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课程改革的疾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改变了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尝试各种各样新型的理念,力求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建立创新的、跨时代的版图。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帮助我们完成了很多事情,它是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课堂上最亲切的黏合剂。将它带进课堂,会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是在每个教育教学阶段都会被使用的有力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辅助整合更是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它改变了阅读教学课堂上单调呆板的气氛,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手段,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和知识面,较大幅度地提升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所以,如何上好小学阶段的阅读课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而带着信息技术这个有力的辅助工具走进阅读教学课堂,学生能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对文本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以往在阅读课堂上无法体现出来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能够加提高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再好的文本,没有图片和动画的辅助,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枯如嚼蜡,一些印象中缺失的领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疑惑,甚至永远成为印象空白。但是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有关的图片和动态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播放给学生观看,一定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文本资料,将文字与图画结合体悟。例如,小学二年级课文《日月潭》和《葡萄沟》,作者用精炼具体的文字对著名风景区日月潭和葡萄沟进行了深情描绘,但是这两个地方的景致终究是我们小学生所陌生的,他们无法将日月潭和葡萄沟的全景绘制于脑海中。而当学生在多媒体影像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日月潭和葡萄沟时,他们脑海中那种抽象的、无法形成整体图像的感受就荡然无存了,视觉的美感悄然滋生,感悟便更为贴切、深刻。如此,阅读世界的美妙和精彩就轻而易举地将学生深深吸引,使他们从此结缘于阅读。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纸质书籍的知识范围和知识分类比较狭窄而且分散,不利于学生较快地释疑解惑,而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功能,学生在阅读中能很快地查阅到需要的翔实资料,同时还能得到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类更为广泛、更为具体化的帮助。所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利用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当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料普及了学生的阅读世界,在阅读方式上学生已经养成了“馋”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将课堂上由老师帮助结合多媒体课件阅读的形式转化为课下的自主利用网络阅读。他们会自由地穿梭于网络阅读世界,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个有利的辅助工具,为自己释疑解惑。在这个自由的领域里,还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学生畅游网络海洋的把舵人,因为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有很多影响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领域,如果放任学生自由涉足,很可能会失足于网游等一些不利于正常学习与成长的领域。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成长教育中,教师要大力宣传安全使用网络的知识,教会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要有自制力,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一个新式的探究、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网罗全球的当今时代,网上聊天已经普及成为网络发展的一处独立领域,越来越多的群体接受并适应了这处领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这样的交流平台,去探讨在阅读中的新发现、新感悟。试想,以聊天的形式加深对阅读情感的渗透,并且不必受区域的限制,学生只要找到一网的计算机,即使无法相约集合在一起,也能够热热闹闹地开一个阅读交流会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畅谈自己的想法时,还能结合他人的观点再思索,然后整合自己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心情肯定是轻松的、愉悦的。
显而易见,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将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这个强有力的微型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并将会起着主导作用,将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主要是把语文教学当作平台,将信息技术当作工具与方法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训练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所需要信息的选择,清除阅读的障碍,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便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有效地阅读。比如,在对《海底世界》进行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领到文中阐述的神秘世界中去。这一节课下来,效果颇佳。在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为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以及“海底探险队”等,进行不同类型的配乐朗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愿望,学生自主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独自选取他们喜爱的事物。所以,当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们针对自己组中选取的相关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成效颇好。
二、突破重点,加深理解
在阅读的教学当中,词语与句子就是文章组成的主要成分,要想深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与宗旨就一定要吃透字词,掌握句段。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视听资料,能够增强读的成效,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耳听其音,目看其形,心感其意。如在对《暮江吟》这一古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古今字词涵义的不断演变,学生无法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这时便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来处理这个难题:设计一幅漂亮的江畔暮景图画,再配上悦耳的曲调,教师深情款款地朗读,学生们自读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顺势掌握其字词的含义,品味诗句,深入理解,进而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巧用网络,体验快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参与,让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资源展现出各自潜在的多彩与新颖。互联网超强的交流性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学生可借助其收集资料,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共享资源,有效扩大学习领域。譬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和该首词的背景简介、词句涵义以及图片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内涵。学生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之下学习,身为教师应该全面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如此,才能切实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阅读,提升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某些有益的网上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内外的有效沟通,充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记得著名的窦桂梅老师在对《秋天的怀念》这一文进行执教时,在网络中下载了该文作者的很多作品。在上课的一开始,窦老师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作者史铁生,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外作品《合欢树》中的一段节选,邀请小学生们默读。她在对作者进行介绍的时候也兼顾简介了其他的作品,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课外的读物带到了课堂中,瞬间便将小小的课堂摆到了一个大大的阅读大环境当中去。之后,窦老师由文本巧妙地引出了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的一系列的其他优秀作品,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希望能够读到教材之外的更多文章。如此,窦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课内外阅读的切合点,借助互联网中的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快捷、方便的优势,灵活地解决好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之间的关系,圆满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