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育感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感是人们对语文的一种直接感应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初中阶段是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语文的语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增加人生阅历、提高语文能力的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含义及意义

(一)语感的含义

所谓语感,是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语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反应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叶圣陶老先生曾对语感进行描述:“不了解字辞的意义,仅仅靠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获得经验,才能对语言有一个丰富而又正确的了解。而这种对语言的灵敏的感觉,就叫做‘语感’。”现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对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突破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②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以期充分发展思考力

一个语感强的人可以对语言的要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自由想象,还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现阶段,学生往往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很多学生写抒情的文章时,也只是简单的列举名称,并没有把自身的感受形象的表达出来。学生的字词积累的太少,对语言的感悟太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训,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会增强,思考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感悟的训练,学生可以加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二、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一)创设听说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学生对语言的灵敏感觉和悟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些听说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并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与作者“心神合一”。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以及复述课文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环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录音,让他们去想象文中所表现的境界,再让一些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这样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积淀语文知识

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心理的符号体系。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构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还是缺乏语言感受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字词积累着手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现阶段,中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感受力,他们从大量的阅读以及字典中积累词语。但是,他们却想挣脱语言系统规则,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想法也往往具有个人倾向。因此,要想体会语言的韵味,中学生就要有相应的知识积淀。

例如,在学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一个“瘦”字,表现出了一个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孤独寂寞、怀念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思字典上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没有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前提,直觉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三)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①强化示范朗读

首先,教师有表情的朗读,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而萌发出朗读兴趣。

②注重朗读技巧

要想达到朗读的目的,学生就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渗透教学

新形势下的中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和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区别,在促使学生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积极进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整体上提高综合素养。在以往传统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未将情感教育视为教学重点,仅仅只注重敦促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经常使用令学生感到无趣生厌的枯燥背诵记忆,当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接受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彻新式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景带入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则能让语文的课堂教学产生新的景象,而学生则在此种环境下积极健康地发展。

一、转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协助学生找寻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之处,积极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不同,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还可以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拓展到文学艺术的范畴,深化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入选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精致优雅、脍炙人口的类型,从方方面面折射出作者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文章中人物、情感、时间、风景非常和谐地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文章的时候,可以创造独特的场景,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文章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的文字思想产生共鸣。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在语文课堂中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

鸣,则文章内容必定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生动优美的辞藻仅仅是作者情感的表现形式,而其中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单纯美好的内心。当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辅助学生感悟情感,充分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情感感悟当中的点拨人和引路人,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文章世界,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相互交融,尽情感悟,最终获得优秀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明确定位教师教学角色

教师要做到引领、感召学生,就必定需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吸引。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中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获得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文化的责任,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做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研究探寻语文教学的方式以及理念,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同出发,一起对语文进行研究学习,同时在学生亟须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强化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双方实现心灵层次的沟通。当师生之间能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才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尽心尽力地处理、搭建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深化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心灵相通、相容,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三、改善传统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考五项内容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工作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需要找寻效率更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要重视与保证学生之间存在互相的交流,促使学生个体情绪相互感染,产生共鸣,进而在整个班级内部打造出一种积极协同、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的真正作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对同一文章存在不同的理解,而当学生成群地探讨交流的时候,将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一起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共享学习资源,实现相互之间的进步。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变得更加自由和开

放,Z文的知识本身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定位教学角色,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进而高效学习语文知识,发展健全人格和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3

1、树立敬业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因为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成为情感的重要传递者感到自豪和骄傲,要以丰富充盈的情感体验,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互动的双方均感受到彼此情感的碰撞、颤动。如果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态度冷漠,只纯粹为完成任务而上课,所上的课肯定会索然无味,令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兴趣。相反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处于病中,本面色苍白而消瘦,但一登上讲台,却显得年轻活泼,精神焕发,热情洋溢,笑容可掬,那么上课时定能情感充沛以情发声出言动人。

2、保持快乐情绪

语文情感教学提倡学生在快乐、饱满的情绪气氛中学习,教师首先要保持这样的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情绪高昂、心情愉悦会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果说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教师的情绪就是火种。教师快乐的情绪会引发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作,愿学乐学;相反,教师愁闷的情绪则会引发学生心情沮丧,精神萎靡,厌学倦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不能总是板着面孔,表情冷漠的进行教学。

3、注重自身形象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但学生与教师又不一样,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情感丰富。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情感也日益丰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感受非常敏锐,教师若能适时抓住情感突破口,则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其次情感强烈。中学生的情感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雨”时期,他们的情感具有不可遏制性,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线索,学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再次情感不稳定。中学生的情感不仅是强烈的还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节奏,适时给予调控。

语文情感教学不仅把学生看作是“对象”和“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作为语文教师,要驾驭学生学习中情感的动向,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以心理活动为基础,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合而为一,并且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情感则对认知活动有阻碍作用。为此,语文教师要注意正确调节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情感姿态有效绽放。

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广义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既包括课内所用的教材,也包括课外的教材,即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彩的大自然。从狭义的角度讲则指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无论哪部分内容,都是蕴藏丰硕的情感宝藏,为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原材料。

1、挖掘教科书中浓郁的情感因素

曹明海教授也说过:“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和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泄泻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教师利用课文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对准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情注其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

2、拓展社会中丰厚的情感素材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是一部无字的语文教科书。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曾或多或少的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了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