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法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在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不仅是推进普法教育的有力举措,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是整个社会环境的要求。群体性法律意识的提升,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当前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提升其法律素养不仅是学校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中,人们的各种行为均应围绕着法律规范来进行。另外,加强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是其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职业生涯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更是对其自身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在校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能够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二、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现状

(一)高校法律教育概述

高校法律教育包括法律专业法律教育和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两个层面。当前,从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育实践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重点包括法学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法学理论。与一般意义上的普法教育相比,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教育,与通常所说的法律基本常识教育有较大差异。当然,高校法律教育虽偏重于理论教育,但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包括法律道德、法律责任义务等等。

(二)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高校的教材中阐述法律常识的内容偏少。在大多数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中对法律知识的涉及面较窄。其次,是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常将法律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类课程进行讲解,并且往往由非法律专业的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法律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以及法律意识养成方面的意义。最后,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教育的相应选修课程以及有关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匮乏,也是体现了高校对法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教师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师在进行法律教育时,往往只是从教学目标的完成角度,来开展法律知识教学活动,在这种理念下,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法律教育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于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而言,具有内容枯燥、实用性欠缺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忽视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三、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前,高校的专业划分日趋专业化和精细化,这是为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结果,但同时,这种专业划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专业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同度。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转变这一固化的单一专业学习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思想层面上,提高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重视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针对非法律院校或无法律院系的高校,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体,成立专门的公共法律知识教研室,统筹开展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针对当前法律教育理念落后问题,倡导教师在公共法律教学中,以能够树立法制思维的案例为切入点,强化案例教学比重,促进学以致用。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

高校是开展法律教育的重要阵地,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是强化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法律知识这一现状。高校可围绕普法宣传月等时段,通过将校园广播、专刊等传统渠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的法律宣传活动,促进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得法律知识,为整个校园营造更加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四、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对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正视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加以改进,着力培养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9):78-80.

[2]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植[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2):30-33.

篇2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中职院校的招生也在逐渐扩大。所以,中职生将是我国未来建设的重要人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职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中职生法律素质的问题,是当前中职教育的主要问题,所以说,中职院校应该注重中职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重视对中职生的法律教育。

一、中职生法律素质的基本现状

(1)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偏低。大多数的中职生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所以中职生学习法律的条件是相当有限的,甚至他们对法律的基本概念都不了解,所以说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法律常识极度缺乏。根据有关资料,我国有一所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是犯罪和制裁。在中职生的思想意识里法律就是制裁和惩罚,根本就不懂得法律还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2)中职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比较薄弱。根据有关的数据分析,目前,我国违反法律的中职生约占中职生总数40%,这个数字足以证明我国中职生法律意识薄弱。而中职生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情况的影响,在他们的意识里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法律观念,甚至于没有法律观念,根本不信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基本的法律观念。

(3)中职生的自觉性比较低。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在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平淡的生活中若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首先想到就是用暴力解决。甚至他们在做了违法的行为后,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躲避隐藏,法律就不会给予其制裁。

二、中职生法律素质提高的相关策略

(1)中职学校要重视法律教育,增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当前,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素质偏低。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设置法律课程,在教学中重视以法律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2)构建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中职生的教学课程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指导方向,在提高中职生的法律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法律知识,逐渐引导学生的法制观念,从而设置合理的法律教学课程。同时,学校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法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所学的法律可以学有所用。

(3)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法律教师,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有很大的促动作用。法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活动。只有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才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开阔其视野。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和思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学校的法律网络系统,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4)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式教学法,引入现实中的社会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实践性探讨,还应引导中职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将社会生活当作法律学习的第二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把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让法律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其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得到启迪和教育。

总而言之,目前中职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法律意识观念淡薄。但中职生作为将来国家的建设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中职学校要注意学校法律课程的重要性,加强法律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健全和完善学校的法律教育体系,构建中职生法律教育网络体系,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

篇3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传统道德的修养缺乏,加上社会上非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冲击,使得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法律知识缺乏,守法意识淡薄,成为很多中职生的普遍现象。因此,加强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意识,营造和谐守法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至关重要。

一、中职法制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进课堂,切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是提高学生思想重视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法制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肯学、愿学是关键,而且还要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实践在行动上。中职学校的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并且,学生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学习认知心理,就是只重视课堂上开设的课程,重视期末考试。因此,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把它作为正课内容开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等地位(甚至可以摆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也促进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记忆背诵、实践练习等学习热情,真真正正掌握到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只有学生心中有法律知识,脑海中有法律意识,自然在自控能力、知法守法上自觉落实到行动。

(二)法制教育进课堂,对加强学生自觉学习,遵纪守法,营造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言,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学生才能学法知法,知法才能守法。学生掌握了充实的法律知识,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在校园才能守纪,在社会才能守法。就中职学校来说,学生的自控力较差,道德素质不高,男生之间更是容易产生摩擦,进而引发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学生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恶劣行为的严重后果,就自觉地加强了自控能力,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生知法守法,学校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深一层的有效道德陶冶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校园才能和谐文明,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才是知法守法的有用人才。

二、多措并举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实

在坚持课堂教育为主的核心地位基础上,要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落实,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广泛的校园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扩大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法律教育的内容,完善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法制教育进课堂,让法律知识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上下工夫,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作为一门课程,学校不可能像大学法律专业系一样把所有的法律教材都齐备地用来教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关键是国家的“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必不可少,同时要配套有相应的、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练习。其次,要完善教学制度,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较多,这就需要学校形成固定的教学制度,安排充足的法律课程时间,要将法律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每周至少开两节课时,并且中职三年每学期坚持开设,形成课程教学的顺承关系;同时,也可增设每周至少一个早读时间朗诵法律内容,确保学生能在三年里学习到充分的法律知识。此外,要完善法律课程的考核制度。就中职学生而言,有考试的课程才会重视,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将法律课程的科目考核设置为考试的方式,并完善平时学习考核以及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发挥移动电信和网络平台,加强法律知识的渗透。人的认知心理存在一个特点,要是每天都重复的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印象深刻。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校讯通等移动电信渠道,每天编辑至少一条法律知识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每天增强对法律的深刻认知;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QQ或微信等平台,编辑信息发送到学生的专门帐号上,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此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在QQ群或微信群内定期研讨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知法守法的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