际的质量。

四、文化融入策略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主人公山姆在文化适应初期,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不满、不会打车、不会喝茶、不会与中国同事交往,这些看似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文化休克的表现。这段时期他选择了边缘型的文化适应策略,将自己隔绝在中国文化之外。他既不能保持原来的文化习惯,又不被中国文化所接受。所以山姆苦恼和不安,甚至迷失了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姆通过与更多的中国朋友和美国移民的沟通,选择了整合策略,开始有意地与其他文化群体交往,逐渐接纳中国,并最终选择在中国工作生活。山姆的一些久居中国的美国朋友都处于文化适应的最高级阶段,即“适应二元文化境界”,他们已经“意识到新的文化在某一些方面比原来的文化更优越,能欣赏新的文化了……能够认同对方文化并融为一体”[1]82。因此,这些移民在中国生活得如鱼得水。

从个人延展到集体来看,移民在文化融入中形成新的个人自我诠释并导致新的社会群体及集体自尊的形成。集体自尊“有别于通常所谓的自尊,它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文化色彩,具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性和社会性,它强调的是集体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3]126。“美国城”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移民到上海的美国人共同的交际圈。美国移民在上海形成了新的集体自豪感,山姆曾极为骄傲地说,外商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种贡献。美国城市长选举更体现出美国移民高度的集体自尊。这种经过成功的文化融合而产生的高度集体自尊有利于更多的新移民快速地适应跨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整个移民团体在中国的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纽约客@上海》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移民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以及因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本文通过结合影片中的人物及情节分析了自我界定、自我调节及自我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不同表现。中美文化的差异是人们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与自我关系的一道屏障,因而正确地把握文化与自我的互动关系,对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可或缺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及文化适应。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移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出现了人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动的新趋向。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美国人喜欢称自己为‘旅居外国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就是移民。”对于整个美国移民群体集体自尊的形成的探究有利于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新型移民问题。

参考文献:

[1] 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