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景观设计思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场地精神;学生建造
1实地建造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同样的材料要求下,在学生建造活动中,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不同学科的参与,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结构自由随性。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场地对话。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注重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在实际建造中,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完全的图纸,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用自己的审美,针对自己的需求,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在建筑和环境中,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协调两者,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造中,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为了对抗寒风、雨水,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久而久之,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建筑诞生了。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建造中,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控制力,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在最后的成品中,它的结构最为完整,自成一体系。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设计的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兼具桥梁功能与观赏特征
桥梁景观是桥梁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的体整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 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2、桥梁景观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桥梁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桥梁造型,都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的结果。在桥梁的建设中,时代潮流往往寓于其中.特别是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如50年代的木桥,60~70年代的拱桥,90年代的斜拉桥,20世纪末的悬索桥和立交桥等等,这些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桥梁景观具有地域性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三、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桥梁景观领域虽说有了可观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误区:
1、桥梁景观的“包装式”设计
现在在桥梁设计业内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景观设计仅仅是桥梁设计里的后续过程,是在桥梁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包装”,这是一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离开来的“错误”做法。这种做法常常是在已经建好的桥梁上强加装饰,为了美观而美观,这种做法只是表面上的处理,十分不得体。桥梁设计者应当在桥梁设计之初便把景观因素考虑进去,在进行桥位勘测时应对其周围的地质、地貌、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进行仔细考察,使桥梁的结构样貌与之相协调;同时还应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出发,从景观的高度提出桥型方案。
2、“伪桥型”现象颇为严重
有些部门过于追求“时代风尚”,再加上很多桥梁设计者对桥梁景观的理解存在误区,过于追求形式上效果,设计出了很多形式与结构不符,甚至是“四不像”的桥梁。例如在拱桥上附加梁板结构,在梁桥上附加索塔等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桥梁设计的原则与规律。
3、桥梁景观中“力”与“美”不协调
所谓“力”与“美”不协调就是只桥梁结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都过于极端。结构设计师过于追求结构安全,缺乏艺术上的知识,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只考虑结构上是否满足要求,认为结构合理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样就导致设计出来的桥梁,其各部分的结构尺寸过大,比列严重失调,与环境不协调等等。而建筑师大多都是艺术家,他们过于追求艺术上的灵感与创作,而忽视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他们往往只注重线条上的美观,而不考虑其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结构安全上的要求以及经济因素,这也使得建筑师的构思难以实现,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很难发挥作用。
四、桥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
景观建设项目不能影响桥梁的交通功能;不能侵入通航净空限界而影响通航;夜景等照明亮度不能影响行车。
2、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
一方面,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美学设计应不降低结构承载力、结构刚度、结构稳定性和结构使用寿命,在此范围内,景观设计应服从结构设计。另一方面,以桥梁结构作为载体的景观建设项目,如夜景灯饰、涂装等,不会影响结构受力和工程质量,不该受结构设计的限制,以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为主旨。
3、融于自然的原则
任何时代,人们都称赞自然和谐美。桥梁结构形式要与自然环境相配合、相协调;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品。
4、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的原则
桥梁作为一种巨大的人工建筑物,必然会对大地的景观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桥梁的建设会放大大地景观的人工干扰,其进程具有不可逆性。桥梁景观建设应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物和桥址处特有的地质风貌,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污染。
5、尊重民风、民俗的原则
选择桥梁构造物涂装色彩时,不但要考虑与周围环境、桥梁造型相协调,还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使之与民风、民俗相和谐。
五、如何做好桥梁景观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公路沿线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公路沿线的环保要求,人文、地形、地物特点,天然资源、旅游资源及开发前景,拟定桥梁景观设计大纲。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桥址进行分析,深化公路沿线环境调查,列出环境调查项目和具体要求,把桥梁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确定设计目标和基调。设计内容包括桥型方案的比选及效果图,墩、塔艺术造型及效果图,防撞护栏艺术造型及效果图,色彩、涂装设计及效果图,灯饰设计及效果图,周边环境设计及效果图,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等,并对方案进行评审、论证和优选。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自然环境中看桥梁,细化设计,把设计分解成结构艺术造型设计、涂装色彩设计、灯饰夜景设计、进出口标志和雕像景观设计、桥位周边景观设计等,综合考虑工程内的主桥、辅桥、引桥、引道、接线、边坡等是否和谐,在满足力学要求的情况下,弘扬美学,创造多样统一、比例协调、均衡稳重、韵律优美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整体概念,使桥梁景观与周围景观“和谐”、“互补”、“增强”、“保护”、“偎依”,综合体现工程美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等的相互关联。桥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否和谐,随时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并加以修正。真正做到如伊滕学先生所说:“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结论
目前,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水平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对桥梁的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条件下对桥梁环境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一则为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也是为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