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西方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学习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有关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人际交往与思维观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异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一种态度。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 “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 “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在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连接词) “楼下有人要见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关系词)
另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语里,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跨文化教学,教会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加深对所学文化的理解,并怎样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西方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三、利用现行的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课本中有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 “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学多地方比较盛行, 教师可以讲一下 Fast Food, 如汉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 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饼, 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 奶酪或其他调味品。同时,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 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等等。现行的中专英语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个单元一个中心话题,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有意识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见逢插针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四、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一种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例如dog一词,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镖”,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很多外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宠物狗的名字。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网络与课外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互联网上关于中西文化知识的资料相当丰富。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 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看些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或一些经典的奥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英语习语说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但是只要我们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路永保热情,不断探索,相信成功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益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他们接受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国际意识。 在长期的高年级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寻觅和探索教材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线索和思路,在教学中不断加以适度的整合、改编与提升,以使其更切合我校学生的学情。笔者在进行文本的改编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1. 将课本中的对话改编成篇章或是将篇章改编成对话,适当渗透文化方面的信息;
2. 将原本只是点到为止的“文化点” 通过适当扩充的阅读文本呈现,补充相应的信息,形成相对全面的介绍。
《新标准英语》第八册第九模块的内容是关于澳大利亚的介绍,由于是面对四年级学生,教材中的主要信息只提到了澳大利亚的两种动物kangaroos and coalas, 重点操练的句型为:Why do you like...? Because...;文本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 笔者在完成好基本对话教学之后,结合学生的学情,将该模块的文本加以补充,形成阅读篇章,并适当补充了相应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澳大利亚”的形象。甚至帮学生纠正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以下为部分改编的阅读材料。Australia is a large and beautiful country. Please remember,Sydney is not the capital city of Australia. The capital city is Canberra....(在不少学生甚至教师的眼中,悉尼为澳大利亚的首都。)
二、对比中西节日,归纳文化异同
“采用只教学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再次进行了强调,在保留了原稿中的七个项目的基础上,特别补充了一条: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
教材中,关于中西方的节日文化的话题占有大量篇幅。尤其是在第九册和第十一册中,更是突出了对西方节日的介绍。主要有“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和“感恩节”等等。 这些主要西方节日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将其作为重点来处理。而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梳理与归纳:
1. 将中西方的主要节日进行对比,从节日时间、人们在节日中主要的食物及活动等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关于更多的节日的阅读材料,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节日的词汇,吸收节日文化的信息,让学生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主要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感、愉悦感,让阅读成为“悦读”。
在长期的节日阅读教学中,笔者总结并对比了较多的中西节日文化 “相呼应”的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例如,Chinese Spring Festival & Christmas,Chinese Valentine?蒺s Day & Valentine?蒺s Day,Tomb?鄄sweeping Day & Halloween等。
以下小段落是阅读材料的节选:Tomb?鄄sweeping Dayis a day for those no longer with u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the west, people have Halloween. The children scare the people and get sweets. They are also called Ghost Festivals....
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找到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集”,寻求这些节日的相同点、相似点,由此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尊重与认同感。 笔者认为,学生除了了解西方这些节日之外,也要明确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在教学“Thanksgiving” 话题时,教师提供了相对于教材更为全面的阅读素材,对教材中的主要信息进行了补充与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除了美国,加拿大也有感恩节, 但是时间不同(In Canada, it is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其次,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感恩”是人类共同的、相通的情感表达。 在美国,体现在Thanksgiving;在中国,则体现在Mid?鄄Autumn Day and Spring Festival。 因为这三个节日都包涵了“庆丰收”“团圆”“感恩”的核心因素。
三、创编阅读专题,引导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中年级阶段完成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化的任务之后,高年级教学则要适当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选择阅读教学素材、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梳理、整合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本校高年级学生的文化阅读资源库。以下为笔者进行创编阅读专题,引导文化交际的具体做法。
1. 将散落在本套教材中各册的关于中西方节日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形成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节日文化专题,以练习、作业,乃至能力测试等形式在模块教学中加以补充。整理出的节日文化专题阅读材料主要涉及中、西方十多个主要节日的介绍以及对比。
2. 结合学校英语教学课程安排,在六年级教学中开设阅读课。 笔者坚持以文化阅读为教学主体,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体现该国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创编成阅读教材,介绍异国的习俗、掌故、历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阅读材料如:Hand Gestures Around the World,Table Manners,Chinatowns in the world,Step into Ireland,The Big Apple?鄄New York City,Olympics等。
国际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国家社会成员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这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充分认识国际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一、跨文化旅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人的各种心智活动和状态都属于思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感性直觉和理性逻辑思维、思维整体和思维个体、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不同。不同思维模式下的旅游文化也往往成为交流的障碍。中国的文字是表意的,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讲出与旅游有关的说明。哪怕是短短的说明文,也尽可能采取修辞方法,使语言表达迂回婉转。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多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逻辑性强,结构紧凑,因此,他们对汉语曲折的表达方式会感到扑朔迷离。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描写如下:“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 ha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该例中,汉语的景物描写把主体句“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放在句子最后;而英译时却把重要的信息“One of Sichuan’s fines spot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作为主体句置于句首,符合英语重客体、重形式的逻辑关系,符合外国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再如我国某市举办的国际龙舟会的宣传品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朝,跳伞健儿绽开空中花蕾……啊,××城是不夜城,龙舟会是群英会!”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读后作了坦率的评论:“它没有提供关于龙舟会的必要材料,比如其历史起源和举行的时间;它没有告诉你参加龙舟会怎样去法,何时开幕和闭幕,要花多少钱等。”对于偏好逻辑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文章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
2.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念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而汉民族强调集体主义。如在中国文化中,“我”常用谦词表示,如“敝人”、“不才”、“鄙人”、“愚某”等谦词,而对他人则常用尊称,例如“尊姓大名”、“贵姓”等。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其崇拜个人主义。在书面语中,I(我)字无论何时都要大写,而其他人称代词不在句首时则不大写。这也可看出“个人”在西方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这些价值观差异也体现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例如,有些导游时常对游客表示关心,提出一些劝告和建议: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等,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的话语,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就有干涉自由之嫌了。最令西方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中国人对游客表示关心的一些习惯问候语如:去哪里?年龄多大?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了没有?这件衣服多少钱?等等。这些话题几乎都是与西方人初次见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还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而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因此,旅游居住的客房被认为是临时的领地,不经允许,服务员和其他人也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
3.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在交际中对一些行为和话语的理解无疑会相距甚远,产生差异,出现交际障碍。例如,由一位导游员带欧美客人到宾馆用餐,该导游兴致勃勃地向客人推荐该餐厅的一道名菜:“活鱼活吃”,即把烧好的鱼端上来,直到把鱼肉吃光,鱼的嘴巴和腮还在张合的一道菜肴。欧美客人听了不但不领情,可能还会提出抗议,因为他们无法容忍对动物的虐待行为。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着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中国有一道名菜叫“龙虎斗”,但如果向外国客人介绍这道菜时,按菜名直接翻译出来,肯定会招来反感。因为这道菜名中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是dragon,它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而虎又是保护动物,若直译菜名或菜谱内容,只会大煞风景。
4.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是中西不同的。如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心目中有“开天辟地”的;基督教中有“圣经”、“教堂”、“洗礼”等词汇,中国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和“观音”,还有神话中的“龙王”等。目前世界上影响是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宗教问题一直都是敏感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冲突。
我国的名山旅游景点中的寺庙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不仅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许多神话为之增辉,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国人的印迹,挖掘到中国宗教文化的积淀。在我国,作为旅游景点的“塔”一般都有佛教含义,应译为pagoda;“寺”指的是佛教庙宇,寺院是佛寺的总称,有时也指别的宗教的修道处所。在英语中monastery指僧侣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堂;mosque指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temple指寺庙、神殿,尤指除基督教外其他教派的礼拜堂,如中国的“道观”译为“Taoist temple”。当然,并非所有的寺庙都可翻译为“temple”,这要根据情况而定。例如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境内的“圣右庙”,应译为The ShengYou Lamasery ,而不能用“temple”,因为它建于1886年,是供当地蒙古喇嘛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由此看来,每个宗教建筑都隐含着其内在的文化,导游在讲解时,来不得半点疏忽,一定要准确地反映出来。
5. 非语言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不仅局限于讲话和书写,而且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非语言形式表现。据研究,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有30%是通过语言进行的,70%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进行的。同一个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民族文化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差异经常导致交际障碍,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比如,有些西方国家的人初次见面喜欢拥抱以示友好,而中国人却不习惯这样的礼节。在西方社会中,面谈的双方保持目光的接触被视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行为,中国人却认为这样不礼貌。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表示“胜利”,但要手背向内。如果把手背向着人家,西方人特别是法国人会认为是在侮辱他。在跨文化旅游交际别要注意这些“无声语言”的文化差异细节。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发展国际旅游事业
旅游涉及面广而杂,跨文化旅游更是如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旅游有关的书信和广告、旅游日程及景点介绍,通知、电讯、合同、讲话、绘画、雕刻、工艺作品、戏剧、舞蹈、音乐、电影都可成为安排旅游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也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译者在跨文化旅游交流中要重视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认识跨文化因素在旅游业中的意义及其影响,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进行跨文化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如中外问候语的对比、生活方式对比、思维与观念差异的对比等。只有通过对比,译者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通过跨文化对比,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增加外国文化知识,更好地向外传播本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译者还要了解外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恰当使用外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解、区别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使用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了解该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该国家的饮食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二是要不断提高导游员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旅游跨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完成这个过程主要依靠外语导游员。因此,没有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员,便没有成功的旅游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旅游跨文化传播要求外语导游员在讲解服务上具备五个基本素质,即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精深娴熟的外语能力,敏捷交融两种文化的本领,常变常新的导游艺术,自尊自爱的爱国意识。这五个方面是外语导游员的素质链,它们环环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三是旅游策划者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旅游心理需求,正确地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外国旅游者。但跨文化的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外国旅游者正是受到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而来。若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到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宣.中西文化差异地旅游跨文化佳绩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2).
[2]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