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教育基地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第一功能区(采矿演示区):包括矿井生产系统、采掘再现以及现场体验等三个板块。其中:矿井生产系统板块包括提升立井(原回风立井)提升系统、运输大巷系统、变电所三部分。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后,根据通风需要,在原风井工业场地新设置了一条回风立井,并将原回风立井改造成了进风井。在原回风立井内安装提升设备作为采矿演示区矿井生产系统板块的提升立井;采掘再现板块包括掘进和采煤方法及工艺。掘进工艺包括爆破和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包括了从原始短壁爆破采煤、落垛采煤、长壁爆破木支护采煤、金属摩擦支柱采煤、长壁机械化单体液压支柱采煤和长壁综合机械化轻型放顶煤以及综合机械化采煤等。充分再现了采煤技术的发展过程;现场体验板块包含矿井实际运输系统和爆破材料库两部分。
第二功能区(科普教育区),包括地质世界、采矿撷英、矿灾成因以及矿灾救生等四个板块。其中地质世界板块以场景、图版等方式展示地层结构、煤层形成过程、地质构造形式等内容;采矿撷英板块以场景、图版等方式展示各种采矿方法以及历史沿革过程;矿灾救生板块模型加场景方式展现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设置及其避险方法;矿灾成因板块设置在地面出口大厅内,以3D视频方式模拟展现瓦斯、自然发火、水灾、顶板等矿井灾害的起因、灾害过程以及预防措施。
第三功能区(休闲娱乐区),包括休闲驿站、时空穿梭和时代画廊等三个板块。其中休闲驿站板块要具备餐饮、阅览和娱乐功能;时空穿梭板块设置思路是使受训者乘坐井下缆车,配以巷道两侧以图画形式展示的地球演变与变迁过程,使人产生进入了时空隧道的感觉;时代画廊板块为整个教育培训基地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想通过两侧以图画形式展示的中国煤炭发展历史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更要体现中国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提高煤矿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功能区和板块划分详见图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对于油田企业来讲,抓教育培训,就是促生产、保安全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要让安全教育培训的各类规章制度“硬着地”,真正做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成为提升员工素质的制度保障。企业要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通过明确安全培训职责、细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强化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制落实,建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员岗位练兵和基本功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确保安全生产。
一、强化安全培训责任意识
1.统筹兼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单位要坚持和完善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等有效的管理体制,通过各级安全和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让安全教育培训的各类规章制度“硬着地”,真正做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成为提升员工素质的制度保障。
2.科学推进。各单位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按照ISO10015培训管理标准,加强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找准安全教育培训中的薄弱环节,突出HSE第一课和停产培训重点,坚持把着力点放在抓基层、练内功、打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稳步实施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监督考核体系,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及奖罚办法,将各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和质量效果与基层单位、员工个人进行挂钩考核,在培训工作的考核落实上下功夫,及时检查考核,奖优罚劣,坚持以考促培,以考促学,把安全责任压力传递到基层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1.细化职责分工。按照统一协调、分层组织、分级实施的原则,通过明确培训职责、细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技能素质,规范员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健全完善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2.加强深化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先培训取证、后上岗的要求,全面推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油田层面统一开发员工证件管理系统,对职业资格证、各类安全资质等进行重点监管,指导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证件管理,及时对员工证件的有效性进行监控,确保持证上岗率100%。
3.优化培训方式。结合单位实际和岗位要求,以基层队(站、班组、科室)为主体,采取师带徒、专题讲座、课题研讨、实习锻炼、观摩交流、岗位轮换、技能演练、班前班后会、技术课、“四个一”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和基本功训练。对于HSE换证及再教育培训,探索开展远程网络在线培训,配套完善HSE远程培训课件,由学员利用工作间隙,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三、强化重点人员培训
1.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在切实做好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其现场监督管理、指导安全工作、参与安全授课等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同时,针对近5年进入油田的员工,加强岗位业务理论、实际操作技能、安全技术技能等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2.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基层队长和班组长示范班、基层巡讲、HSE兼职教师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油田主业单位班组安全管理、班组安全活动、211安全工作法、岗位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夯实班组安全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员工岗位履职能力。
3.加强承包商(分包商)的培训和监管。以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宣贯,提高危害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升自主执行力。
四、强化现场技能训练
1.加强创建现场培训示范点。业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特点,指导有关单位选树条件成熟的基层队站、车间(班组),建立标准化培训现场示范点,按照安全管理规程要求,分专业、分岗位梳理完善技能操作流程,开展标准化技能操作训练,进一步规范基层员工的安全操作。
2.加强广泛开展现场培训。各单位结合现场施工作业特点,通过开展技能演练、班前班后会、周一安全会、周三技术课、班校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教室移到现场,把现场变成课堂,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员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3.狠抓现场重点作业培训。对于重点施工、重点作业环节,按照《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培训,对于特殊时段非常规作业等情况,按照施工预案进行培训,相关领导、专家要亲临现场,基层干部紧盯现场,强化生产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进一步增强现场安全管理基础,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五、强化培训资源建设
2.架构创新。系统构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授课计划、教学组织到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了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全覆盖,即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教学全过程、覆盖职前职后。绘制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全图,从科学性和教育性双维度构建内容体系。
3.内容创新。成果汇聚19所职校群体智慧,组建跨校际、跨专业教科研团队,主持完成了5项省级课题研究,发表了88篇专题论文。构建“防―控―治―护”“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研发首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建立全国首个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网站学习平台。
2008年6月,项目组结合江苏省公民教育项目课题“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问题实践研究“,率先开展职业伤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调研。2010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教职成司函〔2010〕130号文件)。同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方案》,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牵头学校)组织19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一、二年级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每周1~2课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情景体验、互动对话,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训练实现安全操作无缝对接,完成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情、意、行”的完整学习过程。近4年来的职校毕业生、安全培训学员、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反馈表明,学生在企业安全意识强,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认可满意度超过90%。培训基地依托国家安全二级培训资质,每年为企业、社区开展安全技术培训8000余人次,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近三年连续获“江苏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项目组围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通识意义、行业意义、岗位意义,紧扣岗位特性和职校实际,根据2012年最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五要素内涵,构建岗前“预防”、岗位“控制”、事后“应急”、权益“维护”的“防控应护”“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研发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个人防护4个模块29个话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和岗位实际,还开发了补充教材《珍惜安全,远离危险》、专业教材《矿井通风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等。开发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资源。搭建了全国首个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全国有16所职校正使用该资源,发挥了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和实训基地为阵地,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依托“人人通”“云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突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前知识”“前概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将“事故案例”“情景导入”贯穿“探究与实践―知识拓展―综合演练―综合评价”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预判、分析职业岗位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自觉遵守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职业健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成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制度、细化实习实训安全规范与规程,开发符合行业、专业岗位特点的安全实习手册。引进企业安全文化,在实训教学中形成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的6S管理模式。建立安全体验馆、自救器训练室、创伤急救训练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等9大安全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安全技能体验。还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安全上岗证年通过率达98.8%,提高实习生的安全修养,让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该项成果着力破解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
一、破解为何教:明确方向,列入方案
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职业病预防、生理性伤害防控、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等层面。亟须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关口前移,进入课堂,融入活动,渗透专业,引入岗位。
二、回答教什么:研发教材,开发资源
根据国家最新《职业病防治法》和教学实际研发教材,内容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及个人防护4部分29个模块,既有通用模块,又有结合专业大类的专业模块。建立全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知识点积件数162个,PPT162张,测试习题205道,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精品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设计等原创性资源,服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